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决战进行时】绿为媒 王老村美丽“蝶变” ——管窥一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的绿色发展之路

舜网-济南日报 2020-06-15 03:27:15

【脱贫决战进行时】绿为媒 王老村美丽“蝶变” ——管窥一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的绿色发展之路
【脱贫决战进行时】绿为媒 王老村美丽“蝶变” ——管窥一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的绿色发展之路

  张建华介绍王老村依靠党建求发展的思路。

【脱贫决战进行时】绿为媒 王老村美丽“蝶变” ——管窥一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的绿色发展之路

  村民张为忠正精心打理着栗子树。

【脱贫决战进行时】绿为媒 王老村美丽“蝶变” ——管窥一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的绿色发展之路

  精品民宿

  编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围绕加快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莱芜区将六月份定为“脱贫攻坚集中攻坚月”。即日起,本报推出“脱贫决战进行时·莱芜一线故事”专栏,深入挖掘莱芜区基层一线脱贫攻坚经验做法和先进典型,充分展现莱芜区各镇(街)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拼搏精神和生动实践,全方位讲好脱贫攻坚故事,以此凝聚起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的强大动能。敬请关注。

  苍翠的群山环抱白墙黑瓦的别墅村居,汪汪相连的碧水映着蓝天白云。仲夏时节,莱芜区雪野镇王老村处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板栗花香。

  今日的王老村,头顶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旅游特色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村居、全国文明村等多个光环,处处可见美丽富饶,很难将其和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关联起来。鲜有人了解,这方美丽土地艰难的破题之路。

  此时,距离王老村摘帽脱贫已经过去3年多的时间。自2013年被列入全省精准扶贫工作重点村后,王老村党支部不等不靠,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展村庄整治,做活特色旅游,把一个地理位置偏僻、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特色村、富裕村,走出了一条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王老路径”。两任村支书 30年接力共圆一个梦

  ——王老村以党建为统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通过领导带头、支部攻坚、党员冲锋、群众支持,一条心连到底,一件事办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最终实现了美丽“蝶变”

  从偏远贫困山村到现在的村强民富,越来越多的人到王老村考察学习。考察学习重点不尽相同,但大家都会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王老村为啥能发展这么好?

  说王老村有资源,可像王老村一样坐拥绿水青山的村庄并不在少数,关键在于如何转化。说王老村机遇好,可机遇面前村村平等,为啥别的村没有抓住机遇?

  在王老村广大干部群众看来,王老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抓住了基层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发挥这个牛鼻子,正是在党建引领下,王老村抢抓发展机遇,放大绿水青山优势,最终实现了美丽“蝶变”。

  “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一伙想干事、能干事的村干部,再加上党员群众的大力支持,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建华说。

  与不少村相比,王老村的党支部显得格外“坚强”。30来年的时间,除因个人身体原因,所有村两委班子成员基本上都实现了连选连任。因为做事正派、有能力有魄力,村两委班子成员威望越来越高,这也成为了王老村发展的“金字招牌”。

  现年59岁的张建华在村里任职了大半辈子,他与上一任老书记魏振龙搭班子近30年,亲历、见证了王老村的绿色转型之路。

  时间回到上世纪90年代。一穷二白的王老村发展举步维艰。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魏振龙和村主任张建华一直在探索,王老村的未来究竟如何走。

  经过多次开会研究,王老村确定了“先治坡后治窝”的工作思路,决定依托山场资源优势栽种经济林,誓叫“荒山”变“青山”。

  这一决定在最初并没有得到村民的理解。“种树有啥用?有这时间还不如好生伺候伺候庄稼呢。”有村民说。

  为打消大家的疑虑,魏振龙和张建华带领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做工作,一天下来,经常是忙得顾不上吃上一口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村两委班子的积极引导下,村民逐步改变了观念,党员群众齐上阵,短短几年的时间,4000亩山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随后,王老村多方筹资硬化生产路,兴修水库、塘坝等水利工程。这也成为王老村后来绿色发展的最宝贵财富。

  近年来,王老村不断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在发展大蒜、生姜等经济作物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土地流转增减挂钩、乡村连片综合整治、乡村旅游开发等国家惠农政策,大力实施旧村改造,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徽派别墅白墙黑瓦,连片成行、整齐划一,村民安居乐业,民风淳朴,邻里和谐。通过科学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和生态观光等产业,游客纷至沓来,已成为山东省乡村旅游的新热点。2017年,王老村“摘帽”退出省级贫困村,全村1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279人全部脱贫,并逐步走上富裕之路。

  而在这其中,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发挥显得格外重要。30年间,但凡涉及王老村发展的重要事项,都要开会投票表决。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强。

  老村拆迁开始,面对老百姓的顾虑,张建华带头拆了自家的房子,随后又拆了老父亲家的房子。拆迁初期,缺乏资金怎么办?村两委干部、党员和部分村民代表共同筹资,你1万我5000,工程得以如期进行。

  围绕“灵山秀水、林海果园”的独特优势,王老村敲定了以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为突破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

  一开始群众并不理解。为打消群众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顾虑,村党支部决定先从党员入手,让党员给群众做出样子、蹚出路子。包括村干部魏丽在内的10余名党员报名,率先在全村建起了农家乐,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在他们的带动下,目前全村有58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

  ……

  老支书“跑”不动了,新支书接过接力棒继续“跑”。几年前,张建华从老支书魏振龙手中接过了接力棒,持续着王老村的绿色发展之路。

  “只要村党支部定下来办的事,不管哪个书记接手,一条心连到底,一件事办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张建华说。

  以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为突破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令王老村尝到了甜头,村集体经济强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村民通过各种形式实现了脱贫致富。

  山上种上摇钱树 地里长出金疙瘩

  ——王老村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大蒜、生姜、板栗等经济作物,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百姓也由此受益

  6月份正是栗子树开花挂果的好时节,在位于王老村西坡的一处栗子园内,村民张为忠正精心打理着栗子树,树上长长的栗子花挂满了枝头。

  “这些都是俺的‘金花花’,能够脱贫致富全靠了这些‘摇钱树’”。张为忠一边修剪着树枝一边对记者说,黝黑的脸上透着幸福的笑容。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思想落后等原因,王老村发展一向滞后,村民们大都延续着传统的农作物种植,生产效益极低。

  上世纪80年代,张为忠和老伴儿承包了村里10亩山地,但由于土壤贫瘠,收成甚微。地包了不能荒着,一家人就这样被拴在了土地上,再加上老伴儿身体常年有病需要吃药,入不敷出,张为忠被列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前几年,王老村不断调整种植结构,一方面鼓励村民发展大蒜、生姜等经济作物,一方面向村民承包山地扩大板栗种植,并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培训。和山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张为忠不愿就这样认输,2015年,他一次性承包了20来亩板栗园。

  凭着多年的林果经验和勤奋学习,30多亩栗子园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很快就见到了效益。“现在树还小,30亩地产量在5000斤上下。”张为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收购价5元每斤算,栗子的收入一年就有2.5万元左右。现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学习,张为忠还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技术能手,剪枝、嫁接……每年春夏两季都被请去帮忙,一天额外收入100元。

  这还不算,原先地里种花生、种地瓜,一年收不了几个钱,自从种上姜蒜后,让张为忠乐开了花。“每年种姜1亩半,产量1万斤,光生姜净收入至少2万元。”

  产业种植结构调整不仅使张为忠尝到了甜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也让和他一样出不了远门的村民得到了实惠。

  开饭店办民宿 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

  ——王老村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既做好了“热度”的文章,又做足了“深度”的文章,实现了从美丽风景到美丽经济的完美转变,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助力脱贫攻坚、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6月10日下午,正在饭店忙活的王老村村民张维来接到王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电话。电话告知张维来周末有客人来游玩,提前预定他家的饭店,并要住一晚,让张维来提前收拾下房间。

  张维来的饭店位于村北头一个不起眼的小坡上,四周绿树成荫,门口左侧的墙壁上挂着一个特别显眼的黄色小牌,上面写着“王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农家乐接待户。”

  然而6年前,当这个牌子第一次挂上去的时候,张维来做梦也没想到不仅靠着这个牌子脱了贫,还成了村里有名的小老板。

  2009年,王老村通过土地流转增减挂钩等国家惠农政策实施旧村改造,让村民住上了白墙黑瓦的徽派别墅,成了远近闻名的“别墅村”。但村子变美了,村民却没富上去。

  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2014年,王老村村两委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依托丰富的环境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组织社员发展农家乐。头脑灵活的张维来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和家里一商量,便在自家栗子园里开起了饭店,并将家里别墅改成了民宿。

  “当时也没谱,不知道能不能干得起来。”张维来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有顾虑,虽然村子环境好,但是太偏远,在外知名度不是很高,怕引不来人。不过很快,纷至沓来的游客就打消了张维来的顾虑。

  和张维来一样,贫困户魏广翠也靠山吃山,吃上了旅游饭。2013年,魏广翠的丈夫打工受伤,一家人因病致贫。加入合作社后,除了种姜蒜,魏广翠一心做民宿,4个床位一年收入近万元。丈夫伤好后也在附近厂子找了电气焊的工作,收入不菲,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目前,王老村全村已有58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发展农家乐39家。

  为真正把旅游搞活,王老村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建环山绿道,开发景区,通过新闻媒体等平台向外介绍推介,并组织开展乡村体验、写生摄影、民风民俗等活动开拓客源,王老村知名度越来越高,周末、假期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

  “现在饭店基本每周都爆满,住宿的也不少,像去年的话,单饭店和民宿一年收入就在五六万元。”张维来说。

  输出打工仔 引回创业者

  ——王老村抢抓区位优势,注重做好“人”的文章,通过一“出”一“进”,不但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更形成了一种产业模式,为村民致富增收注入了长久动能

  今年65岁的张守云老两口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外出的张守云结识了从济南到雪野镇招零工的段某。经过一番交谈得知,济南市区很多工地面向60多岁的老年人招工,主要是打扫卫生、和和灰啥的,男的100元,女的80元。这让张守云坐不住了,觉得是个赚钱的机会。

  回到家,张守云和老伴儿一商量便到济南市区干起了零工。“一年出工200多天,俩人一年下来到手4万来元,还不累,比种地强。”张守云满意地说。

  看到老两口通过打零工脱了贫,村里觉得这是个脱贫的好途径。通过联络沟通商定,村里负责发动人员并提供停车场地,段某派驻守车辆,每天专门拉着村里人进城务工。由于王老村人吃苦耐劳,扎实肯干,很受用工方欢迎,需求不断。

  “现在每天多的时候五六十人,少的时候也有三四十人,活不累,钱一天一结,挺好。”张建华告诉记者,通过劳务输出这种方式,村里很多贫困老人也找到了用武之地,脱了贫摘了帽。

  有“出”也有“进”。今年71岁的张永泉也曾经是建卡立档贫困户。做了一辈子豆腐的他怎么也没想到,靠着豆腐成了“名人”,并且还召回了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妇。

  随着王老村的名声越来越大,来王老村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泉水豆腐、煎饼等特色农产品成了抢手货,张永泉的豆腐坊也一度登上了央视报道。

  “村里越来越好,是不是考虑着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妇叫回来。”闲暇之余,张永泉总在想。这个想法他和村两委干部沟通了下,也支持他把儿子叫回来创业。

  “现在村里发展旅游,来买咱家豆腐的可多了,不好混就回来吧,现在村里也鼓励年轻人回来为村庄发展作贡献。”说干就干,张永泉给儿子打了电话。

  “不如咱回家创业吧?”老人的话点醒了两人。

  打定主意后,2017年,两人带着做糕点的手艺回到了老家。

  王老村的山好水也好,和出的面劲道,做出来的糕点更是香,每逢周末必是顾客盈门。虽说周末供不应求,但时间久了两人发现平时很难卖得动,为了扩大销路,两人开始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凭着产品的好口碑,订单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小两口也勤奋,肯吃苦,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现在一年的营业收入有十几万元,放着这么好的资源不利用,想想当初进城打工真不该。”小两口笑着说。

  如今,靠着绿水青山,王老村早已走出了过去的贫困闭塞,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而王老村村两委又有了新的盘算。“以打造国家级美丽村居为目标,紧紧围绕山东省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方案提出的要求和举措,以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省美丽村居建设试点村为契机,高水平规划设计,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大力开发户外穿越、摄影写生、休闲垂钓、林果采摘、康体养生、特色美食特产等项目,努力建成全民向往、全面发展的美丽乡村。”张建华说。

作者:武希刚 崔绍磊 责任编辑:徐逸豪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