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小乡村制造地毯“铺遍”世界 年销量超2000万元 九成业务靠外贸
舜网-济南时报 2022-05-21 07:35:45
复工后的生产线又忙碌起来
等待发货到海外的成品地毯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薛童 摄
5月15日早8点,山东锦程地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程地毯”)工厂内,员工孙慧正在安排叉车装载货物,送往宁波港口,最终出口到比利时。
济南市莱芜区北王庄村支部书记、锦程地毯负责人谷国明坦言,他的英语并不流利,对小语种也不了解。在家门口就能做出口生意,多亏了一款实时翻译AI软件,200多种语言都能翻译,有了它,语言不再是难题,跨境电商交易畅通无阻。“发出一句中文,客户几乎同步收到翻译结果。”
谷国明说,过去,他们只能和说英语的客户简单交流,遇到说小语种的客户,翻译也不容易找到。现在,实时翻译AI软件让语言交流零门槛,跨境电商成交额逐年增加。
近期,随着本轮疫情防控形势平稳向好,济南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期间,交通受到影响。济南的生活生产秩序恢复后,我们都在加班加点运输货物。”
2021年,该公司销售额达2000多万。“百分之九十靠外贸,远销比利时、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多个国家。”语言沟通困难影响外贸交易
谷国明介绍,20世纪80年代,当地开始生产地毯,“实际上,我们的生产工艺就是无纺布。当时,莱芜是国内生产地毯的基地之一。在国内,家家户户在门口铺的地毯,十块里有八块是莱芜造的。在国际上,如果要找地毯,也都会找到这儿来。”谷国明说,恰巧当时有一处闲置厂房,2010年,他决定借助当地成熟的生产技术,开一家地毯厂。
刚开始主做内贸,曾在全国各地设有办事处,2013年迎来快速发展期。当年,谷国明设计出第一个爆款产品。2014年,公司销售额从1000多万涨至7000多万。此后,多家地毯厂效仿生产,价格大幅下跌,谷国明便将爆款地毯停产,也对公司发展方向进行调整,转向外贸市场。
孙慧是第一批加入公司的年轻人,也是最早负责外贸生意的业务员。当时,她刚从新疆一所高校毕业,考取了报关员资格证,在阿拉山口口岸一家外贸公司做报关员。孙慧的父亲在锦程地毯做销售,母亲也在这里当工人。孙慧本科专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愿意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本土企业往外贸的路上拓展。”
入职不久,孙慧迎来第一位外国客户。“记忆很深刻,那是第一位来我们公司探访的外国客户,是一位比利时设计师。此前,我们的外贸订单很少,都是一些外贸公司找我们批发地毯,要求详尽,等于是‘保姆式’订货。所以,我们一直对于商品的精确数据了解不足,只知道按要求制作。”那一天,面对比利时客户详尽的问题,孙慧来回跑着询问。“产品包装的长、宽、厚、重,每个集装箱的装载量,从没经历过这样细致的询问,这才发现做外贸需要思考的还有很多,尤其是语言不通,增加了沟通成本。”
孙慧说,这次见客户,语言是沟通中最大的障碍。“客户说的是荷兰语,本以为他说的是英语,听了半天,才发现是小语种。幸亏客户带了个翻译,要不就没法谈了。”那次见面,生意没有做成。“准备不足,沟通不畅影响很大。”
那时候,莱芜做外贸的并不多,要想与国外客户交流,需要外聘翻译。制作地毯是谷国明的强项,但在外贸交易中,语言是迈不过去的坎。英语翻译还算容易找到,遇到说小语种的客户,有时连翻译也请不到。在接待国外客户时,他们总要提前几天找好翻译。
借助翻译软件搭上跨境电商顺风车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阿里巴巴国际站平台上,超半数买家使用英语,小部分用小语种沟通。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卖家都不会使用小语种,英语也只会简单的问答。谷国明对此深有感触,“比利时的客户,会说法语、荷兰语、德语,但我们的员工只会说英语。”
翻译软件快速解决了谷国明的问题,实现了多种语言实时翻译。“我们用汉语发的消息,买家如果是讲法语的,就可以直接看到翻译后的法语,他发布的法语消息,我们也能直接看到翻译成的中文,速度很快,几乎是同步的。”谷国明说。
“之前,我们有一个关系很好的俄语客户,请了留学生在中间翻译,沟通时间延迟,效果也达不到预期。有了这个软件,交流流畅,效率提高。”此前,谷国明招聘的员工需要英语六级,最好还要会一门小语种。现在,小语种的问题解决了,员工能看懂简单的英文即可。只有遇到合同上的专业名词,涉及严谨的生产指标,才会去专门聘请翻译。
每年,谷国明会在德国、加拿大、上海参加三次大型展会,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拓展业务时间。受疫情影响,线下交流逐渐转为线上,在网络平台上开展会,逐渐成为推介产品的新模式。“在工厂里,举着手机让多位客户同时参观,成交量也不少。”
谷国明说:“有了实时翻译软件,我这个不怎么懂外语的人,才能搭上跨境电商的顺风车。”2015年起,谷国明带领团队主攻外贸市场,从2017年开始,国际贸易占比达90%。
优化翻译信息更契合海外买家关注点
谷国明在跨境贸易初期遇到的语言问题,正是大部分刚刚打开国外市场厂家的缩影。
过去,跨境市场的关注度不高,在电商平台上做生意的小厂家,对于翻译技术的需求没有得到足够支持。这些年,跨境电商风生水起,与之紧密相关的翻译平台获得发展的契机。
在平台上,卖家上架新产品时,点击“一键发布”后,平台可将产品的中文信息自动转换成买家使用的外语。买家可以在浏览商品信息时,与卖家实时对话。目前平台已实现200多种语言翻译,帮助语言不通的买卖双方实现交易。
谷国明感叹“如今是年轻人的舞台了,他们能做到的事,总是在我的预期之上”。谷国明说,在公司内部,90后已经担负起“挑大梁”的角色;主管生产的副总就是90后,运营部的负责人也是前几年回到莱芜的90后,业务部门还有不少95后;外贸团队中,最小的还有00后。“在线上平台运营跨境电商,年轻人上手非常快。我们可能需要走一步查一步,年轻人不用,要做什么,都在他们的脑子里。国外卖家也越来越年轻化,沟通起来无障碍。”
在翻译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年轻的业务员们发现,翻译过的语言并不像传统的机械翻译一样生硬。这是平台为了精准翻译,花了三年时间组建了技术团队,在机械翻译技术之外,将人工翻译补充进来的结果。
阿里达摩院语言技术实验室的工程师杨宝嵩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的团队每周会在平台上亲身感受买家与卖家的使用体验,实地走访,了解用户的需求,加以改进,不断优化翻译平台。海外买家的阅读习惯和关注点,也纳入翻译平台的体系中。比如,韩国买家在意品牌和核心卖点,泰国买家关注优惠力度,根据不同国家的习惯翻译商品信息,商家可以更加便捷地推广商品。
未来,谷国明想要通过外贸带动内贸,实现双循环,“在亚马逊平台,搜索地毯单品,我们的商品靠前。利用外贸的销售数据,匹配国内市场销售潜力,做到内外互补。”谷国明说,有了翻译软件,语言不再是问题,跨境电商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开发。他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就业,实现“在家门口做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