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历城“点位管理”构建学校育人新生态

舜网-济南日报 2021-01-13 14:02:58

济南历城“点位管理”构建学校育人新生态

唐官小学教室外,小手绢也悬挂得整整齐齐。

济南历城“点位管理”构建学校育人新生态

仁轩小学的好习惯养成教育,让学子身心两健。

  迈进新时代,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所有教育人面临的一个大命题。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对综合素养人才的需求,对学校教育的多元评价,历城教育人主动探索、积极回应。在教育实践中,他们找准育人小切口,通过点位流程管理和习惯养成教育,从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桌一凳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断探索和实践学校管理的方法与模式,寻找提升育人水平的现实路径。

  2020年6月8日,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历城二中教育集团特聘专家邹胜来到仁轩小学担任驻校专家,打响了历城教育点位流程管理育人和习惯养成教育的“第一枪”。短短二十天,点位流程管理育人和习惯养成教育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在学校落地生根,改变着从领导到教师,从环境到课堂,从生活到学习的方方面面,最终作用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我的地盘我做主

  人人都是主人翁

  礼仪监督员、课前检查员、作业收发员、图书管理员、放学路队长……在历城区唐官小学每个班级的墙上,都贴着一张《点位育人小岗位设置表》,上面密密麻麻列举了近30个“职务”,涵盖了纪律、学习和生活三个方面,每一项后面都有具体分工,并且有相应的负责人。与学生分工表相对应的,还有学校分工表和教师分工表。

  “在我们学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宋爱芹是唐官小学的校长,有着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点和位分别指的是学校、班级的任何一个点、任何一个位置都要有人去做,都要有人去管,实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一点一滴培养良好习惯。”

  宋爱芹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任性的特点都比较突出,个人自理能力也有待提高。“我们给每个孩子都安排了岗位,在管理别人之前首先自己就要做好。时间久了,孩子的责任意识强了,班级参与感提高了,主观能动性也更明显了。”

  在点位管理育人和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深谙教育规律的学校负责人没有“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学生都步伐一致,他们秉持着一个都不能落下的原则,对学生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诺诺在仁轩小学三年级就读,“任性、调皮、不服管教”,这个年龄孩子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更为突出。“以前老师或者同学遇到他,拍拍他肩膀打招呼,他会一胳膊甩开你,理都不理你,旷课也是常事。”仁轩小学校长刘庆平回忆,当时老师和家长看到他就发怵。

  “怎么办?绝对不能放弃学生。”刘庆平和班主任先叫来了家长,一起分析孩子的行为和心理,找到症结所在,然后制定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方案。“我鼓励诺诺勇敢地到办公室和我聊天,让他意识到我们对他的尊重。他不服别人管,不喜欢别人给他提要求,那我就让他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前提是有道理、有依据。”刘庆平主动让诺诺担任了班级英语课代表,还许诺他如果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就会有奖励。

  如今,不到一个学期,老师和家长的积极反馈就传到了刘庆平这里,诺诺爸妈还来到学校专门致谢。“在成长中,有的孩子也许会走得慢一点、晚一点,我们要有耐心。”刘庆平感慨,点位管理育人和习惯养成教育,让学生有了规则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学习能力、劳动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交往能力都有显著提升。

  织密学校管理网

  育人环境大变样

  学校管理有着鲜明的教育特色,贵在一个“细”字。无论从学校安全、教育教学,还是到德育活动、课后延时,都需要有人负责,稍有纰漏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这就是点位流程管理中环境育人的体现。

  2017年前,历城区东城实验小学采取的管理方式一直是单线、单面管理,学校的12位中层干部各分管学校工作,各自推动,偶尔合作,学校秩序尚好。2017年后,东城实验小学发展到了37个班的规模,这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看着执行力弱、今日事隔日毕、落实缓慢等诸多棘手的问题,校长湛娟感到了焦虑。

  “点位流程管理环境育人的理念对我们而言就像及时雨,通过对‘目标制定—目标执行—监督落实—反馈评价’完整流程的落实,我们改善了尾大不掉的窘境。”湛娟告诉记者,就拿卫生管理这一项工作来说,学校从教室、办公室、功能室到公共区域卫生,共制定了58点标准。“每一项都‘点位对应’,都有清晰明确的标准,所以效率大为提高,校园环境水平也大大提升。”

  曾经东城实验小学多次发生破窗事件,洗刷间有随意倾倒的茶梗,墙壁上有随意而为的污脚印,校园内的车辆随意停放……在点位管理育人的实践中,湛娟尝试让管理下放,委派三位副校长直接进入低、中、高年级进行级部管理,副校长再给中层干部和班主任逐一分工。这一管理方式的改革,不仅让干部与一线师生距离拉近,还让学校的各种问题能被及时发现。

  如今,无论何时走在东城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学校各个点位均有专人负责,实现了100%全覆盖。湛娟从环境育人的角度总结了对点位管理育人的思考,“我们通过打造一个秩序井然、清新舒适、大气雅致的校园氛围,实现育人无痕、润物无声的目标,学生的责任心、班级归属感随之育化培养。”

  搭起师生连心桥

  家校携手育新人

  在历城区,很多小学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而配建或组建的,孩子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相应的家庭教育却并未跟上。如何解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尚未覆盖到的盲区,由点位管理育人和习惯养成教育延伸出的全员育人有效弥补了这些不足,师生关系更紧密了,亲子关系更和谐了,家校关系更畅通了。

  历城区唐官小学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度,让班主任担任班级导师组长,全体任课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学生都有两名导师,他们不仅管学业辅导、生活指导、思想引导,还会管心理疏导和人生规划指导。就连校长宋爱芹也“争先”认领了八九个让老师们挠头的学生,经常利用早晚校门口值班、课间校园巡视等机会主动和孩子们聊天。“全员育人导师制改变了班主任单兵作战的模式,现在每班设置至少两名以上辅导员,每个辅导员都有相应辅导的学生,实行全覆盖。导师们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困难,还能利用专业的教育知识帮助他们学会自主管理,实现个性化成长。”

  教育不是孤立的,多元的教育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在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历城区仁轩小学就大胆突破了学校界限,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固化养成教育成果。

  “在去年端午节期间,我们开展了三天的文明就餐、感恩行动、卫生习惯、劳动习惯这些居家好习惯的培养,请家长担任监督员,通过家长群晒照片、朋友圈打卡等形式鼓励学生,保持习惯养成教育的连续性。”刘庆平介绍说,学校制定了“好习惯周末评价表”“好习惯假期评价表”等文件,每次放假就会发给学生带回家填写,帮助学生把在学校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带回家去,使好习惯成为自己的常态表现。

  刘庆平告诉记者,好习惯养成教育开展以来,受益的不仅是学生,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发挥出了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在家庭中的好习惯保持,带动家长加入到好习惯养成的大部队中来,自律自省,家校携手共同育人。

  养好习惯促内涵

  学生发展有动力

  “这不到半年,诺诺不仅学习成绩有了全面提高,而且也懂礼貌了,好朋友也多了,每天早上上学一叫就起床。”前不久,刘庆平收到了诺诺家长打来的感谢电话,称赞学校就是有办法,曾经令人头疼的孩子如今像变了一个人。

  诺诺爸妈口中的“法宝”,其实就是仁轩学校自2020年6月份开展的习惯养成教育。“近水楼台先得月”,去年6月8日,作为历城二中教育集团的成员校,仁轩学校抢先将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历城二中教育集团特聘专家邹胜请到了学校,开展为期20天的“好习惯养成教育”驻校培训。

  仁轩小学是去年5月由历城区港沟实验小学和田庄小学两个农村学校合并而成,原有学生全部打乱重新分班,老师竞聘上岗。当时正值疫情期间,两校合并,学生和老师都很不适应,学校从环境秩序到教育教学都有待梳理稳定。

  “不夸张地说,当时保洁阿姨都找到我,说干不下去了,校园卫生实在是太难清理了。举个例子,当时学生在校就餐,场面就跟逛菜市场赶大集一样。我们也深有感触,师生习惯都急待养成和改进。”仁轩小学大队辅导员种兆岩回忆,邹胜进驻学校后,首先进行了一天的师生行为观察,很快就带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管理团队制定了第一个行为习惯规范,包括无声就餐和问候礼仪。行为规范细则包括了就餐不说话、有问题举手示意、对餐厅员工要面带微笑轻点头行浅鞠躬礼等具体习惯准则。随后,邹胜经过体验和观察,又召集老师反复开会商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卫生习惯、感恩教育、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细则。在此基础上,老师利用每天大课间的时间开展专项训练和示范引领,在反复训练和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实践,从而达到固化提升的目的。

  邹胜驻校的20天里,老师们前后开了60多次会,“养成教育是一校一策,不能盲目照搬,我们所有老师都是参与者,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好示范和引领。”刘庆平说,好习惯养成教育反馈到学习上,直观的体现就是课堂纪律好了,学生作业完成质量高了,师生关系更和谐更紧密了。

  去年国庆节后开学不久,仁轩小学的餐厅监督员岗位就悄悄撤掉了,每日就餐秩序井然,已经不需要有人干预了。保洁阿姨也高兴地找到种兆岩说不辞职了,孩子们现在讲卫生还有礼貌,她要在学校一直干下去。

  点位管理、习惯养成教育不是作秀,不是表演,而是最终要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下学期,历城区教体局工作的重点将走向纵深和内涵发展,通过进一步制定详细的管理标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细则,辅之开展“好习惯在家庭、好习惯上街头、好习惯进社区”等活动,以家校、社会联手的形式,发掘点位管理、习惯养成在塑造学生完整性格上的育人价值。

  “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刘庆平深知,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好习惯,益终身。”(本报记者朱晓燕通讯员刘爱君)

扫描二维码观看“微访谈”

济南历城“点位管理”构建学校育人新生态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