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那些人

作者:柏传雪 2020-08-10 14:00:53


  推开那扇院门,抬脚迈过门槛,进入院内,廊下小马扎上坐着位老人,身着军绿色的中山装,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因为看不清的缘故,他使劲托着老花镜寻找最佳位置,以便于看清手机上的字。

  他听见我推开门,连忙嘟囔着说:“小柏啊,上次给我调的舜网怎么没有了,昨天晚上还看了,今儿个就找不着了,这智能手机也没看个明白,实在不知道咋调?”

  我接过手机一看,原来的快捷方式不知怎得删除了,连百度和浏览器都找不到了。又重新下载,启动,熟悉的标志开始出现在手机屏幕上。

  我说:“于伯,软件是您不小心删除了,我已经重新安装上了,直接点击图标就能打开了,下次看新闻时去屋里坐着,那里信号好,不会出现断断续续的卡顿。”

  于伯接过手机,笑呵呵地对我说:“年轻人懂得就是多啊,我一个老头子经常麻烦你真是怪不好意思的。”

  于伯是我的邻居,今年八十四岁,住在后龙窝庄。他的家人们都在国外,他不愿意去,一直住在老房子里,周边街坊邻居都很关心他,拿他当自家人看待。他最喜欢浏览的网站就是舜网,看些时事新闻。手机有两个快捷方式,第一是人民网,用来看国家大事,国际民生,第二就是舜网,了解济南城所发生的事情,看些热点新闻。老人以前是个教书先生,学识渊博,读书看报自然不在话下,还颇喜欢研究历史。早些年,互联网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人们了解新闻都在电视和报纸上,老人每年都要订报纸,家里门前的邮箱里常常塞着满满的报纸和信件,有以前学生写来的感谢信,也有老伙计间相互寒暄的问候信,一摞摞堆在门前邮箱里。当天的报纸都是当天看完,早上看一遍,晚上再看一遍,老人年轻时喜欢写作,很多篇文章都发表在济南日报和齐鲁晚报上,他将这些发表过自己文章的报纸收藏起来,与教学日志放在一起,闲暇时拿出来看看,回忆回忆以前的日子。

  互联网全面普及以后,济南城很多报纸已经不再印刷出版了,都开通了属于自己的网站和自媒体,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来传递信息。于伯也就不再订购报纸了,看新闻主要是通过手机电视来实现。他刚刚开始使用手机时,手都不敢在屏幕上乱摸,就怕不小心弄坏了,连接听电话的按钮建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滑,后来渐渐熟悉之后,已经能够很好地使用智能手机来浏览新闻、看视频、打电话、发信息和开视频了。邻居张叔给于伯推荐了济南舜网,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的济南市唯一新闻网站,也是济南市最大的网络综合信息门户,很多实时新闻都会在上面发布,包含山东、济南、要闻、社会、文娱、体育、健康和热点等多个栏目,想浏览那个新闻直接点开就可以。

  于伯刚开始接触舜网时就喜欢上了,每天都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来看新闻,他时常戴着老花镜,坐在廊下,拿着手机在滑。老人年纪虽大,依然关心国家大事,相关惠民政策他也是第一时间知道,并告知大院里的人,谁家有困难事,也会找他帮忙,比街道办事处的主任还要热心肠。

  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期疫情不严重,还没有广泛传播开来,人们出行并不愿意戴口罩,尤其是中老年群体,说都说不通。于伯戴着口罩,在大院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哪个不听就不让出门,非得把口罩结结实实捂到别人脸上,才放心,他还大量购买消毒酒精和口罩,堆放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年前疫情已经相当严重,人们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准备商量去哪个亲戚家拜年,礼品都买好了,于伯坚持不让大家出门,拿出手机指着新闻让大家看,他带着口罩有点憋,说话上不来气,眼见说不通,气得直跺脚。第二日,小区就被封了,大家意识到严重性,也就老老实实待在家中过年了。

  疫情开始好转,为恢复国家经济,保障群众生活,国家提出大力发展地摊经济,给广大因疫情失业的人们一次赚钱机会,一时间全国各地的人们开始摆摊,在规定的场所内抢占摊位,夜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几年前,济南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城管不让商贩摆摊,要么罚款,要么驱赶,这突然让出摊了,大家都半信半疑,准备先看看别人的反应,是于伯站出来劝说大家,让尽量早点去,晚了就抢不着好位置了。

  还有很多事情都是于伯告诉大家的,这是他在舜网上看到的新闻。他常说:“老人就得多看看新闻,要不然就跟不上时代喽。”

  于伯的大院里还拄着一对清洁工夫妇,看样子年龄应该不小了,大约四五十左右,两人共用一部手机,是上大学的女儿淘汰下来的。平时活计忙,共同负责一条街道的清洁工作,微薄的月薪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寄给北京读书的女儿,一部分用作两人的衣食住行费用,大头积攒起来,准备在济南买个房子,安个家。夫妻两人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就喜欢看看济南新闻,了解了解济南最近发生的新鲜事。

  家中有台老旧电视机,一次只能播放六个台,分别是:中央台、山东卫视、济南新闻、济南生活、济南都市和济南娱乐。他们平时最爱看的就是《今晚20分》,在晚上九点二十正式播出,说得大多是济南发生的事。这个时候两人正好结束一天的工作,吃完晚饭,洗净餐盘,坐在床沿上享受这一时刻。有了手机之后,他们就把舜网设置成快捷方式,安装在页面上,干活休息间隙时不时拿出来看看,还经常与别人相互讨论起来,说说济南城的变化,也说说最近发生的新鲜事。

  夫妻两人去年在趵突泉和几个景区办了年卡,休假的日子经常携手进园,哪里有美景,他们就去那里遛弯,拍好看的照片发在网络上,这是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异乡的一种方式。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过着,舜网陪伴着一群群人脱离忙碌的工作,回归生活,用心去感受济南城的美。

  两年前从我最初写作开始,很多素材都是在舜网上获取。写济南城,有很多地方不熟悉,在百度查资料要么零七碎八,难以拼凑起来,要么就是真假难辨,时间不分,写出的东西真实度大打折扣。后来一次偶然机会,在舜网上看到南部山区农村的一篇报道,主要是介绍村庄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和村民的脱贫数量,记者深入到农村里,近距离观察村民的生活。近几年政策有所好转,农村就业机会大大提升,外地公司老总看中村庄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开发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有了资料,再前往目的地考察,听当地村民讲述村庄的历史变迁,心里有了谱,下笔自然就轻快了。

  学习写作过程中,认识了很多老师,多是中老人,与我年龄相差较大。有些老师写作时间久,十年二十年都有,甚至还有人从年轻时一直坚持到白发苍苍,膝下孙儿都开始满地跑了。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快,做事三分钟热度,很多爱好都在时光中被磨得细碎,很难坚持下来,一旦看不到任何甜头,就不会再继续做下去了,久而久之,坚持仿佛成了一种难得可贵的品质,但是在这群老年文友身上,谈不上什么坚持不坚持,他们就是爱写,爱表达,沉醉在写作中,寻找最真实的自我。我喜欢与他们交流,谈论文学时不会掺杂别的东西,开心了就写,不开心也要写,把琐碎都写在纸上,心情自然而然就变好了。对于文学,只因满心热爱。

  相识的很多老师都是在一个叫舜网文学论坛的网站上发表作品,在我写作常常不得要领的时候,经常登录网站看他们的作品,认真研究写作风格、文章结构、句式段落,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舜网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我的一位老师。在朋友圈,经常看到很多老师在发有关舜网的信息,比如舜网文学论坛文友相聚,舜网文学论坛的采风活动,各种挂牌仪式等。他们欢声笑语地坐在一起,浊酒一壶,几碟小菜,讨论着文学,讨论着退休以后的生活,讨论怎样才能让文化根植在每个济南人的心中。

  我并非是他们其中的一员,有时候看着朋友圈,反倒很羡慕这些退休在家的老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年轻人正在承受生活的苦,工作、学习、结婚,样样都是压在肩头的重担,挣不开也甩不掉,但有了自己喜欢的事情,生活也就有了些许甜味。

  对于舜网,我并没有多么深刻的记忆,更多则是在长辈们口中得知。学习写作之后,有关济南的素材大多是在上面获取,还认识很多老师,大家相互谈论文学,讲述济南故事,舜网就像是一条线,将我们连接在一起。

  于伯观看舜网新闻有五年了,清洁工夫妇接触舜网已经四年了,我的中老年文友很早就在舜网上发表作品,有十几年了,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人都在关注舜网,它就像是个大家长一样,陪伴一代代的人们成长。今年是舜网成立二十周年,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二十年的心酸历程,怕是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如今的舜网早已变成济南市最大的网络综合信息门户,用全新的面目迎接这个新时代,做好济南人心中的百事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