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智网
2025-10-14 10:43:17
2024年10月11日,布鲁塞尔孔子学院以“方寸之间的中国”邮品特展与多场文化工作坊,迎来成立20周年庆典。中国驻比利时使馆临时代办李艳、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丁浩与比方理事长范汉思等近百位嘉宾共同见证这一时刻。作为全球首批孔子学院之一,布鲁塞尔孔子学院通过邮票展呈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发展轨迹,用书画、中医、围棋等工作坊让当地民众触摸中华文化肌理,更以比利时作曲家左汉的跨界演出诠释文明交融的可能性。这场庆典不仅是对孔子学院20年深耕的总结,更折射出孔子学院作为国际中文教育核心平台的独特价值。
孔子学院:全球中文教育的“基础设施”
布鲁塞尔孔子学院的发展是孔子学院全球网络的缩影。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球161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499所孔子学院及764个孔子课堂,累计学员超2000万人次。这些机构以标准化汉语课程为根基,构建起覆盖从青少年到成人的完整教学体系。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布鲁塞尔孔子学院的中方合作院校,持续输送师资与教材,其开发的《青少年汉语文化读本》已被多国教育局采纳。在印尼,孔子学院创新的“双师课堂”模式让本土教师与中方教师协同授课,使学员汉语学习效率提升40%;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培养的本土师资占全国中文教师总量的78%,直接支撑起当地铁路、经贸等领域的人才需求。
孔子学院的独特性在于其“语言+文化”的双轨模式。布鲁塞尔庆典中,上百件珍贵邮品不仅是历史信物,更是汉语教学的生动教材——邮票上的“长城”“奥运”等图案成为词汇教学的具象载体,这种“文化场景化教学”已被全球孔院广泛应用。正如托济克所言:“孔子学院从语言入手,让文化交融变得可触可感。”
从文化展示到文明互鉴的升级
20年来,孔子学院已从单纯的语言机构进化为多元文化对话平台。布鲁塞尔孔子学院此次推出的中医工作坊,并非简单演示推拿技法,而是对比利时学员讲解“阴阳平衡”与西方解剖学的思维差异;其围棋课程则通过棋局策略阐释“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这种“比较式传播”在全球孔院已成趋势: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将汉语教学融入地理课,开发出“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模式;印尼巴陵康孔子学院创作“生肖故事印尼版”,将中国生肖与巴厘岛历法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在地化表达。
孔子学院的创新还体现在技术赋能上。莫桑比克“语合智慧教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中国传统节日场景,全球孔院门户网站则整合数万份教学资源,构建起“云端中文学习社区”。这些实践印证了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卫的判断:“孔子学院正从‘线下课堂’转向‘全球教育生态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毛细血管”
孔子学院的价值远超出教育范畴。在比利时,学习中文的青少年通过孔子学院获得赴华留学机会,成为中比经贸合作的新生代桥梁;孔子学院的“中文+职业教育”项目已培养出大批懂中文的工程师、医护人员。正如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翠翠所言:“当学习中文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民心相通便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布鲁塞尔孔子学院20周年庆典上,范汉思理事长的致辞道出核心使命:“孔子学院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者,而是文明对话的催化剂。”从布鲁塞尔到内罗毕,从罗马到雅加达,550所孔子学院正以语言为纽带,将2000万学员编织成一张理解中国的“神经网络”。这张网络里,既有肯尼亚司机肯西莉亚通过中文实现职业梦想的励志故事,也有意大利学生郑彦柯问鼎“汉语桥”全球总冠军的高光时刻。
当布鲁塞尔孔子学院的学员用毛笔书写“有朋自远方来”时,这句古语恰是对孔子学院20年历程的最佳注脚。未来,这些“孔子学院一代”将带着语言能力与文化理解,在经贸、科技、艺术等领域续写文明互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