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见证丨蟠龙梆子寻传人:300年 7代人 笃心志 专一事

舜网-济南日报 2021-01-14 07:48:59

融媒·见证丨蟠龙梆子寻传人:300年 7代人 笃心志 专一事

  ■拍摄时间:1月11日

  ■拍摄地点:钢城区蟠龙梆子剧团

  ■拍摄内容: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传承

  换上鲜艳的戏服,戴上配套的毡帽,25岁的李嵘伟和73岁的韩凤语化身《墙头记》中的人物,站上戏台拉开架势,举手投足间生动传神,唱腔婉转余音绕梁。

  济南市钢城区蟠龙梆子剧团位于钢城区辛庄街道,地方虽小,录音室、剪辑室、化妆间、小舞台一应俱全。这个有着300年历史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几经波折,如今,他们从在农家院里办公排练,到有了像样的剧团,寻找传承人成了“团柱子”们的心事。

  “哪天不唱心里空落落”的念想,谁来延续?

融媒·见证丨蟠龙梆子寻传人:300年 7代人 笃心志 专一事

  溯源 从“我爷爷的爷爷”讲起

  “蟠龙梆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距今有300余年历史。虽然叫梆子,但与吕剧、周姑子戏均有渊源。最初,是我爷爷的爷爷从淄博把这种戏曲带到了这里,清朝末年搬上舞台,那时候就有了蟠龙梆子剧团……”

融媒·见证丨蟠龙梆子寻传人:300年 7代人 笃心志 专一事

  讲起蟠龙梆子的故事,34岁的韩克眼神里闪着热爱的光。他是蟠龙梆子第七代传承人,也是在剧团任职近20年的“老团长”。“过去唱戏的都是男演员,所以多用假声,曾经也被叫做‘老婆调’。听我爷爷说剧团也有过红火的时候,红白喜事、庙会大集都请演员去唱,观众多的时候能堵了路!”韩克指着墙面上挂着的剧照,演员们化着细长的眉眼、通红的脸蛋,极具戏剧效果。

  “因为战乱和时代原因,蟠龙梆子遭到几次毁灭性打击,从1982年开始就再也没有演出了。接下来大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各谋生路,剧团也就算散了。”韩克说,剧团散了可热爱不会改变,他从出生起就听着父辈老艺人哼唱,调调早已流淌在血液中。

  2002年,政府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六代传承人张佃山重建剧团,韩克成了演员之一。紧接着因种种变故,16岁的韩克凭一腔热血接手剧团。“最难的时候只有11个演员,还都是兼职的,我也靠在外面干测绘赚钱补贴剧团。20年没有演出,几乎算是从头再来,买不起乐器、道具就自己造,没人请就自己出去找机会,一场演出下来每个人分到手才5块钱。”说起那时的艰辛,韩克露出无奈的笑容。

融媒·见证丨蟠龙梆子寻传人:300年 7代人 笃心志 专一事

  好在随着文化事业发展越发受到重视,蟠龙梆子于2016年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看到团里本就不多的演员还以七八十岁的老人居多,如何将它传承下去,成了韩克的心头大事。

  传承 提着水果牛奶上门“劝学”

  “到村里‘乞讨’遭人白眼,发展锣鼓队赚钱被人说‘不正干’,我妈都想跟我断绝关系……”为了戏剧团,年轻的韩克不顾一切,因为有一股精神始终鼓舞着他。

融媒·见证丨蟠龙梆子寻传人:300年 7代人 笃心志 专一事

  剧团的墙上挂着一幅名为“老王‘发火’”的照片。韩克说,照片里拉着弦子的老王是一名已经去世的老琴师,他当时身患重症,生活困难。“为了维持剧团,两名老团长背着我找人募捐,考虑到老王的情况就没有通知他。没想到老王知道后跑到剧团怪他们,硬塞下200元钱。”韩克说着说着眼眶有些泛红,一代人对蟠龙梆子的感情支撑他走上了寻找传承人的路。

  剧团最初想发展的是女演员,韩克和几名老演员就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宣传,还真有不少妇女来学。不过,培养个稍微像样的演员至少要好几年,农村妇女又面临着农活、孩子等家庭压力,绝大多数都固定不下来,“有时候半夜演出送女演员回家,丈夫都不让进门”。这样的窘境让韩克愧疚又为难,他又把眼光转向了孩童。

  “其他非遗项目都是办个培训班收学费,我们提着水果、牛奶上门教学。”韩克说,有些孩子有天赋也愿意学,即便他自己贴钱也心甘情愿,可孩子们学着学着上了初中,学习压力“劝退”了一拨又一拨。

  韩克反思,说自己“脑袋不解放”,总想着传承原汁原味的戏曲,可剧团活不下去咋能培养演员?于是他转变思路,2007年起办起影视公司,以歌手大奖赛、征集电影电视剧演员的方式来引人关注,“通过歌手比赛选出有天赋的唱将,让他们跟着剧团到外面演出,候场和唱完流行歌曲后的等待时间,他们‘被迫’在台下听梆子,没几天就不自觉地哼起来,兴趣就这么培养起来了。”

融媒·见证丨蟠龙梆子寻传人:300年 7代人 笃心志 专一事

  有了影视公司后,韩克带领演员们写现代戏剧本,拍摄、剪辑、刻光碟都靠自学,拿到附近的集市上售卖,没想到反响极好,剧团的影响力开始逐渐回升。

  前路 愿做披荆斩棘的剧团

  “来,咱们排一出《墙头记》!”李嵘伟搀扶韩凤语走上剧团排练室的小舞台,随着韩克拉起弦,两位演员进入状态,挑眉、瞪眼、甩袖、转身,一举一动活灵活现,蟠龙梆子独有的魅力氤氲开来。另一位演员李锦程在一旁看得出神。“我做过15年吕剧演员,跟韩克很熟,这些年他为蟠龙梆子传承付出的努力我都看在眼里。”李锦程说,蟠龙梆子旋律极美,他被深深打动,于是“半转行”加入了剧团。他深知,戏曲尤其是小剧种的传承普遍艰难,剧团在这种众所周知的情况下依旧坚守,更赋予了蟠龙梆子一份特殊的美感。

  一曲唱罢,韩凤语指导李嵘伟逐句打磨,尽管体力不比年轻人,但老人说只要自己走得动路,就会一直唱下去。李嵘伟2017年开始学戏,是目前第七代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他是为数不多主动找到韩克学戏的新人。“我喜欢表演,喜欢唱戏,我知道现在传承很难,所以更想尽力学好。”李嵘伟说。

  韩克说,目前剧团运营主要依靠影视公司拍摄微电影、网剧、院线电影的收入,而且蟠龙梆子元素融入在影视作品里,也是一种传承。“每年春节前后,我们还有很多‘私人定制’演出,根据企业、单位的年会需求创作现代戏剧本,很受欢迎,从自己到处跑变成了别人主动找!”韩克说起这些年来蟠龙梆子影响力的提升,语气中难掩自豪。

融媒·见证丨蟠龙梆子寻传人:300年 7代人 笃心志 专一事

韩克讲起老王一辈子的蟠龙梆子情结。

  传承人的难题,剧团也想出了新办法。今年春节前,韩克会利用上级补贴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资金加上自掏腰包补贴,举办第一届“学蟠龙梆子万元大奖赛”,把唱段录成音频在网络上发布,参与者学唱、参赛,第一名奖金1万元,以此宣传戏曲、筛选传人。另外,剧团还想与中小学合作,每个月拿出一节音乐课教戏,启发孩子们的兴趣。

  数百年风雨,没能浇灭7代人的热爱,前路漫漫,他们时刻准备披荆斩棘。这是蟠龙梆子的故事,每位演员都期盼着精彩的明天。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融媒·见证丨蟠龙梆子寻传人:300年 7代人 笃心志 专一事
融媒·见证丨蟠龙梆子寻传人:300年 7代人 笃心志 专一事
融媒·见证丨蟠龙梆子寻传人:300年 7代人 笃心志 专一事

融媒·见证丨蟠龙梆子寻传人:300年 7代人 笃心志 专一事

作者: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曹雅欣 张一 实习生 郭哲启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