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部分人群过度负债问题不容忽视

舜网-济南日报 2020-11-30 11:19:44

  融360分析师李万赋认为,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首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尤其是老一辈奉行“勤俭节约”的美德,在物资还不够充裕、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的年代,将“资金余量”储蓄起来以应备疾病、失业等不时之需,在心理上比较有安全感。不过长期的高储蓄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用户消费需求的充分发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内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90后登上消费舞台的2010年代。随着物资供应的丰富,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消费信贷产品进入市场,90后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与老一辈相比,年轻人开始活在当下,“超前消费”,月光族应运而生,相应的储蓄率也有所下降。

  当然,“超前消费”不应该等于“过度消费”,后者不仅影响年轻人自身的信用水平乃至未来的资金流健康,更可能产生社会经济层面的虚假繁荣。从统计数字上看,在长期趋势上我国储蓄率的绝对水平有所下降,但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额之间的对比关系来看,近年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依然处于平稳状态,整体储蓄仍然维持在合理、适度的水平。因此,鼓励居民适度消费,合理使用消费金融产品,仍然有助于形成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内需力。但在此过程中,少部分人群过度负债所造成的金融安全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

  网上有个流行词叫“精致穷”,意思是说现在很多年轻人挣钱少,却还要为了体面,过精致的生活,去挤压自己的钱包:为了去网红民宿睡一晚,存了半年的工资几天时间全部花掉;新版苹果手机出来了,即使借款,甚至贷款卖肾,都要去买,觉得用新版苹果手机打电话,气场都不一样。朱德庸曾说,人的欲望就如同牙膏一样,当它被挤出来之后,就很难再挤回去。成年人最基本的自律,就是克制诱惑,坚持存钱,完成成长过程中的经济断奶,这是验证一个人是否成年的社会标准,是精神断奶的物质变现。

  未来是不确定的,而且我们是很难预知未来的。所以,很多人就容易沉浸在当下的状态里,忽略未来不确定的、容易变化的长期后果。有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美国人到了退休的时候,他们存的钱完全不够维持未来的生活。《棉花糖实验》一书作者,也就是提出“自控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说,人们在思考未来自己的时候,每个人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这种个体差异其实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

  学者研究发现,当人们觉得自己和未来的联系越强烈的时候,人们越愿意牺牲当下,就有可能为了未来的自己,牺牲更多当下的快乐。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感觉,那么他就会更看重当下的回报,而忽视当下对未来的影响。这种和未来的自己连接的能力,甚至还能决定你老了之后能存下来多少钱。比如,研究人员调查了一些平均年龄在54岁的人,发现那些越能感觉到自己老了之后是什么样的人,积累的资产更多。实验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个实验找了一些大学生,让他们制定一个退休存款计划。首先,研究人员让每个人都提供一张照片,然后把这些照片做成电子版的头像。对一些人来说,照片就是他们现在的样子,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的头像被做成老的时候的样子。结果,那些看到自己变老时候的头像的人,比看到自己现在头像的人,多存了30%的资金用于养老。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展开全文

为您推荐

新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