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智网
2025-10-14 10:46:17
陈书豪,商联会成员,N次方团队创始人。在快节奏、强链接、全球化的现代商贸体系中,他并不是流行意义上的“创业者”,也不以包装故事为主业。他的路径更偏实干型:扎根一线、深耕项目、整合资源、构建体系,目标是解决问题、提升效率、实现可复制的协同模式。
他始终相信,真正有价值的组织,不靠讲概念,也不靠堆人堆资源,而是靠清晰的目标感、可执行的方案、和一套能持续迭代的机制。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陈书豪依托商联会平台的资源土壤,亲手打造出“N次方团队”——一个以解决方案为导向、以协同效率为核心、以实际落地为标准的项目型作战团队。
商联会,是全球性商贸协作与资源整合平台。它横跨多个国家与地区,聚集了一批在跨境供应链、制造对接、出口服务、品牌出海、渠道搭建等领域拥有实战经验的商贸从业者。作为其中的成员,陈书豪并非简单借助平台“拓人脉”,而是在不断参与实际项目过程中,看到了商联会平台内部巨大的能力交叉与协同可能性。
“商联会提供了信息、场景和资源,但这些原料如何组合、怎样变现、怎么匹配到具体业务中,还需要有人真正把它们组织起来,推向落地。”陈书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深知,大多数商贸项目失败,并不是因为缺客户、缺产品、缺需求,而是因为缺少协调机制、推进结构和结果意识。
N次方团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结构性痛点而生。这个团队最早并非庞大组织,而只是他在实际项目中挑选出的几位“能扛事、愿思考、懂流程”的伙伴。他们既有外贸老手,也有新兴市场的渠道专家,还有精通数据、懂产品逻辑的人。初期他们不叫“N次方”,没有品牌、没有官网,甚至没有标准化的组织架构,只有一张任务清单、一套合作默契,和一堆问题等着解决。
但很快,陈书豪发现:这种“小作战团队”在商联会内部的许多项目中极其高效。一次跨境家电出口项目中,原客户与海外代理因报关与物流问题反复推迟出货。传统流程中,这种情况要经过客户、商会协调员、海外联系人、物流方四级沟通,流程冗长,响应迟钝。而陈书豪带队的团队只用了三天,便通过资源再分配、供应链路径调整、海外临时代理协调,完成了出货。他不是“救火队”,而是用一整套快速响应机制,避免项目“拖死”。
那之后,他开始正式将这种“快速响应+高效协同+结果导向”的团队机制命名为“N次方”。“N”代表弹性与变数,也代表资源、能力、场景、市场的叠加;“次方”则意味着复利效应与结构放大。他不是要创造一个巨型组织,而是搭建一个能根据需求灵活组合、根据结果快速调整、根据场景即时响应的模块化作战体系。
商联会对此反应积极,愿意提供更多场景和项目让N次方进行磨合与试验。于是,N次方团队逐渐开始承担起更多中枢角色——不是负责某个业务片段,而是从需求挖掘、资源匹配、方案制定、执行协同到最终交付,全面参与。
陈书豪始终坚持:“协同效率比个人能力重要,结果机制比流程规章更管用。”为此,他在团队内部推动一系列流程革新:项目启动必须明确底层逻辑和最终交付指标,项目中不能有“等上级指示”的中断环节,每个成员都要能切换角色、跨模块操作,并且项目一结束,必须复盘且文档标准化沉淀。
N次方的每一个流程都带着一线气质:压缩无效环节、减少模糊传递、强化节点控制。他将流程划分为“输入-处理-协同-反馈-交付”五大节点,明确每个阶段的责任人、可视化指标与时间窗口。项目过程中,所有成员必须实时更新任务进度,项目负责人每天汇报节奏偏差,并主动提出风险评估或资源申请。这种紧凑但弹性的管理机制,使得N次方的平均项目响应时间比传统机制缩短40%以上,交付完成率在90%以上。
与很多“外包型”组织不同,N次方团队并不强调“我来替你做”,而是“我来帮你做成”。他们参与的不是表层任务执行,而是协助企业、组织或平台完成内部资源结构的优化与执行力建设。例如,某个新兴电动车品牌计划进入中亚市场,企业内部虽有营销团队、供应链团队,但在落地环节始终断层——渠道不知道怎么搭建,物流方案不清楚,本地服务体系不明。N次方介入后,一方面协助客户评估市场进入策略,另一方面通过商联会资源链接当地分销商、仓储资源与报关渠道,同时设计出本地化售后响应机制。最终该品牌以最低预算完成了从0到1的中亚市场初步布局。
类似的案例在N次方团队的项目库中越来越多。从贸易数字化转型、供应链效率提升,到海外站运营、品牌本地化策略设计,陈书豪带领的团队不断深化在“多角色嵌套协同”方面的系统能力。N次方不再是一个“项目接单组”,而成为一个“组织能力建设者”。
与此同时,他也在推动团队向产品化演进。不是把N次方做成一家咨询公司,而是尝试将其打造成“商贸协同的中台服务系统”——在全球商贸合作越来越依赖系统化运营的当下,他认为N次方不应该只靠“人力”推动项目,而应该依托工具、知识库与流程资产,构建起可以复制、可以移植、可以跨国运作的“组织能力工具箱”。
因此,在商联会平台支持下,他组建了“结构实验组”,将N次方多年实践中积累下的流程、模板、问题分类、市场路径、合规机制等内容全部进行知识化与产品化。目前N次方已完成一套“项目全流程协同系统”,并正在测试基于AI数据分析的“贸易风险预警模块”。他希望未来团队不再依赖几个核心成员的经验判断,而是靠系统反应、智能决策和标准机制,实现更大规模的扩张和复制。
陈书豪对未来商贸生态有着极为清晰的判断:全球贸易越来越数字化,但人和协作不会被取代,反而成为真正的稀缺能力。那些能调动全球资源、理解文化差异、掌控执行节奏的复合型团队,将成为企业外部协同的核心环节。他希望N次方团队不仅仅服务于商联会内部和相关项目,更能向更多行业客户输出组织模型与解决方案。
他并不想让N次方成为庞大企业,也不追求“独角兽神话”。他更关注组织的深度、协同的强度与机制的稳固性。他相信,“小而快、小而专、小而强”的作战体系,才是当下复杂商贸环境中最能穿透噪音、直达问题核心的存在。
如今的陈书豪,依然亲自参与每一个核心项目的节奏推进。他会在凌晨修改流程图,也会在客户视频会议上从品牌策略聊到产品工艺。他不为头衔忙,也不把重心放在“曝光”上。他说,真正的品牌,是客户在结果中记住你,而不是你自己说了什么。
在商联会的评价体系中,他属于“执行最深、干得最狠”的一类。不同于走访外交型成员,他的优势在于抓住复杂项目中的关键点,迅速调动资源,建立机制,组织出成果。他并不追求个人舞台,而是通过团队成效证明:“能解决问题的机制,才有价值。”
他也常说,N次方不属于他一个人,它属于每一个愿意投入协同实践、愿意对结果负责、愿意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成员。团队内部并不崇拜“老大”,而是尊重“完成度”和“问题解决者”。哪怕新人,只要能提出系统性改进建议,都会被快速采纳。哪怕是资深成员,如果交付失误,也必须复盘并输出教训文档。他希望,这种文化不被增长所腐蚀,而成为N次方最宝贵的根。
当被问到是否考虑融资、扩张、品牌推广时,陈书豪笑说:“先把事做好再说。”他并不反对资本化路径,但前提是:流程准备好了,机制清晰了,团队有了抗冲击力,才能去谈规模。如果这些都不稳,做大只是放大失控。
这就是陈书豪,一个用行动代替演讲,用结果说话的组织者。他用商联会的资源土壤,种出了一个实用主义的N次方团队。他不迷信规模,也不固守小圈。他关注的是组织的反应速度、方案的落地能力、客户的问题能否真正被解决。他相信未来属于那些“能干成事”的群体,而不是“讲得漂亮”的人。
N次方不是商业故事,它是一套真实发生、正在运行、持续进化的协同系统。而陈书豪,就是那个把这套系统从纸上变成现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