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野生大熊猫留下最后的庇护所
光明日报 2020-10-31 09:15:31
国宝大熊猫 周孟棋摄/光明图片
2018年,大熊猫“琴心”被放归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溪—虹口片区。何海洋摄/星球研究所/光明图片
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南入口 郝立艺摄/光明图片
翻越山脊的卧龙调查小分队 林红强摄/光明图片
【生态聚焦·探秘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大熊猫,一种至少生存在地球上800万年的物种,数十万年前曾遍布我国,足迹北达北京周口店,南抵越南、缅甸边境。在度过漫长而残酷的冰河期后,大熊猫的栖息地急剧萎缩,野生种群退蔽至邛崃山、岷山、秦岭、大小相岭和凉山,五大山系成为它们最后的庇护所。随着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的加剧,栖息地碎片化又在严重威胁大熊猫的野外生存,野生大熊猫被割裂成33个孤立种群,部分微小种群存在极高的灭绝风险。
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一场由国家主导,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最高级别的保护就此拉开序幕。
在这里,受到保护的不只是大熊猫
保护好野生大熊猫最后的庇护所,是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初衷。
据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向可文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占地约2.7万平方公里,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覆盖了大部分野生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试点区内有野生大熊猫1631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87.50%;大熊猫栖息地面积18056平方公里,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70.08%。“这里还生活着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朱鹮、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向可文强调。
试点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旨在维护一个更大范围的整体生态平衡。为此,试点期间,原有82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打破行政区划重新整合,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监测,掌握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完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机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不断强化对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与保护……
为改善现有大熊猫栖息地斑块间的连通性,促进大熊猫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试点区整合投入近46亿元,在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生态廊道、重要栖息地恢复等方面实施多项修复和治理工程,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明显改善,栖息地面积逐步扩大。与此同时,大熊猫的伞护效应也让试点范围内的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卧龙,大熊猫监测与保护的领跑者
1978年,全球首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五一棚”在四川卧龙建立,此后,众多身影从这里出发,将大熊猫保护研究的薪火扩散至大熊猫分布的所有区域。从野外追踪研究到人工圈养繁育,从野化放归到栖息地保护,从野外监测到个体精细化管理……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为大熊猫保护事业奉献着智慧与力量,挥洒着青春和汗水。
40余年积淀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让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的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坚韧而专业。施小刚,木江坪保护站站长,一年365天,他有200多天与同事在野外巡护和监测。
2018年开始的新一轮大规模调查,涉及1032平方公里的大熊猫栖息地,每2平方公里设置一个调查网格,目前已经完成全部工作量的4/5,收集到野生大熊猫10天以内的新鲜粪便等样品183份。“通过收集大熊猫新鲜粪便提取DNA,可以在分子水平识别个体,确定同一个体在不同季节、年份活动范围的变化,了解其种群扩散机制和划定巢域。同时,将宏观监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有利于获得野生大熊猫活动长期、精确的监测数据,确定其群体的个体数量、性别比例,从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亲子鉴定和种群遗传结构评估等,为野化放归个体的选择提供指导。”施小刚介绍。
近几年,令人欣喜的消息相继传来:20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卧龙132平方公里的雪豹栖息地内,至少生存着26只雪豹,分布密度居全国之首。当地“一母带三崽”的雪豹影像一经公布,便在国内外获得空前关注。2018年,销声匿迹已久的金钱豹王者回归,再次为卧龙这片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未来,卧龙将以‘大熊猫+雪豹’双旗舰物种地、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理想地、稳定健康的大熊猫栖息地、山地雪豹种群的核心保护地新面貌,向世界展示一个资源优势明显、统筹整合良好、保护卓有成效、具有世界眼光的卧龙。”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段兆刚如此勾勒卧龙的发展前景。
生态廊道,让相互隔绝的小种群交流起来
打开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区地图,最南端的雅安尤其引人注目,该市41.3%的行政区面积约6219平方公里被划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占整个试点区的23%。其中,核心保护区4668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1551平方公里,包括17个自然保护地和13个管理机构,涉及宝兴、天全、芦山、荥经、石棉5个县和29个乡镇、70个行政村,可谓试点区涉及面积最大、县份最多、占比最大的市(州)。
更重要的是,雅安如同一条生命廊道,把“张想”等南来北往的大熊猫紧密联系在一起。
2011年8月20日,大熊猫“张想”出生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的半野化环境。两个月后,她随妈妈搬到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参与圈养大熊猫二期野化培训项目。2013年11月6日,“张想”在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被放归自然,成为我国野化放归的第一只雌性大熊猫。2016年4月,通过拖乌山生态廊道,她开始向相邻的凉山冶勒自然保护区移动,随后跨越108国道到达小相岭山系石灰窑大熊猫小种群区域。红外相机记录表明,“张想”成功完成了两个相对独立局域种群间的迁徙,成为第一只被发现跨保护区活动的放归大熊猫。
2020年8月6日和8日,在四川茂县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红外监测相机再次捕捉到野生大熊猫踪迹。“研究表明,偶然的个体交流就能极大地促进两个孤立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显然,生态廊道建设能有效降低小种群灭绝的风险。”据向可文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以来,先后完成了黄土梁、土地岭、拖乌山和108国道秦岭隧道等9条大熊猫走廊带和7处野生动物通道建设,恢复植被128.5平方公里,为大熊猫相互隔离的小种群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党老师,我们希望与您一起保护大熊猫”
在陕西汉中佛坪县城的108国道旁,有一座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走进大门,迎面矗立着一个巨大的秃鹫标本,展翅而立,迎接八方来客。在两层共8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内,标本、展板和模拟生境活灵活现地展示着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朱鹮、红腹锦鸡等珍稀野生动物标本,以及众多昆虫和植物标本,可谓秦岭地区生物资源的缩影。
2020年9月13日,来自佛坪中学的数十名同学刚步入博物馆,讲解老师、大熊猫国家公园佛坪管理分局高级工程师党高弟就抛出了一个问题:“头是最重要的部位,大多数鸟类都把最漂亮的装饰长在头顶,向同类展示魅力,向异类展示实力。但是,为什么秃鹫的头顶是光秃秃的呢?”
同学们睁大眼睛,竖起耳朵,静静地等待答案。
“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党高弟故意停顿了一下,卖了个关子:“秃鹫是食腐动物,经常需要把头伸进其他动物尸体的腹腔内获取食物,如果头部长有羽毛或其他装饰物,就容易将腐肉带出来挂在头上,导致气味四散,引来其他抢食者。而且,这样也容易沾染病菌,造成感染。”
“原来如此!”同学们恍然大悟。
“党老师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讲得生动易懂,其中贯穿了他几十年的工作感悟,更饱含着他对秦岭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课后,九年级学生何柏雅说。
今年8月,党高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厚厚一本《行知秦岭》,那是学生们的研学成果。扉页上,参与研学的同学写道:“党老师,我们希望与您一起保护大熊猫,保护秦岭,保护大自然”“一生铭记守护华夏父亲山的这些无名英雄”……
陕西佛坪地处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片区,是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地。这里被列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秦岭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和陕西师范大学野外教学实验基地,每年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五六十场次。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佛坪管理分局办公室的墙上,醒目地挂着2020年的任务清单:组织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相关知识、政策、法律进社区活动,继续探索社区共建共管和生态脱贫帮扶机制,接待自然体验和生态探秘活动不得少于1500人……显然,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一部分,佛坪在自然教育中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
建设入口社区,消除“富饶的贫困”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涵盖的152个乡镇12.08万常住人口,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依赖度较高,经济产业结构单一,社区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普遍存在“富饶的贫困”现象。打造公园与社区利益共同体,建设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既是地方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更是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的关键。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自然教育、生态游憩、生态体验,将基础服务设施布局在公园外,形成‘园内游、园外住’模式,不仅有利于原住民产业转型增加收入,更有利于地方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向可文指出。
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发展村曾是“靠山吃山”的典型。这里森林覆盖率为97.5%,原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原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环抱村庄,划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区域不仅是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家园,还有很多原住居民,公园外围的临界区域也分布有不少村庄,村民的生产生活半径时常深入到国家公园腹地。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荥经县近50%的土地被划入试点区,其中不乏矿山和水电项目。“矿山和水电纷纷退出后,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刚好成为产业转型的一大契机,我们决定通过打造南入口社区发展生态旅游业。”荥经县副县长黄雄说。
像荥经县一样,结合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各级政府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认真落实生态补偿,大力发展特色林产业,鼓励社区居民利用现有生产生活设施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吸纳社区居民参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位于甘肃与四川交界处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李子坝社区,现有的政策性收入比例不断提高,居民生活不再依赖传统的农业和林下采集,对薪柴的依赖程度显著降低。白水江片区的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67.9%增至2018年的87.3%,森林植被总碳储量2556.63万吨,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向可文举例道。
根据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到2020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内的一批国家公园即将正式设立——这意味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发展建设也将迈入一个崭新阶段。“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未来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将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世界自然教育和生态展示的样板区,为世界生态保护创造中国模式、提供中国经验、书写中国奇迹。”向可文对此充满信心。(记者 张蕾 周洪双 李晓东 通讯员 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