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AI也要“贴标上岗”啦!一起来看!

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

2025-11-13 18:24:31

  刷到的“明星推荐”可能是AI合成?收到的“亲友求助”视频或许是造假?……当AI生成内容越来越逼真,我们该如何看清真相?

  别急,9月1日起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给出了答案。接下来,和网警一起了解这项新规吧!

  为什么要“贴标识”?

  AI滥用已成社会公害

  AI技术带来的“以假乱真”正从虚拟走向现实,滥用风险已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一道难题。一些不良商家为逐利,滥用AI合成假视频,冒充名医、名人虚假宣传,严重侵害他人名誉;部分网民为引流吸睛,利用AI生成谣言在网上传播,扰乱社会秩序;更有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拟声”冒充亲友实施不法行为,直接威胁公众财产安全。

  规范AI生成内容

  全链条责任清单请收好

  构建可信的AI生成内容生态,需要产业链上各方的共同努力。

AI也要“贴标上岗”啦!一起来看!

  怎么“贴标识”?

  显示、隐式双保险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

  显示标识

  在生成合成内容或者交互场景界面中添加的,以文字、声音、图形等方式呈现并可以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

  ·文本:起始、末尾或者中间适当位置添加文字提示或者通用符号提示等标识;

  ·音频:起始、末尾或者中间适当位置添加语音提示或者音频节奏提示等标识;

  ·图片:适当位置添加显著的提示标识;

  ·视频:起始画面、视频播放周边、末尾或中间适当位置添加标识;

  ·虚拟场景:在起始画面或虚拟场景持续服务过程中适当位置添加标识;

  ·其他:其他生成合成服务场景根据自身应用特点添加显著的提示标识。

  隐式标识

  采取技术措施在生成合成内容文件数据中添加的,不易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包含生成合成内容属性信息、服务提供者名称或者编码、内容编号等制作要素信息。

  数字水印:鼓励添加不可篡改的隐形标记,实现内容篡改检测与来源追溯;

  文件元数据:按照特定编码格式嵌入到文件头部的描述性信息,用于记录文件来源、属性、用途等信息内容。

  AI 标识有红线!

  这些行为千万别碰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删除、篡改、伪造、隐匿本办法规定的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不得为他人实施上述恶意行为提供工具或者服务,不得通过不正当标识手段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网信、电信、公安和广播电视等有关主管部门依据职责,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理。

  快速识破AI内容

  你可以这样做

  掌握以下识破AI“画皮”小妙招,做个聪明的内容消费者吧!

  1、查标识:缺标漏标是预警

  合规标识是区分AI与真实内容的关键。刷到内容时,查看是否有“AI生成”、“本回答由人工智能生成”等文字提示,或相关图形、符号标识。在音频、视频中,留意是否有语音提示。

  2、看细节:细微漏洞藏真相

  AI再逼真也有破绽:

AI也要“贴标上岗”啦!一起来看!

  3、查来源:交叉验证辨真伪

  信息时代,眼见未必为实,但多方印证一定能接近真相。

  4、查出身:用搜索引擎“以图搜图”或专业识图工具,追溯图片原始出处;留意图片EXIF信息(记录拍摄参数),有详细参数则真实性更高。

  5、查身份:面对热点事件,首先审视发布者。若无明确作者、也无任何正规媒体认证,内容大概率存疑。

  6、查官方通报:主动检索各级政府官网或权威新闻机构的报道,用官方信源为信息“盖章定论”。

  AI技术是把“双刃剑”

  打标识不是为了设限

  而是让AI走得更远

  让我们共同努力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共享科技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