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流高歌行 | 陕西交响曲:大河奔流 绿满秦川

新黄河客户端 2021-09-22 10:50:07


  从府谷到潼关,奔流的黄河在陕西境内蜿蜒700余公里,滋润了八百里秦川,孕育出悠远厚重的黄河文化,使陕西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后,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率先开展“健康小流域”治理,通过实施防护林、淤地坝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实现了“水沙同治、绿进沙退”。

  每一抹绿色的背后,都有一个艰苦卓绝的故事;每一座草丰水美的城市,都见证了三秦儿女栉风沐雨的执着努力。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陕西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

大河奔流高歌行

  经过多年努力,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晋陕大峡谷,已经满目苍翠绿树满山。

  把树苗当“孩子”,17年悬崖上造就“绿色”奇迹

  丽红专业造林队是陕西延安宜川县的8支专业造林队伍之一,由一群热爱造林事业的普通农民组成。从2004年开始,队长王永红和他的队员们就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在壶口瀑布周边的悬崖峭壁间种树,这一干就是17年。

  上世纪末,延安年入黄河泥沙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1/6。像王永红所在的宜川县,每年入黄泥沙大约950万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在宜川,没有树的荒山常年风沙肆虐,下点雨,黄河常会泥沙泛滥。

  在国家“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号召下,延安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可万事开头难,对于王永红的造林队来说,也是疑虑重重。“刚开始自己都没想到能把这支队伍成立起来,当时好多人都不相信咱能干成这个事情,说你一个农村小伙子哪能干成这样的事情。”

大河奔流高歌行

  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的陕西壶口瀑布。

  “2004年,队伍刚成立时不到10个人,悬崖种树的经验技术并不成熟,困难特别大。”王永红告诉新黄河记者,“为什么要在悬崖峭壁上种树?宜川县的悬崖峭壁下面就是黄河,种树可以涵养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更能防止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促进黄河沿岸水土流失的治理。”

  “我们为什么能把树栽好,成活率那么高?就是因为石坑栽种。”王永红介绍,造林队员们用绳索把自己吊在悬崖峭壁上,就地取材、垒石造坑、填土栽树。为解决土层浅薄的问题,他们不辞辛苦,一点一点背土上山。“你想将近两米的坑,背七八十厘米的土,一个坑基本上就有一立方土的样子,树长在那里面不能说100%,也有90%成活。”

  年复一年的坚持,王永红的造林队已经栽下400万棵树苗。他的悬崖造林队也不断壮大,目前已经发展到30多人,种了这么多年树,把“黄山”变成“绿山”已经成为了他的梦想。“可以这么说,栽一棵树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每隔半个月我都要来看他们一次,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地宠他们、爱他们,所以说我会一直坚持到底,只要自己身体没多大问题,我会一直干下去的。”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景象,王永红动情地说。

大河奔流高歌行

  在宜川县壶口镇晋陕大峡谷,采访丽红专业造林队队长王永红。

  “穷山恶水”变“绿水青山”,20年造林150万亩

  黄河治理的根源在中游,黄河中游的重点在陕西,陕西的关键在水土保持。在宜川三北防护林工程示范点,极目四望,使人仿佛置身绿色的海洋,周围山峦叠嶂,满眼郁郁葱葱。这处背邻黄河的示范点总共352亩,投资149万元,平均一亩地投资仅4200元左右。

大河奔流高歌行

  “20年以前,这个地方可以用这么几句话形容,就是‘裸露的黄土,突兀的岩石,稀疏的草本’,一片荒凉的景象。”延安市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对新黄河记者介绍。如今,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色发展让黄河生态大变样。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态治理。郝云峰指着身后的示范点说,“这里属于晋陕峡谷,石质山地有几个突出特点,第一山势陡峭。黄河大合唱里有一句歌词,叫‘河东河北高粱熟了,河西山冈万丈高’。这里山势特别陡峭,平均坡度都在30~35度,所以它比较难造林。第二土层浅薄,因为山势陡峭,加上常年雨水冲刷,造成没有足够的土壤,最多就是石头分化出的石末。第三土壤贫瘠,有机物含量少。第四气候干旱。受晋陕峡谷特殊气流影响,年降水量偏低,而蒸发量大,同时风力较大。第五通过20年封山禁牧,草被恢复较好,野生食草动物如野兔、野鸡、狍子数量剧增,已经形成灾害。”

大河奔流高歌行

  但这并没有阻挡宜川人改变生态环境的决心和信心。为了能够将“穷山恶水”变成“青山绿水”,宜川县的造林人不畏艰难、扎根黄河沿岸植树造林,终于才有了眼前的一片林一片绿。记者了解到,20多年来,宜川坚持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大林业工程”,累计完成各类营造林150万亩,实施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519.3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6.87%提高到目前的59.63%,年入黄河泥沙量大大缩减,宜川大地正“由黄变绿”。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造林的目标要求,首先积极探索造林合适密度,减少原有植被破坏;其次是积极探索合适树种,选择造林成效明显的树种长期更新繁育。既要有草被,也要有灌木,还要有乔木。既要有针叶,还要有阔叶,通过人工干预,加速自然恢复的速度,最终形成森林,达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延安苹果成为“幸福果”

  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陕西延安用敢为人先的勇气,在强化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同时,与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陕西省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随着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工作的不断推进,延安已经成功由“黄”变“绿”。而由于位于黄河中游,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微量元素,是我国苹果的最佳优生区之一。依托它独特的自然条件,现在的延安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苹果之乡,成为全国苹果的主产区之一,全市农民60%的收入都来自于300多万亩的苹果产业,苹果已经成为了脱贫的“致富果”,还成为了老区人民巩固脱贫成果,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果”。

大河奔流高歌行

  陕西延安宝塔区柳林镇,满山遍野已经种满了苹果树。树上挂满政府免费给果农搭建的预防冰雹的白色防雹网和黄色粘虫板,既可以防止极端天气造成损害,也可以物理防虫确保绿色有机。“可以说,绿水青山给我们带来了金山银山。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主要种植豆类、谷子等农作物,农民一年下来也就收入三四百块钱,甚至有时连温饱都达不到。现在我们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还要向生态保护要效益。种植苹果以后,一亩地经济效益都在七八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一两万。经济效益提高了,生活就有保障,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柳林镇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乔磊介绍。

  黄河从入陕到出陕,流经榆林、延安、渭南三市13个县市区,全长719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陕西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嘱托,披荆斩棘,奋勇拼搏。如今,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已经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其中,记者所在的延安市,退耕还林还草1077万亩,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一路沿河上,绿色满山川。经过不懈努力,2000年以来,陕西黄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5.6万平方公里,建成水土保持林70550公顷,经济林18150公顷,水土保持种草8620公顷,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公里,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达到60.68%,年均入黄泥沙量从2000年之前的8亿多吨降至2.7亿吨。如今的黄土高原,再不是“山光水浊”的旧模样,正展现出无限生机,迈入“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新时代。

作者:陈元昊 摄影:周星权 剪辑:王瑶华 责任编辑:李欢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