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代”如何关照“慢行者”?

舜网-济南日报 2020-12-01 07:12:13

  市民参事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健康码、网上挂号、网上就医、网上购物……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让更多人享受便利的同时,却在部分“慢行者”面前划出一道无形的鸿沟。

  在那些“慢行者”中,老年人是占比重很大的一个群体。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近日公布,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种种痛点、难点,提出解决方案。方案能否解决老年人的困扰?帮助他们跨过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鸿沟,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越来越多老年人加入智能生活

  市民秦桂兰今年71岁,她接触网络是从2012年孙女到外地上大学开始的。“那时候微信好像还没那么普及,我孙女经常用QQ聊天。她离开家我舍不得,为了常常能看到她就学着用QQ视频通话。我记得那时候视频还都是用电脑呢。”秦桂兰说,用网络通信还能节省手机漫游费。

  后来,秦桂兰用上了儿女淘汰下来的智能手机,才算打开了智能生活的大门。“刚开始连充电都不会,以前的手机都是换电池的。”秦桂兰说,自己用不惯触摸屏,接电话都费劲,“不知道红色、绿色图标代表什么,该往哪边划。”

  现在,秦桂兰已经适应了使用智能手机的生活,甚至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躺在沙发上打开微信、快手、今日头条,一刷就是大半天,“再也不唠叨孩子们老玩手机了。”智能手机给秦桂兰带来了很多乐趣,与远方的朋友、老家的亲戚随时都能通话,也能通过视频看到九旬老父亲的样子。“我还有好几个老年人聊天群,虽然大家打字都很慢,但是有共同话题,有时候还约着一起吃饭。”秦桂兰说,在她的生活圈里,绝大多数老年人都用上了智能手机,只有生活在农村且年龄很大的亲戚还在用普通手机,但大家掌握程度不一,“我就不会支付、购物,也从来不想学,怕被骗。”

  11月28日,我们发出了关于“数字鸿沟”的调查问卷,52.63%受访者表示家中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在拥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中,17.89%只会拨打电话,68.42%会使用社交软件,13.69%会使用娱乐软件和购物软件。

  而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的途径,大多数是靠子女来教,73.68%受访者选择了此项,还有5.26%老年人参加过老年大学或社区举办的相关课程。

“快时代”如何关照“慢行者”?

  数字化有便利也有困扰

  智能手机是开启数字生活的钥匙,生活中很多数字化、高科技场景都是依赖智能手机完成的,因此也给一些老年人带来了不便。市民曹勤认为,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代表能适应智能生活。

  “疫情期间新闻上就有很多报道,老年人上公交车、进实体店、去医院,不会出示健康码,被拒之门外。”曹勤觉得,其实不只是在疫情背景下,平时老年人已经遇到了很多难题。“上周,从来不愿麻烦儿女的老父亲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自己想去医院看看胃病,虽然不是急症,还是提出让我陪着,仔细一问才知道他已经自己去过一次,却根本弄不清在哪儿挂号在哪儿交费。”曹勤说,如今到一些大医院看病需要在小程序上预约挂号,到医院后要使用身份证或社保卡建卡,充值也大多数在自助机器上,虽然医院保留着传统窗口,但到处都是排队的人,老人一看就慌了。

  市民刘莹莹的母亲也遇到过智能化带来的麻烦。“有一次我妈要回老家,路程不算太远,我给她约了一辆顺风车,省得她坐公交车受累。走之前我还嘱咐,让她在车上时常看看行程导航,别被司机送错地方。”刘莹莹没想到的是,因为村庄同名,司机果然跑错了方向,最终把母亲放在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而这里距离自己老家足有五六十公里。又急又气的刘莹莹没忍住向母亲发脾气,问她为什么不及时提醒司机,得到的答案却让她很是心疼,“我妈说她知道现在导航特别准,怕自己多问会惹司机心烦,不敢说。”

  在智能化生活场景下,老人们似乎变得小心翼翼,他们可以玩转智能手机,却可能无法跟上这个快节奏发展的时代。在我们收回的问卷中,有63.17%受访者认为我国“数字鸿沟”的现象有点严重,26.30%受访者认为很严重,仅有10.53%受访者说“没什么感觉”。在看病挂号就医、办理银行业务、申请健康码、乘坐公共交通等智能化应用方面,老年人都遇到过不便。

“快时代”如何关照“慢行者”?

  直视数字困境让老年群体感受温暖

  “激活社保卡,需要本人到网点进行人脸识别”,于是九旬老人被抱起来进行人脸识别;老人冒雨到社区交医保费,却被告知不收现金……近日频频爆出的新闻让网友们大呼“心痛”。

  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在我们收回的调查问卷中,子女给予更多帮助、社会予以更多包容、社区为老年人设置智能课程、为老年人保留传统窗口或支付方式等,都是大家认为跨越“数字鸿沟”有效的方式之一。还有很多受访者表示自己进行了反思,那些在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办理相关业务时的不耐烦都应该改正。

  值得欣慰的是,“数字鸿沟”引发舆论热议以来,不仅市民们更加意识到予以老人更多包容的重要性,相关部门也迅速出手。

  工信部目前已经在筛选一批跟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媒体、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生活娱乐、网络购物、政务服务平台等多类别、近百个互联网网站、手机APP,动员对这些网站和APP进行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的改造;交通运输部发文优化健康码的查验措施,保障老年人无健康码也能出行,并要求各地保持巡游出租汽车扬召服务、电召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电话预约或者即时叫车服务;中国人民银行针对现在出现的歧视、排斥使用现金等情况,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将全面开展拒收现金集中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工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龄化时代到来,也该真正让老年人群体感受到服务的温度。

“快时代”如何关照“慢行者”?

  街采

“快时代”如何关照“慢行者”?

  市民吴女士

  我身边的老年人都和我一样,已经适应了使用智能手机。智能化给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健康码、网上联系医生都离不开智能手机。我觉得老年人应该去适应数字时代,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年轻人的脚步。同时也应该关注到有很多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社区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帮助他们融入智能生活。

“快时代”如何关照“慢行者”?

  市民高女士

  我今年58岁,对智能化的适应程度还是很高的。不过我观察有很多老年人都遇到了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麻烦。有一次在银行里,一位老人要办理业务,大堂工作人员就告诉他可以在手机银行上办理,可是老人不会,看起来非常着急。我觉得大家应该给老年人更多空间和帮助。

“快时代”如何关照“慢行者”?

  市民孟先生

  我玩智能手机基本上是靠自己摸索学会的,实在不会就问问孩子,目前日常社交都很熟练了。城市里的老年人还好一些,农村老人更是对智能化、智能手机一窍不通。我认为国家应该关注到“数字鸿沟”的现象,多给老年人提供一些便利,比如保留一些服务窗口、多给老年人上上课。

“快时代”如何关照“慢行者”?

  市民杨先生

  因为经常参与志愿者活动,所以一些智能手机的功能我都必须要学会,但对绝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生活中一些场景如果依赖智能手机的话还是很麻烦的,现在手机软件操作也越来越繁琐了。老年人辛辛苦苦一辈子,也给社会国家作了贡献,不能就这么被时代抛弃,应该给我们更多关心。

  微观点

  年轻子女应做好“数字反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非接触式的生活方式,加速了新兴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数字进程的变革。疫情之前,老年人经历的是相对被动的数字老龄化,老年人的数字化进程是零星的。疫情给他们带来了强制性的数字老龄化。

  因为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人人隔绝,甚至买菜也要通过微信群,老年人要被迫接受健康码、数字支付等方式。

  面对新兴智能技术,老年人有哪些短板?首先老年人学习网络技能的成本较高,包括老年人的时间成本、财务成本和观念成本,都比年轻人高很多。

  老年人自身条件也受到限制,比如打字这样一个基础性的技能,老年人如果不能掌握,一些需要输入验证码的环节如果有时间限制,老年人就不能完成。当然这也与现在的互联网产品设计大多由中青年人设计有关,他们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

  而且,老年人甄别信息的能力存在短板。很多信息在流动过程中,就会被鉴别是不是谣言,但是老年人因为退休了,长期只和几个人交流,容易产生信息的极化。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国家应该建立保障机制,这次国务院办公厅下达的方案就是很好很及时的保障。此外,互联网平台要发挥自己的力量,开发老年人使用的应用版本,承担社会责任。

  社区、志愿者也可以探索组织一些线下帮助老年人学习互联网技术的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最重要的一点,家里的年轻子女应该在闲暇的时候多教老年人使用移动互联网,这叫做“数字反哺”。

  年轻时候,父辈们教给我们现实世界的生存技能,现在到我们教他们虚拟世界生存技能的时候了。这样老年人才能既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又能够积极地面对数字老龄化。

  给老年人更多线下操作选择

  网友@倪翱跃

  年轻人是产品的主要使用人群。其潜在的消费能力更强,消费规模也更大,导致互联网公司的新技术、新产品从研发、设计到推广的各个环节往往都以年轻用户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新技术、新产品对老年群体不友好的状况。

  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问题,表面上看是技术触达不畅的问题,实则是老龄化社会众多问题的一个延伸。互联网技术并不是“鸿沟”的罪魁祸首,却放大了本来就横亘在老年人和社会之间的“鸿沟”。

  应该在现实中制度设计环节将老年群体的特征考虑进去,给他们更多线下操作的选择,避免他们无法预约挂号、没有健康码不能乘坐公交车、不会使用购票软件买车票等问题,这才是让老年人主动融入互联网的关键。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也应该积极引导老年人走向互联网,莫让“数字鸿沟”进一步拉大。国家也正在积极努力,实现智能时代老年人群的普惠方式。

  我们应该相信,这样的“鸿沟”会通过政策、管理、技术和人文关怀逐渐缩小。

  记者手记

  善待,从现在开始吧

  在所有子女对长辈不耐烦的场景中,教老人玩手机绝对占有一席之地。明明每个图标下面就写着汉字,他们偏要记位置;明明向上划是接听电话,他们非要按住不动;明明是条垃圾推送,他们非要奉为真理……

  反思自己,也曾推开过老人递过来的手机、敷衍地说过“我也不会”。

  而这些看似“啥也不会”的老年人,在老龄群体中已经是最接近智能时代的人了,至少他们已经拥有了智能手机、享受过数字化生活——对于一些三四线城市或者乡村的老年人来说,互联网更像是遥不可及的“魔盒”,抽象而未知,也许对他们来说有研究互联网的功夫还不如多种几亩地,多收几担粮食,多攒几个钱。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看到了好多起本不应发生的事件,比如老年人没有健康码就不能坐地铁,行动不便还得去银行做人脸认证等。这些被曝光的事情只是当前现状的一个缩影,互联网对老年人的不友好其实无处不在,医院、银行、商场甚至菜市场。

  能够慢慢变老,本就是一种幸福。等我们这一辈人走到看似遥远的几十年后,这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到那时,我们希望被子女、社会、政府还有陌生人如何对待?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是我们应该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即刻去做的努力。善待,就从现在开始吧。

观看本期街采精彩视频,请扫描二维码。

“快时代”如何关照“慢行者”?

作者:曹雅欣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