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决战进行时】一个果、一朵花、一粒米都将推动乡村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挖“穷根”

舜网-济南日报 2020-04-27 07:34:55

【脱贫决战进行时】一个果、一朵花、一粒米都将推动乡村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挖“穷根”
【脱贫决战进行时】一个果、一朵花、一粒米都将推动乡村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挖“穷根”

大棚内甜瓜长势喜人。

【脱贫决战进行时】一个果、一朵花、一粒米都将推动乡村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挖“穷根”

火龙果实现规模种植。

【脱贫决战进行时】一个果、一朵花、一粒米都将推动乡村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挖“穷根”

冷库项目正在建设。

  脱贫攻坚,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需要有久久为功的坚持。打赢脱贫攻坚这个历史重任,重在发展产业、成在发展产业,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长久脱贫的关键之举和根本之策。

  一个果、一朵花、一粒米的产业化生产都有可能带动贫困村走上致富路。在济南,这样脱贫的案例正像一粒粒种子,迎着春风破土而出,推动贫困村有序脱掉贫困“帽子”。

  “甜瓜”扶贫送春来

  4月的济阳,绿意浓浓、生机无限,到处都充满了希望。在济阳区济阳街道赵家村的一处甜瓜大棚里,村民张恒德正在忙着为瓜苗浇水、剪枝。4月22日,张恒德一脸的喜悦,“这个大棚里的甜瓜马上就要成熟了,一个大棚能收几千公斤呢,这几年靠着‘扶贫’大棚我快要奔小康啦!”

  以前,张恒德家虽算不上太富裕,但也勉强过得去。夫妻二人平时干干农活、打打工,维持着一家生计,两个女儿也乖巧懂事,但这一切都因为一场大病而改变。

  起先,张恒德只是觉得身体有点儿不舒服,没想到却检查出了心脏病。一场手术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也让张恒德丧失了外出打工的能力。那时,张恒德感觉天好像都塌了下来,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两个女儿还要上学,这让他为今后的生计犯了愁。

  2016年,张恒德被济阳街道精准识别为扶贫对象。街道扶贫办工作人员和“第一书记”多次到张恒德家,鼓励他,利用当地大棚种植的产业优势,发展大棚种植尽快脱贫。

  扶贫干部的鼓励让张恒德心动不已。说干就干,他向亲戚借钱购买钢架、塑料薄膜,架起了2座大棚,种植起了甜瓜、韭菜、黄瓜等果蔬。同时,街道还为赵家村的甜瓜注册了“甜蜜宝”商标,为张恒德的甜瓜打开了市场销路。2019年,张恒德仅大棚种植就获得收益1.5万元。

  尝到了种植甜瓜的甜头,张恒德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国家这么好的扶贫政策,我得再加把劲儿,不仅要脱贫,还要把两个女儿供养大。”

  之后,张恒德的两个女儿先后考上了山东技师学院。街道在了解到情况后,积极帮其申请了“雨露计划”,极大地缓解了学费压力。同时,村里还设立了扶贫专岗,张恒德在种植甜瓜大棚的同时,还当上了村内的卫生保洁员,拿上了“工资”。2019年,张恒德一家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800余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火龙果变成“脱贫果”

  生长在热带地区的红心火龙果,耗费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历城区荷花路街道程家庄村“安了居,乐了业”。

  程家庄村不大,只有147户,“藏”在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的东南角,“穷乡僻壤”是数年前所有人对它的第一印象。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个位置偏僻、资源匮乏的小村落,如今早已摘掉“市级贫困村”的帽子,进化成为诗意栖居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近年来,程家庄村通过火龙果种植,让小村庄焕发出大能量。

  “2016年育苗,2017年培育果子,2018年果子的种植才逐渐走上正轨,形成规模。”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不好走,更不能急于求成,这是荷花路街道扶贫办主任陈和铭深刻领悟出的道理。

  火龙果的培育虽由承包土地的农场专家负责,但大家伙儿都对其寄予着厚望。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随着种植经验愈加丰富,程家庄村的红心火龙果终于打出了名气。

  “这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因为好吃,不少人喜欢到这边来收购和采摘。”好口碑带来了好的经济效益。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兆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程家庄村目前共种植了30亩红心火龙果,每亩可产火龙果3000斤,按照10元至20元一斤不等的价钱卖出的话,每亩地的纯利润可在3万元左右,30亩地则是90万元。

  火龙果只是一个先例,随着草莓、樱桃大棚以及太阳花等珍贵苗木种植陆续兴起,2017年,程家庄村村集体收入8万元,实现了零的突破;2019年村集体收入增长到了 20 万元。“我们也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在大棚里打工的话,一天能拿到80元左右。”

  产业促脱贫,在这个小村庄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张兆芹还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发展下去,她告诉记者,今年计划继续打造高效农业大棚,增加30亩土地用于火龙果种植、10亩用于葡萄种植。

  “稻花”香飘致富路

  槐荫区席家庄村素有吴家堡“小江南”的美誉,但因地处偏僻、道路阻塞、年轻劳动力不足,加之没有产业,成为一个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仅有千余元。近年来,席家庄村通过整修道路、成立农业合作社、开展“稻虾稻蟹共养”、种植“百亩油菜花田”等方式,走出了一条现代新农业发展之路,小乡村因此有了“大变化”。

  不仅村民收入提高,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万元,村里的环境也有了可喜的变化,席家庄村也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

  种植水稻曾经是席家庄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道路阻塞,村民种好的大米卖不出去,想买大米的消费者进不来。自沥青路铺设完成后,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除道路阻塞问题之外,席家庄村还存在水稻种植分散、人工生产劳动效率低下、销售渠道窄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9年村里组织90家农户成立了席庄大米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上了“研、产、销”一体的道路。合作社实行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以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为核心,通过大力推进农机化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了特色大米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目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不仅出现了每斤50多元的高端大米产品,而且大米的平均价格比周边高出10%,从2016年到2018年实现水稻连续三年增产。

  现在的席庄村,不局限于依靠种植大米为村民增收。目前,席庄村还开辟了“稻虾稻蟹混养”农业发展新模式。稻虾稻蟹混养是近年新生的一种绿色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小龙虾、河蟹养殖有机结合,在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使三者品质提升,实现同步增收,产品品质同步提升。这一举措使得席庄村稳粮增收成效明显。

  “冷库”升级大蒜产业

  “这是我们借助扶贫资金新建设的两座扶贫冷库,有了这两座冷库,我们公司的储存能力可达到1万多吨,我们有信心打造自己的冷链物流运输系统。”济南祥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加海说道。

  梁加海说的两座冷库,是今年白桥镇正式投入运营的产业扶贫项目,项目总投资400余万元,总占地面积1200余平方米,储存能力达到3000吨。项目建设在济南祥康食品有限公司内,通过租赁形式提供给该公司使用,每年项目扶贫收益可达30余万元。项目收益覆盖白桥镇非贫困村的贫困户,每户贫困户年可增收900余元。

  作为济南市唯一的整建制大蒜生产专业镇,白桥镇立足特色产业优势,找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的结合点,整合扶贫资金,通过合理规划,在全镇建设扶贫冷库项目。目前全镇已建成8个扶贫冷库项目,项目收益覆盖全镇10个省定贫困村和全镇990户贫困户,这8个扶贫项目年收益可达80余万元,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可增收3万元以上,每户贫困户年可平均增收700余元。

  在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带来长期收入保障的同时,项目的建设使全镇大蒜储存能力达到4万余吨,为发展大蒜深加工产业打下坚实基础,带动全镇大蒜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发展。

作者:张素芬 张敏 王宝静 张龙 郝倩 通讯员 贾天仪 陈玲 闫家明 责任编辑:徐逸豪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