舜网新闻 >

海归学者刘红晋:感 悟 威 海 乡 贤

大河网

2025-09-10 16:52:24

  近日,山东威海学者刘红晋、刘昌永撰写的《老子不老:昌新本<道德经>注解》在海峡两岸和北美地区同步出版。在座谈会上,刘红晋谈道:辗转上海、西安、英国等地求学,取得哲学博士后归国,生活和工作场所的转变,伴随对时代文明的思考。建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除了需要传统文化经典的引领,对乡土人文的关怀也给游子以不竭的精神力量。作为威海荣成人,刘红晋主要谈了清末同乡学者林培玠的精神启发。

  林培玠,号石堂,文登县蔡官屯(今荣成市上庄镇蔡官屯村)人。林培玠的一生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的缩影。辛苦耕读备考科举,三十七岁时录为副贡,因无钱补缺,年届七十才赴山东阳谷县任教谕。上任仅八个月,即受排挤丢官返乡,回乡后的愤懑可想而知。林培玠开始埋头整理之前书稿,著成《废铎呓》六卷。因家贫,完稿多年后才获亲族同乡资助出版。《废铎呓》以生动的笔触记载了胶东丰富的民情民谚,是非常宝贵的文化历史资料,获得“胶东聊斋”的美誉。

  同为荣成人,林培玠的事迹对刘红晋有两点启发。一是古代读书人的辛劳,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无非耕读。古代农业经济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读书入仕是唯一的晋身阶梯。读书三十载,候补三十载,仅换来农业生产之外的八月宦期。这样的艰辛劳顿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也是漫长科举时代的缩影。如何面对科举不顺及宦海浮沉,是林培玠的第二点启发。是借酒消愁,纵情消遣,抑或保持读书人本色,关注民生民情,以所学倾注家乡建设?林培玠选择了后者,经过艰辛的撰写和出版历程,终成立德、立功、立言于一体的楷模。

  商品经济时代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很多人的所学、爱好与从事的主业并不契合。是抱怨屈就,得过且过,还是在主业之外开拓兴趣的另一片天地?刘红晋认为,读书的意义不在于有多大成就,而是在信息爆炸、纷繁芜杂的时代,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坚持钻研,或许足以安放现代社会躁动的内心。

  吾心安处是故乡。通过研读经典,回溯初心,建立和家乡的情感联结,是作者撰写《老子不老:昌新本<道德经>注解》的收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