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荒滩绿了 日子美了

舜网-济南日报

2021-09-16 07:19:41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荒滩绿了 日子美了

  曾经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留下了大片的荒滩和沙地。黄河两岸,许多村民世代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在风沙中讨生活,与洪水作斗争。为改变生活窘况,一代又一代护林员“献了青春献子孙”,用双手将上万亩荒滩和沙地变成了一片“有氧森林”。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荒滩绿了 日子美了

  姜峰利说,作为一名护林卫士,他很自豪。

  济南市国有北郊林场的工作人员姜峰利就是一位“林二代”。北郊林场所在地原本是荒滩和沙地,放眼望去,尽是一片黄沙。就连吃饭的时候,碗里都有沙子,当地人称“一年能吃一块坯”。人们出行也只能靠步行,因为在沙土地上“自行车骑着还不如扛着走得快”。1956年,为防风固沙,济南市国有北郊林场建立。而姜峰利的父亲就成为第一代护林员,进入林场后,他的第一项重任便是“种草”。黄河滩区的土质无法种植树木或庄稼,只有一种名叫“沙打旺”的野草能够生长。所以,林场的工作便是从种草开始的。

  护林员们夜以继日的忙碌,逐步改变了黄河岸边的生态环境,沙土被慢慢固定在了地面,除了野草,他们还种上了苹果树。在姜峰利的印象中,小时候来林场,闭着眼睛躺在地上,随手一“捞”就能拿到苹果,甚至歪歪头就能吃到苹果。1980年,姜峰利的父亲退休后,姜峰利便接替父亲来到林场工作,一干便是40年。

  姜峰利来的时候,林场的环境已经大有改善。可惜好景不长,这里种植的苹果逐渐不能满足市场对苹果品质的需求,于是,他们改种了白蜡、杨树等适合在当地盐碱地上种植的观赏树种。那个时候,姜峰利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有时晚上也要借助车灯的光亮继续工作。想要种好一棵树可不简单,挖坑、起苗、栽植、浇水,每一步都不能马虎。树种好之后,养护也是个技术活,搭支架、捆草绳,精心呵护。“这些树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有些已经长了30多年。我和同事们一起栽种的树得有40万棵,而整个林场的树已有上千万棵。”姜峰利说。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荒滩绿了 日子美了

  一代又一代护林员用双手将上万亩沙滩荒地变成了一片“有氧森林”。(本报记者 赵晓明 摄)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姜峰利正在进行除草。高温下他穿着迷彩服“全副武装”,背着除草机在林间除草,不一会儿,他就满头是汗。他说,这个活虽然又脏又累,但是很重要,要从春天持续到秋天,进入10月,工作重点就转移到了巡林防火。姜峰利用“寂寞”这个词来形容这项工作——走进数万亩林区,一天见不到一个人,只有草木鸟虫为伴。

  两代护林员的努力,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告别了“漫天黄沙”的日子。现在的北郊林场,不仅具备防风固沙的公益功能,也具备了景观、营利等多重功能。霜降过后,林场里的银杏树黄叶飞舞,铺满一地金黄,堪称“黄金大道”;林场的冬天也不会太过凄凉,中山杉等四季常青的树种依然郁郁葱葱;等到了来年春夏,桃花、杏花、海棠花、合欢花相继开放,站在高处望去,满眼都是花海。

  天桥区桑梓店街道党工委委员、济南市国有北郊林场场长王涛表示,北郊林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明年计划造林300亩,精准抚育2000亩,继续增强林场的生态功能。同时借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森林公园建设。

  一代代护林员,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林场,也守护着周边更多居民安居乐业。

  最早的家就在北郊林场附近,桑梓店街道西秦村村民秦邵利连想都没想过,自己能从原来的“土屋”搬进宽敞明亮的三居室楼房。

  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秦邵利一家人曾挤在破败的老房子里。黄河大坝修好后,1978年,秦邵利一家和其他村民纷纷搬迁到了大坝上居住,虽不再需要担心黄河决口的风险,但住的还是土坯房,生活空间也依然不足。秦邵利结婚时的院子都是借来的,婚后夫妻俩和孩子们住在窄小的两间屋子里。秦邵利说,他家里的居住条件在村里算是比较不错的了,有些村民甚至和耕牛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日子久了,问题也就来了,1983年,秦邵利的大女儿出生时办酒席,菜刚端上桌,房顶上掉下来的土渣子刚好落进了菜里,那场面,别提多尴尬。后来屋顶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开始漏雨,加了一层又一层的塑料膜却收效甚微。

  西秦村村民生活的转折点是京沪高铁修建,因为用地拆迁,2009年全村集体搬进楼房,每户村民至少分到两套房子。家家户户通上了天然气,冬天供暖问题解决了,公交车通到了村口。村里的土地也都流转了出去,年轻人都进城去打工挣钱。“日子越来越好,现在别说大米,我们想吃啥都能吃得起。”谈到现在的生活,秦邵利喜不自禁。

  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不断释放红利,天桥区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黄河两岸,上下同心,正迎来高质量发展机遇期,黄河逐步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本报记者 张素芬 通讯员苏文俊邵萍)

  ●百姓心里话

  “1950年以前,这里全是沙地,风一吹,眼前都是灰蒙蒙的。现在这里有一大片树,空气变好了,咱自己看着都高兴!”姜峰利说起林场的变迁,分外感慨。

  “现在不用再担心黄河决口,年轻人安心出去打工。以前赚钱难,一个人一亩多地,想多挣钱都没有路子,现在土地流转出去,年轻人进城打工,小两口一年能赚10多万元,就连老年人去附近企业工作一天都有100元,幸福生活真好啊!”对秦邵利来说,现在和以前的日子相比,堪称天壤之别。

  ●记者感言

  行走在北郊林场,满目苍翠,仿佛置身于一幅生机勃勃的绿色画卷中;闭上眼,深呼吸,森林特有的气息沁人心脾,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漫天黄沙的景象。曾经,这里最稀缺的就是树;而现在,这里最不缺的也是树。林场一代又一代的护林员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将茫茫沙地变成了万亩林场,成就了当地百姓的绿色梦想。现在,“绿水青山”也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黄河滩区迁建小区干净整洁的院落里停放着成排的私家车,仿佛踏入城区里的某个高档住宅小区。滩区老百姓终于在国家发展的大潮中实现了“安居梦”,步入崭新的幸福生活。安居才能乐业,百姓日子有了盼头,生活更有劲头。在小区里随便拦下一名村民,问及这些年的生活变迁,他都有“一筐”的感慨想要对你说。有些恋旧的村民还保留着曾经用过的农具,在小区周边开辟了一片菜地,种些豆角、棉花。但现在种地可不是为了养家糊口,只是丰富业余生活的一种消遣。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已拉开大幕,黄河两岸迎来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黄河,这条曾经让两岸百姓又爱又怕的“母亲河”,正在谱写新时代新篇章,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