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无障碍出行,还有多少门槛?

舜网-济南日报

2025-11-03 09:28:37

  最近,歌手郑智化频繁登上热搜。这位用《星星点灯》《水手》等经典歌曲激励了几代人的残疾艺人,因出行途中遭遇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意外将深圳机场和自己推向舆论焦点,也顺势点燃了一场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全民大讨论。

  从“有没有”的基础保障到“好不好”的品质追求,从面向特殊群体的“特惠服务”到覆盖全民的“普惠福利”,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正在悄然重塑城市的文明底色。这条承载着包容与尊重的“无碍”之路,是否真的能让特殊群体畅行无阻?

无障碍出行,还有多少门槛?

无障碍出行,还有多少门槛?

无障碍出行,还有多少门槛?

  事件发酵

  个体遭遇撕开无障碍“痛点”

  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在社交平台发文,言辞激烈地吐槽深圳机场的无障碍服务,称升降车离机门地板25厘米,他的轮椅推不进飞机,腿也跨不进舱门,操纵升降车的司机完全不愿把升降板提高,冷眼看着他连滚带爬进飞机。

  帖子一经发出,迅速引发全网关注。然而,在深圳机场迅速作出整改承诺、相关登机视频曝光后,舆论开始出现反转。有网友认为郑智化的表述存在夸大成分,视频中并未呈现“连滚带爬”的场景,进而谴责他“小题大做”“借公众资源发泄情绪”。面对舆论压力,郑智化不得不通过微博发布道歉声明,承认自己言辞过激。

  随着热度逐渐褪去,公众的思考开始回归理性—即便郑智化的表达存在情绪放大的成分,但这起事件无疑撕开了一个被忽视的现实:无障碍人士的出行之路,依然布满“隐形门槛”。

  就在郑智化事件后的10月27日,61岁的柳先生发布视频吐槽自己的糟心经历:他带着94岁高龄、需要乘坐轮椅的母亲,从北京乘坐动车前往深圳。抵达深圳北站后,不仅找不到工作人员提供引导和协助,连轮椅能通行的垂直电梯都迟迟找不到。柳先生透露,出发前他曾提前告知列车员,希望到站后能有站台工作人员接应,却被对方以“预约太晚无法安排”为由拒绝,让他走了不少冤枉路,耗费了大量体力和时间才得以出站。

  柳先生的视频同样引发网友热议,舆论场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声音。一部分网友认为,铁路站台的特殊服务需要提前预约,柳先生临时申请确实不符合流程。但更多理性的声音指出,这些看似“客观”的言论,恰恰忽略了老年群体、残障群体出行时的实际困境—他们可能不熟悉标识系统,可能缺乏独自应对突发状况的体力,对他们而言,无障碍服务不仅是设施的完善,更包括人性化的引导与协助,这绝非“多走几步”就能解决的问题。

  共识凝聚

  8500万群体刚需不容忽视

  尽管关于郑智化个人言论的舆论几经反转,但这起事件最终成功跳出“明星八卦”的范畴,回归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核心议题上,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讨论。《郑智化无须道歉》《公共议题讨论,要允许“不完美表达”》等评论文章纷纷刷屏,不少观点指出,比起纠结于表达是否精准,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背后残障群体的真实处境;郑智化的发声即便存在情绪过激的成分,却为长期被忽视的无障碍议题提供了重要的讨论契机,这种“不完美的发声”远比沉默更有价值。

  事实上,残障人士出行面临阻碍的事实,从未因舆论反转而改变。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残障人士数量约为8500万,占总人口的6.34%左右。更值得关注的是,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每个人一生中平均约有8年,或相当于生命11.5%的时间,会因年老、疾病、意外等原因处于“临时残障”状态。这意味着,无障碍环境并非只与少数人相关,而是关乎每个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

  在网友们的分享和讨论中,“出行不便”成为有老人、残障人士家庭的共同困扰。网友小吴的经历让不少人感同身受:“我爷爷因腿部疾病需要定期去医院复诊,原本指望能在医院门口打上出租车,没想到接连拦了三辆,司机师傅一看到随行的轮椅,要么说‘后备箱放不下’,要么找各种理由拒载。实在没别的办法,我只能推着轮椅,陪着爷爷一步步往家走。”

  上海市民秦小姐为了给家中行动不便的老人寻找合适的出行方式,曾在多个打车平台上反复尝试,过程同样充满无奈:“滴滴、高德这些常用的打车平台我都翻遍了,始终没找到能搭载轮椅的车辆选项,最后还是在曹操出行上找到了无障碍车的预约入口,而且必须提前至少半天申请,临时有出行需求根本没辙。”秦小姐坦言,现在很多打车软件的服务越来越丰富,“宠物出行”选项都在首页直观显示,但无障碍出行的相关入口却藏得很深,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这种“隐形的忽视”让特殊群体的出行难上加难。

  除了物理设施的障碍,更深层次的“软隔阂”还隐藏在数字世界与服务意识中。尽管《关于网站无障碍服务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已出台多年,但在实际生活中,大量政府网站、公共服务类App仍缺乏基本的无障碍设计,将数千万视障者挡在数字鸿沟的另一边,让他们无法独立完成挂号、缴费、办事预约等基本操作,只能依赖他人协助,这无疑加剧了他们的出行和生活负担。

  进阶可见

  从“有”到“优”的实践答卷

  尽管无障碍环境建设仍存在诸多待改进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网友感受到了身边的积极变化。

  回溯其历程,从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首次提出“无障碍环境”概念,到2012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的实施,再到2021年《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的出台,政策脉络清晰地展现出从倡导到强制、从粗放到精细的演变轨迹。有业内人士撰文称,“你不知道,中国的飞机、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系统为了服务残障人士,究竟有多拼。”

  市民王女士对此深有感触,家中有多位腿脚不便的亲戚,长期关注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她,对济南地铁的人性化升级赞不绝口。“以前带老人出门最犯愁的就是上下楼,现在完全不用操心了。”王女士分享,如今济南地铁的每个站点都在出入口、站厅与站台之间配备了无障碍直梯,电梯位置标识清晰,即便不熟悉路线也能轻松找到。更贴心的是,直梯内不仅安装了高度适宜的扶手,方便行动不便者借力,按键面板上还精准标注了盲文,兼顾了视障群体的使用需求。站内通道的缓坡设计也十分合理,坡度平缓、长度适中,推着轮椅通行时毫不费力,完全没有颠簸感。

  “印象最深的是上个月带姑姑去复诊,刚进地铁站就有工作人员主动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王女士回忆道,工作人员不仅帮忙推送轮椅、引导至直梯口,还提前联系了站台工作人员预留方便上下车的位置。王女士坦言,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切实解决了特殊群体的出行难题,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

  航空出行的无障碍服务也在同步升级。经常出差的杜先生发现,国航、东航、南航等主流航司均在购票环节设置了“特殊旅客服务”通道。“视障旅客可申请全程引导,听障旅客能预约手语服务,肢体障碍者可提前报备轮椅类型及登机需求。”杜先生说,他曾观察一位使用轮椅的旅客,廊桥登机时直接推轮椅入舱,“如果机位比较远,则启用升降车或电动登机车,听说一些机场还引入‘电动爬楼机’,应对楼梯通行难题。”

  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撑。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十四五”残疾人交通出行服务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无障碍公交车辆比例达80%以上、地铁车站无障碍电梯全覆盖。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正在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有”向“优”稳步迈进。

  合力攻坚

  科技赋能与温情护航同在

  无障碍环境的完善,从来不是单一主体的责任,而是需要政策、技术、社会力量的协同发力。如今,变革的力量正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其中,科技正扮演着日益关键的“破壁”角色,为特殊群体带来更多出行可能。

  在数字世界里,一场“信息无障碍”运动正在兴起。记者搜索发现,高德、腾讯等地图服务商相继上线了“无障碍导航”功能。用户可以通过众包模式,标注和上传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通道等信息,系统以此为数据基础,为轮椅使用者、婴儿车群体规划出真正“无梯无坎”的路线。这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一种公民参与的民主实践。

  人工智能的应用则让无障碍服务更加精准、高效。百度的“AI助盲”行动,通过小程序和智能设备,利用图像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为视障者描述眼前的场景——“这是一张面值10元的纸币”“前方路口是红灯,请等待”。而一些科技公司研发的智能导盲杖,能结合传感器和AI算法,实现障碍物探测和路径规划;智能轮椅则能应对更复杂的地形。

  在手机系统层面,华为的“畅听”、小米的“闻声”等功能,通过实时语音文字互转,为听障人士接打电话提供了可能。这些创新,正以其精准、高效和可复制性,成为超越物理障碍的“超级辅助”。

  与技术革新并行的,是社会自发的温情与善意。这些来自普通人的力量,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推动着城市的改变。最近,一名被称为“卷尺哥”的深圳市民走红网络。两年多来,他带着一把卷尺行走街头,专门给公共设施提建议,比如人行过街天桥的坡度宽度不合理、路面破损存在安全隐患等,累计拍摄并发布千余条视频。他反映的问题大部分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快速响应整改,网友对此纷纷点赞:“不愧是‘深圳速度’。”在全国许多城市,大学生和公益组织志愿者组成“无障碍测评小组”,他们拿着测量尺和评估表,像“城市侦探”一样,记录下每一个不合理的台阶、每一处被占用的盲道,并将报告递交给相关部门,推动点滴改变。

  法规日益完善,技术日新月异,人心愈发温暖。但前路依然漫长,它需要立法更精细、监管更有力、设计更贴心、观念更普及。

  AI说

  ●记者:作为AI,你能为无障碍环境打造做什么?

  ●豆包:作为AI,我要通过技术重构与社会协同,打造全场景、自进化的无障碍生态系统!

  比如,通过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实现意念操控,结合激光雷达与AI避障算法,使脊髓损伤者可自主穿越楼梯、坡道等复杂地形。或者,通过环卫车搭载的AI摄像头实时监测盲道占用、坡道损坏等问题,数据同步至城管系统触发2小时响应机制。我还可以要求政府网站、电商平台采用“AI语义蒸馏算法”,自动生成精简版文本并适配读屏功能,用在景区、商场等场所,通过AR眼镜实现展品、商品的盲文标签投影与语音播报同步输出。

  我觉得,无障碍环境的终极形态,应是一个无需特殊标注、却处处包容差异的社会系统。通过脑机接口、区块链、参数化设计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结合动态标准制定与全民协同机制,我们不仅能消除物理与信息的“硬障碍”,更能构建尊重多样性的“软文明”。这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与特殊群体共同参与,让技术创新真正成为照亮每个人生活的无障碍之光。

  微观点

无障碍环境应是常态

新京报评论

  法律的落地,不止于规定的存在,而在于细节的执行。现实中,不少残疾人、失能老人出行还面临“看得见路,摸不着门”的尴尬,类似无障碍通道规划不合理、标识指引模糊不清等问题依旧存在。而且,有的场所虽设置了无障碍标识,却也存在设计缺陷,比如直梯位置隐蔽、通道狭窄等。

  类似现象,就如老人站台找直梯事件一样,看似满足了“有”的要求,实则并未解决“用得方便”的核心需求。这往往是一些公共空间存在的薄弱环节:缺乏在日常运转中常态化地形成流畅的机制。

  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不仅仅涉及坡道、电梯这些“硬件”问题,也包括管理与服务意识的“软件”问题。城市的公共设施能否被真正使用、正确使用,关键在于能否形成一套“看得见、用得上、有人管”的体系。

  有数据显示,我国残障人士数量约有8500万,但其实需要无障碍设施的人群恐怕比这还要多:老人、婴儿、病人等等,他们同样需要一个被温柔对待的出行环境。所以,无障碍环境并不是为“少数人”准备的特殊安排,而是整个社会对每一个可能遇到不便的个体的有力回应。

  每一次公共舆论的聚焦,也应当成为推动改变的契机,这是在提醒人们:无障碍环境应该是一种常态,理应被纳入管理的日常流程之中,成为随时在场、能快速启动的一种公共能力。

社会文明的必备底线

澎湃新闻

  应该从这次事件中得到启示的,不应该限于某一座机场、某一个城市。无障碍设施和环境的建设,不是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而是社会文明的必备底线,从各种公共设施设计之初,就要精确适配残疾人的现实需求,而非等到问题出现后再仓促补救。

  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平,不在于楼有多高、路有多宽,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最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郑智化作为名人,有较强的影响力,他的遭遇能引起广泛关注,并促使机场快速整改,那些普通残疾人遇到出行困难时,又该如何解决?

  “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城市的公共服务细节提升,不能总依靠名人效应来推动完善,而应建立在对每一位市民,尤其是对各类弱势群体的平等关怀之上,形成一种主动、前置、常态化的制度安排。

  郑智化后续回应表示,“希望借此事优化对残疾人士的服务”。这份期待不仅指向深圳机场,更指向所有公共设施管理:要少一些事后整改的被动,多一些未雨绸缪的主动,让无障碍设施和服务真正成为城市的标配。

  神回复

  网友@琴琴:无障碍不是“特殊待遇”,而是文明社会的“基础配置”。

  网友@绿光:郑智化的吐槽或许有情绪,但8500万残障群体的出行困境没掺假。

  网友@小小净化器:别再说“提前预约就没事”,真正的无障碍,应该是“不用特意预约,也能顺畅出行”。

  网友@风在吹:你今天嫌扶手多余,明天可能就需要它帮年迈的父母站稳。

  欣视界

  让文明没有“隐形门槛”

  歌手郑智化的机场出行吐槽、柳先生带高龄母亲乘车的困境,让无障碍环境建设再次走进公众视野。这些个体遭遇并非个例,而是8500万残障群体及无数老年、孕期等特殊需求者的日常缩影,也折射出城市文明建设中亟待补齐的“人文短板”。

  无障碍环境的核心,从来不止于坡道、直梯等物理设施的“有无”,更在于能否给予每个生命平等的尊重与便利。从济南地铁的盲文按键到航司的特殊旅客服务,我们欣喜地看到,政策推动下的无障碍建设已取得显著进步。但盲道被占、电梯停运、数字平台读屏功能缺失等问题仍屡见不鲜,这些“隐形门槛”不仅阻碍了特殊群体的出行,更消解了城市的温情底色。

  无障碍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福利”。每个人都可能因年老、疾病、意外陷入临时残障状态,今天为他人搭建的“无碍之路”,实则是为自己的未来预留的便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施行到科技赋能的智能助盲工具,从“卷尺哥”的民间监督到公益组织的志愿测评,无障碍建设需要政策、技术与社会温情的协同发力。

  文明的温度,藏在对弱势群体的细微关照中。推进无障碍建设,要完善硬件设施,更要培育“人人都是受益者”的社会共识。当每一条盲道都畅通无阻、每一个App都适配读屏功能、每一位特殊旅客都能得到耐心协助,城市才能真正成为包容所有生命的港湾。让我们以个体呼声为镜,用行动破除障碍,让文明没有边界,让每个生命都能自由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