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泉城|充分认识省会城市新定位 确保高质量发展走在前——“理响泉城”智库专家多维度解读济南市委经济工作会议

舜网-济南日报 2022-01-20 06:37:44

理响泉城

  编者按 一岁节序此为首,万象更新正当时。1月8日召开的济南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绘就了今年全市经济发展的美好蓝图。

  2022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外部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形势,济南市要把握好“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如何创新路径,开创新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上取得新成效,需要汇聚哪些要素资源?作为农业大省的省会城市,在实现乡村振兴事业上,如何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济南方案”?本期理论版邀请多位“理响泉城”智库专家,从发展空间拓展、创新实力挖掘、产业构成优化等方面分别展开论述,为新时代新济南发展能级提升、跨越赶超贡献独到见解。

  本期策划:肖明君 李娜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谋定胜局、开创新局

  □杨志恒

  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求在稳定经济运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纵深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起步区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八个方面发力见效,全面统筹发展和安全,奋力推动全市经济行稳致远。

  面对形势变化,坚定我自岿然不动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关键。但稳定不是刻舟求剑,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求加强对前进方向的前瞻性把握以及潜在风险的预判,聚焦发展第一要务,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以奋斗开创新局,谱写“十四五”璀璨华章。

  首先,要加强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价值网络引领,寻求产业组织新突破。开放式创新是借助知识双向流动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创新管理实践。随着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速,突出技术创新引领作用,对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突显。借助开放式产业组织创新范式,聚焦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群,明晰各类核心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视阈下的价值网络演进路径,整合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用流,促使创新生态系统内各主体企业在获取互补性资源的同时,驱动创新要素双向流动,提升反哺系统创新的能力并优化其价值获取方式,搭建起产业发展的核心层与中间层之间的桥梁。

  其次,全力攻关产业共性技术,寻求产业培育载体新突破。共性技术具有准公共品特性,研发周期性长、持续投入性及收益独占难,导致共性技术面临供给研究与市场化双重不确定性。考虑到共性技术供给和市场化开发前后衔接,需要切实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对应用性共性技术突破的迫切要求,在共性技术供给前应做好市场规划,从全局上把握前沿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加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布局建设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协调知识生产载体、企业生产载体和执行载体,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培育基于共性技术的产品市场,衔接供给环节,为济南智能经济强市建设提供更大助力。

  第三,推进互联网+数字科技产业发展,寻求产业合作形式新突破。适应美国对华数字竞争战略变化,结合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开展数字经济支持实体经济探索,打造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提高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对传统产业渗透率,全力推动黄河流域优势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赋能。

  第四,促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实现产业协同赋能新突破。市场一体化是保持经济具备回旋空间和持久耐力的核心支撑。一方面,完善流域内产品市场供应和调控市场价格能力机制,开展供需对接、市场开拓、产融合作,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黄河流域内贸易繁荣,推动黄河流域内部市场和服务观念、理念、管理、信息等方面互惠协作,整治和防范无序发展与过度竞争。另一方面,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战略,加深科创金融、新兴产业、能源等领域利益联结,促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高效流动,破除资源要素跨地区跨领域流动障碍,将为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国内循环格局积蓄潜能。

  第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产业贸易策略新突破。以构建内陆沿海双向开放机制为目标,坚持高层次开放、制度型开放、全面开放、公平开放和安全开放,聚焦依托中欧班列的外向型经济,加强沿海型自贸试验区与内陆型自贸试验区在开放优势条件、对外开放服务对象、开放型经济发展、外向型优势产业和开放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对接,提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能力,创造更多的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的机遇发展,重点从贸易开放协同、外向型产业协同、对外开放协同、对内开放协同和制度性开放协同等五个方面形成合力,最终形成开放优势互补与协同开放格局。

  第六,完善人才效能提升机制,实现产业人才体系新突破。抓发展就要抓人才,抓人才就是抓发展,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从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劳动人员开始着手,培育覆盖全产业链条的人才体系,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建立协调衔接的人才、劳动力流动政策体系,利用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率先而为,把高技术产业工人培育成中等收入者,重新塑造新产业工人身份。另一方面,以高质量的社会治理水平提升人才定居意愿,以幸福感为纲,持续提高产业人才生活质量;以公共安全为基,筑牢产业人才心理安全防线;以公共服务为先,提高社会普惠水平;以公平正义为本,确保产业人才获得感有效达成;以社会参与为重,构建产业人才多元共治治理格局;以社会保障为依,实现人人生活有保障。(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博士、副教授)

  打造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走在前的“济南版文旅方案”

  □黄潇婷

  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大以来山东的工作,勉励山东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山东的“三个走在前”既是期望,也是要求。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特别明确了济南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历史方位,作为黄河流域的中心城市,济南如何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切实做到各项工作“走在前”是个系统工程。本文仅从黄河流域文化高地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角度,提出济南市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上走在前的文旅方案。

  第一,充分认识省会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郑州、西安、济南等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设”。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纲要》“支持西安、郑州、济南等沿黄大城市建立对接国际规则标准、加快投资贸易便利化、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要素的体制机制,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和《纲要》中描绘的涉及济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便捷智能绿色安全综合交通网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前瞻而细致的科学安排,是黄河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最鲜活的体现。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省会济南,既是黄河文化五大文化分区之儒家文化区集中展示的历史文化名城,未来也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河文明”对外开放的门户。黄河文化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将推动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也将改变山东省内城市群的内部格局。

  第二,通过科技赋能,以实现对客流的智慧化引导和文旅产品质量提升。改革开放之初,文旅产业被认为是“无烟产业”“绿色产业”,但是随着黄金周假日制度的推行、大众旅游井喷式的发展,文旅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破解生态保护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保护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呢?可以断定,科技创新将成为解决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关键。具体来说,文旅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与威胁主要来自于大规模客流无序涌入。一方面,通过数字文旅平台的打造(比如“云游齐鲁”)实现供需两端的直接互动,以导览、导航、导购等信息服务引导客流有序化,是平衡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旅游者使用产生的痕迹信息生成海量数据,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数据的挖掘可以实现客源市场精准细分和人群特征画像,对政府相关决策和企业产品设计及营销策划提供支持。

  第三,通过容量控制,以空间管理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和倒逼文旅企业产品升级。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已经开始对景区和文化场馆实施容量核定和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容量核定偏高和超容量运营的情况。建议根据《纲要》的要求,济南市可以率先对全市景区、乡村旅游点和场馆类进行更高标准的环境容量测定,并且通过严格的容量控制,以空间管理的手段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解决文旅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上走在前。

  第四,通过预约制度,以时间管理实现文旅体验品质提升、供给成本控制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旅游者大规模无序涌入对环境的压力不仅体现为空间上的不均衡,更多是时间上的不均衡,尤其在黄金周等假日期间游客规模超出环境容量的情况经常出现。对于文旅企业来讲,在短时间内超负荷接待必然伴随着设施设备损耗严重、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在疫情期间不少文旅企业已经开始通过预约制来管理游客,如果可以全面推行预约制度则能够以时间管理的手段实现文旅体验品质提升、企业供给成本控制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文化和旅游学系教授;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充分认识济南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

  □徐加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谋划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战略举措。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又成为我国经济重点开发的主要轴线之一。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一方面有利于发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形成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良性互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打破行政界限和地区封锁,推动沿黄河流域从东到西逐步推移,增强地区间经济发展的联动性,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探索全国省际交界地区和国内外合作发展新途径、新模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战略谋划、作出重大部署,并明确提出“郑州、西安、济南等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2020年1月3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山东的工作,勉励山东要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作为沿黄省区经济最发达的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济南责无旁贷。2020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济南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行动的意见》,进一步确立了济南的带头作用。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作用,也是济南难得的历史机遇。尤其是,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继雄安新区起步区之后的全国第二个起步区,定位更高、功能更强、政策更优,是济南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和动力引擎,对济南未来建设发展意义重大。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要发挥创新发展先行、产业发展先行、交通支撑先行的表率作用,特别是要突出理念、改革先行;要提升黄河济南段的生态保护、河岸治理、历史文化传承和防洪能力,绘就黄河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新篇章。从山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看,济南省会城市首位度建设明显加快,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科创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强化济南省会辐射和创新创业引领作用,推动省会城市经济圈各市协同发展、一体发展;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体发展为依托,努力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形成国际影响力、全球知名度显著提升,成为衔接南北、统筹陆海、联通世界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特殊的河情,这就决定了黄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并且随着能源基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战略工程的建设,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保障要求。济南市要勇于担当、不负使命,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防治结合、保护优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综合利用黄河水资源,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黄河流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体系,加强黄河流域用水立法研究、涉水事务管理和执法监督;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以适生林建设为主,经济林建设适中,苗木花卉和其他高效农业产品相辅的发展框架;要系统整合黄河旅游资源,开发水利风景资源,建设好黄河两岸的生态景观带和绿色长廊,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黄河生态旅游区;完善黄河流域水沙调控和防洪减淤措施,加强下游干流堤防、河道整治、蓄滞洪区等工程建设,开展下游滩区和河口综合治理;要合理配置和节约保护水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移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开发水能资源,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突出保护黄河流域特殊的生境类型,加大水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形成沿河各具特色的生物群落。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奋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

  □徐光平 王冬梅

  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总要求、坚定扛起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大政治任务的应有之义。2022年济南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十项重点”任务,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高标准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党的十九大以来,济南市牢固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以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路径,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初步建立起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9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等18部委印发《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公布了包括山东济青局部片区在内的11个片区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创建区域,其中济南市历城区、长清区、市中区、章丘区、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均在创建范围之内。2020年8月25日,山东省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公布首批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名单的通知》,公布了包括济南市黄河北片区在内的15个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其中济阳区、商河县、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均在创造范围之内。由此可见,济南市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较好、成效明显,下一步济南市应充分抓住政策机遇,在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创建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创造经验、树立标杆,争取在全国城乡融合发展中走在前。

  率先实现乡村产业现代化。党的十九大以来,济南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振兴十大农业特色产业为抓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构建起都市型、精致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形成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济南经验”。事实证明,乡村产业是济南市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潜力所在。济南市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要立足乡村产业这一根本支撑。一是积极发展农业总部经济,充分发挥济南市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重点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引进农业科研、物流、加工、零售、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跨国公司在济南设立地区总部或职能性总部机构,积极引进国内优秀农业企业总部到济南市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坚决扛牢“中国碗要装中国粮”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济南市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基础优势,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发展壮大现代种业企业,提升展示示范和会展服务水平,真正把济南打造成为立足山东、辐射全国、全球知名的“中国北方种业之都”。三是持续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按照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要求,以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综合发挥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构建与都市需求相适应的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大力培植都市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济南市打造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

  持续推进农村全面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是农业现代化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线性叠加。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发展理念的重大提升,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济南市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在立足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技能培训、乡村治理改善等重点工作。一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充分挖掘济南市乡村特点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分类对待,纵深推进村庄整治和美丽宜居示范创建,健全乡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重点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覆盖面,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二是积极培育高素质农民,充分利用济南市教育培训资源富集优势,挖掘整理“三农”领域发展典型案例,优化设计以提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解决方案为核心的培训课程,注重突出实效,尽快培育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是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突出党建引领,抓住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关键,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探索多方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好新时代乡村善治之路。

  (作者徐光平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冬梅系济南市中区委党校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卢卫美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