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里短说变迁 ——瞧瞧脱贫户的新生活

舜网-济南日报 2020-04-13 10:43:24

家长里短说变迁 ——瞧瞧脱贫户的新生活

家长里短说变迁 ——瞧瞧脱贫户的新生活

  巩发花(右)和丈夫张学驴场的饲养“专家”姚学生

  编者按 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曙光在前、重任在肩。让我们聚焦脱贫攻坚一线,走过田间地头、山间小路,到贫困户家里说说家常话,讲述老百姓的脱贫故事,记录新时代的变化,感受脱贫摘帽后“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小康生活。

  了却三件“心头事” 巩大娘的生活蒸蒸日上

  前些年,贫困户巩发花总为三件事犯愁:怎么把“白条”还上、儿子怎么娶上媳妇、自己的病怎么治好。今年,巩大娘的心里则舒坦很多,“是扶贫组让俺重拾希望,日子越过越好。”

  4月6日,记者来到章丘区文祖街道东田广村,走进巩发花的家,小院铺着水泥,干净整洁。步入客厅里,大理石的茶桌,瓷砖地板,橱柜上摆着儿子的婚纱照,墙上挂着全家福和中国结,显得格外喜庆。七年前,巩发花的丈夫查出脑肿瘤,动了五次大术,花费20多万元,从此不能干重活,这让“土里刨食”的一家失去了“顶梁柱”,2015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治病,砸锅卖铁,借遍亲朋好友,连吃饭都是问题,到村里超市买东西、到卫生室开药,都要‘打白条’……”巩发花坦言。

  2018年,在文祖街道的支持下,东田广村利用8万元扶贫资金,与外商合作建起黄粉虫养殖基地,贫困户可以优先在这里打工。同时,企业每年还拿出8%的年收益为贫困户分红。

  巩发花在这里打零工,每月能领到600多元的工资。去年,村里又开设了“扶贫公益岗”,巩大娘利用下班时间,为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打扫卫生、烧水做饭,每月能领到200多元,丈夫也在村里帮忙打零工,算下来,全家一年收入有2万多元。

  收入稳定、“旱涝保收”,巩大娘放弃了“打白条”,陆续还了亲戚10万元债务,这让她觉得人生可以轻装前进,解了她第一件“心头事”。

  可好景不长,2018年初,巩发花又被查出乳腺癌,医生推荐用进口的化疗药“赫赛汀”,可这一针就要7000元,要陆续打十次,原本看到“曙光”的家庭,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当时我都不想活了,可想想儿子还没结婚,还是要积极面对。”巩发花一边说,一边抹泪。

  去年9月,针对贫困人口大病医疗费用报销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大病、重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左右,这让巩发花一家重新看到希望。

  “我在区人民医院化疗七次,报销 90%,住院100多天,报销95%,算下来还不到1万元。”她说。

  经过七次化疗,医生说恢复得挺好,没有发生癌转移,再看医药费也有了着落,巩发花了却了第二件“心头事”。

  身体好了,可她还惦记着孩子的婚事。这几年,亲戚朋友没少给孩子介绍对象,虽然儿子踏实本分、吃苦耐劳,可都因家庭情况不了了之。

  改变从去年3月开始。当月,村里开始评选“出彩人家”,巩发花被村“两委”列为候选人。她把家里的角角落落收拾得干干净净,还在驻村第一书记张涛的资助下,把房子重新修缮了一番。不仅如此,去年街道实施“双扶2+2”积分制度,贫困户可以通过参加义务劳动、孝善养老、搞好家庭卫生,做好事攒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现在,谁是‘出彩人家’,谁家的积分高,就是让自己脸上有光的大好事。”村支书张宝忠说。

  巩发花和丈夫平时勤快,爱干净,待人善良,做了不少好事:帮村里维修河道,帮助保洁员清理垃圾、打扫卫生,经过评比顺利成为“出彩人家”,积分也名列前茅。儿子的女朋友上门“考察”,看着大门上挂着“出彩人家”的牌子,还查了“积分”,再看着他们干干净净的小屋,心里有了底气,回来对爸妈说:“婆家人好、勤快、做事不邋遢,我跟他们,错不了。”

  “人家没收彩礼,只要求办了一场简单的酒席。那天嘱咐儿子,可得好好对待人家,把日子过好,别让这闺女跟着受苦。”巩发花说。

  去年10月,在一阵阵喜庆的锣鼓声中,儿子与女友顺利结婚,巩发花的第三件“心头事”终于解了。

  “今年春节,养殖厂发了1300元的分红,俺心里熨帖,身子骨也越来越好。俺跟老伴儿商量,今年再多种些花椒树,把日子越过越像样!”巩发花兴奋地告诉记者。

  当上“蔬菜大户” 过上“不敢想”的好日子

  提起济南济阳区垛石镇柳家村43岁的许芳霞,村民们用了两个词:“不容易”和“了不起”。曾经的她是村里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几年通过种大棚,她不仅还完了所有的债,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家脱贫了,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成为一名党员,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许芳霞的话里透着一股坚定。

  日前,记者来到许芳霞家的蔬菜大棚,她和丈夫张爱民刚从娘家回来,马不停蹄地赶到自家大棚里忙着收小番茄。回忆起过去的贫困生活,许芳霞直言:“太难了!”

  她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在许芳霞十几岁时,她父亲便患上肝硬化腹水,常年卧病在床。这场重病掏空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七八万元的债务。后来,许父去世后,她母亲也年迈体弱,需要人照顾。

  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但许芳霞和丈夫从不在孩子们面前表露出一丝难过,更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说实话,那时候看见人家种大棚挣了钱,我也很羡慕,可建设一个大棚光成本就十几万元,这对我们来说就是天文数字。”

  2015年,柳家村的一个扶贫项目让许芳霞看到了希望。结合扶贫资金和上级政策支持,村里投资建设了4个产业扶贫项目——蔬菜大棚,大棚建成后所有权归村集体,并优先承包给贫困户。这样既可以增加集体收入,又能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而且考虑到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采取先签合同、等大棚产生收益后再交租金的方式,减轻贫困户的租金压力。

  种植初期,许芳霞和丈夫几乎天天泡在大棚里。授粉、盘头、落秧……她起早贪黑,事事亲力亲为。2016年,她家承包的黄瓜大棚纯收入达到七八万元。两年后,他们不但还清了外债,还买了货车和玉米收割机。货车用来往批发市场送黄瓜,玉米收割机在秋收时为周边村镇农户收割,这样家里又多了一笔进账。年收入从五六千元到十五六万元,许芳霞一家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许芳霞说,在她生活最难的时候,是村里和乡亲们给了她无私的帮助,这份恩情她会铭记一生。如今,她不仅为村民传授种植技术,每年秋收时,她的收割机对村里人只收成本价,对贫困户免费。

  在济南市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9周年暨“出彩人家”创建工作总结部署大会上,柳家村被评为济南市出彩人家示范村,许芳霞作为“出彩人家”示范户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争取能早一天加入党组织。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从一个贫困户变成了现在的小康户,我也要为柳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回报群众,回报党。”昔日贫困户 如今变成养驴“专家”

  4月3日上午,一头刚刚出生的小驴驹成为济南南泉牧业有限公司黑驴养殖基地的第99号成员。

  “母驴年纪大了,生到一半就没了力气。”虽然驴妈妈有些难产,但在姚学生看来,问题并不大,多年的养驴经验,他早已经把各项工作掌握得轻车熟路。

  姚学生是驴场的饲养“专家”,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姚”。老姚是老树峪村的贫困户,无儿无女,独身一人,还患有长期慢性病并身有残疾。难以想象现在精神奕奕、开朗爱笑的老姚在脱贫前家徒四壁,屋内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床。

  3600平方米的驴棚,宽敞透亮,可以看到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也能感受到轻柔的微风吹过。见到陌生人前来,黑驴们并不怕生,甚至有的会径直走向围栏边,拱拱头索要食物。

  济南南泉牧业有限公司位于彩石街道南泉村,成立于2017年5月,最开始由彩石街道10个贫困村扶贫资金建成,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利润用于贫困村建设以及贫困户分红。公司发展过程中优先选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来企业打工;贫困人口种植农作物免费使用公司生产的肥料,产生的秸秆由公司以补贴的形式高价进行回收,用作饲料,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黑驴养殖基地建成后,南泉牧场为周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设置了公益岗。老姚工作认真,家中无牵无挂,渐渐地成为驴场的长期工。老姚他们每个月工资1700元,驴场包吃包住,收入远远超过了脱贫线,实现了稳定脱贫!如今,老姚已经成了养驴的“专家”,不仅懂得给毛驴加营养,让它们“遛遛弯儿”强身健体,还学会了给毛驴接生和治病。老姚高兴地说:“自己当了一辈子庄稼汉,现在学会了技术,也成了有‘正式’工作的人,这可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

  进了驴棚,姚学生拿出细粮围着栅栏边走边撒,黑驴们吃得很欢。“和人一样,一天得喂它们3次,晚上这顿也得吃好。”两年半的时间,姚学生早已完成了从庄稼汉到养驴“专家”角色的转变。

  “一开始不懂,什么都得学,学会了,就越干越顺手。”他对自己的角色转变很满意。

  记者了解到,济南南泉牧业有限公司在人流密集的商业区建设了彩石富友驴肉馆家常菜。一方面,借助菜馆销售真空包装的生、熟驴肉,为普通群众提供了购买驴肉的平台;另一方面,形成驴肉火锅、驴肉水饺、酱驴肉等特色佳肴,从而增加驴肉附加值。

  同时,南泉牧业有限公司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拓宽销售渠道。驴厂借助第一书记展销会平台,在爱城市网上架产品。未来将完善冷链快递,为进一步开拓网上市场打下基础。

  为提高黑驴产品的群众知晓度,驴厂借助彩石街道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产品宣传和推荐,呼吁大家支持扶贫产业,购买驴肉产品。未来南泉牧业将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借助养殖基地开办农家乐,利用驴场特色有机肥,发展蔬菜种植及采摘农业。通过新建池塘发展生态农庄垂钓,借助乡村振兴政策的东风,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产业。

作者:时晔然 钱堃 张敏 通讯员 张健 贾淼 责任编辑:徐逸豪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