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疆场是尖子兵 进乡村成领头雁

舜网-济南时报 2021-08-02 10:43:33

在疆场是尖子兵 进乡村成领头雁

  秦善学(右二)在高纸村与村党支部一起研究工作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一项重要国家战略。在济阳区仁风镇,有这样一群复转军人,有从军24年获得无数荣誉的“兵王”秦善学,有来自乡村振兴服务队的队员、服役17年的毕华勇,有曾在海军某舰队服役、受组织委派担任挂职村党支部书记的薛善明,有曾是普通士兵、通过组织遴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康凯,他们在部队保家卫国,复转后又来到乡村振兴的“新战场”,秉承军人的毅力和作风,在乡村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成为脱贫攻坚的领军人物、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他们带领着乡亲们走上了“幸福大道”。

在疆场是尖子兵 进乡村成领头雁

  薛善明在谷家村富硒小麦田地中了解麦子生长情况

  走进“新战场”的“兵王”

  在乡村振兴这个新的战场上,有这样一位“兵王”,人生的前48年,他有一半时间头顶“八一”军徽、肩扛“军人”使命、身负神圣职责,是一名“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合格军人。

  今年48岁的秦善学,来自乡村振兴服务队济阳区二队。在他24年的从军生涯中获得荣誉无数,他曾在原兰州军区军事大比武中,获五项全能成绩第二。如今,又重新投入乡村振兴的“战场”中来,用军人般的勇气和担当,在崭新的“战场”上再当“尖兵”,成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领跑者。

  “7月的高纸村特别的美”,这是秦善学第一次以乡村振兴服务队的身份,来到济阳区仁风镇高纸村最直观的感受。那一天是秦善学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开端,此后两年的时间里,他和服务队的10名同志,在高纸村和其他服务村之间来回奔忙。

  一进村,秦善学就把自己当作实实在在的村里人,调查走访、深入了解全村378户村民的基本情况。按照群众的所需所盼,秦善学和村两委紧密配合,确定了破解难题的主攻方向。“主要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农产品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

  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缺少经验……摆在眼前的一道道难关必须攻克。秦善学把铁打钢铸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从部队带到了高纸村。他和村两委一同为发展谋篇布局,多方奔走,四处“化缘”,筹措资金500万元。

  通过“土地托管”的新模式,合作社建起来了,也带来了新的种植理念,而“从种到收、服务到秋”的全程服务,让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共享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了“集体增收益、群众得实惠”。目前,高纸村已经购买了价值100万元的农用机械10台,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两年时间已经过去,秦善学所在的乡村振兴服务队也即将结束任务。两年时间里,秦善学和他的队友们为村里筹建幼儿园、打井建扬水站、拉上高压线、安上太阳能路灯、修建了干净整洁的公共厕所,建起了宽敞的健身娱乐广场……村子更美了,村民更富了,高纸村的变化让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在疆场是尖子兵 进乡村成领头雁

  康凯在李八村了解富硒西瓜大棚产量情况

  百姓口中的“白袍将军”

  仁风镇一直流传着唐末名将薛仁贵东征路过此地的传说,谷家村如今也有一位被村民称为“白袍将军”的人,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薛善明。

  已过不惑之年的薛善明曾在海军某舰队服役,转业后受组织委派来到谷家村担任挂职村党支部书记。虽说谷家村不是贫困村,但给他的第一印象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门没路灯,走路靠手灯”,这就是谷家村的真实写照。

  “要想富,先修路”,是薛善明到任之后的第一举措。他带领村两委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多方筹集资金近300万元,改造提升全村1900米街道,硬化2000米街巷,修建3000余米排水沟,种植国槐、石榴树、白玉兰2000余棵,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还大幅提升了村容村貌,改善了生活环境,如今的谷家村着实变了模样。

  发展什么,靠啥致富?是薛善明接下来反复考虑的问题。“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在我看来,只有思想落后的领导,没有行动不积极的群众。”2020年4月,村党支部领办了“谷香”合作社,邀请专家、种植技术能手来村里现场教学,支持种植户广泛种植富硒小麦,激发大家劳动致富的动力。

  现在的“谷香”合作社,初步形成了100亩富硒小麦的规模化种植。同时通过加工生产和销售“谷香”石磨富硒面粉、“谷香”全麸富硒面粉,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薛书记就是俺们村里的‘白袍将军’,跟着他干有奔头!”谷家村村民们发自内心地说。“群众的这种称呼看着是句玩笑话,但更多的是对我的信任和期望,我也是当兵的出身,一定会继续发挥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尽心尽力干好工作,让谷家村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富!”薛善明笑着说。

在疆场是尖子兵 进乡村成领头雁

  毕华勇(左一)在马圈村和村民一起讨论乡村振兴工作

  舍小家顾大家的“兵书记”

  让康凯最难忘的事,是2020年的“十一”长假,从通过组织遴选担任仁风镇李八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已经不知多少次放假没有回过家。“家里情况有点儿特殊,可是村里工作又实在放不下。”康凯已到耄耋之年的岳父卧病在床,而家中还有需要照顾的孩子,思来想去他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继续工作,导致之前从不吵架的爱人一气之下删掉了他的微信。

  这种事情对康凯来说如今已是家常便饭,“谁叫咱当过兵呢?当兵的人就懂得舍小家、顾大家。虽然军装早已脱下,但是我们骨子里还流淌着军人的血液。”康凯说。对曾光荣入伍的他来说,人民军队这所大熔炉让他终生受益。如今已届不惑之年的他,平日总是以军人干练的精气神、勤恳扎实的形象,出现在群众面前。

  康凯就职的李八村,在济南向北过黄河不出50里,原本是省定贫困村,这几年在村两委的努力下,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党群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建起了富硒西瓜大棚、光伏发电站,老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如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康凯到任之后最为关注的问题。

  在他的带领下,村党支部领办了农机合作社,村集体收入从几万元以下跃增到55万元。村里原来的贫困户说:”以前我家将土地承包给别人,每亩地一年才挣400元。像去年麦季收入每亩1120元,秋季收入达到了1440元!”

  “说起辛苦,可真是跑断腿、磨破嘴。但每当想起自己曾是一名军人,每当看到群众脸上的笑容,就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康凯说。敢啃“硬骨头”的“尖刀班”

  说起仁风镇马圈村的振兴之路,乡村振兴服务队济阳二队队员、服役17年的毕华勇感触颇深。“不容易,真的不容易!这既是村两委和服务队的共同努力,也是广大村民的充分理解和高风亮节。”毕华勇所说的不容易,是说的马圈村通过移风易俗修建祠堂,在倡导乡村文明新风的同时,整合回收闲散土地1000余亩的事情。

  马圈村在黄河北岸,因村中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闲散土地多以种树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千亩林田万亩绿”的景观。但闲散土地分散化、低效化的利用形式,特别是现存的1000多座坟茔,客观上制约了马圈村的振兴之路。“闲散地如果分散承包,不仅租金低,还制约了发展项目的投资落地。”

  在服务队的帮助下,马圈村村两委筹措了50余万元,在村东南修建了一处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祠堂,破除了之前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陋习,也避免了由此而引起的耕地纷争,树立起了乡村文明新风。

  这块腾出的土地,经过服务队多方联系,引进了徒河食品18万头健康生猪产业园项目,“准备用两年时间,以5000亩的建设规模,以‘徒河黑猪’生态养殖、特色蔬菜和中草药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排泄物生态循环、猪猪游乐购、小猪公园游乐等为重点,建设具有‘徒河公社’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毕华勇介绍。目前智能化、信息化猪场建设已经正式启动,预计本年度可实现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些可敬可爱的退役军人,他们没有夺目的璀璨,却都在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岗位上,用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如既往的军队优良传统,散发出永不退色的军人之光。

作者: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陈元昊 责任编辑:鞠月芹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