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牢饭碗的新秘诀!探访济南“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

舜网-济南日报 2022-05-25 06:50:22

  从优选一粒种子到高标准建设一片示范田——

  探访“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背后的故事

端牢饭碗的新秘诀!探访济南“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

  风吹麦田千层浪。再有不到一个月时间,济南的小麦将迎来收获时刻。

  作为粮食大省的省会,济南已连续18年实现粮食丰产丰收,总产量已经迈上29亿公斤。粮食的丰产丰收,离不开高标准农田的示范带动,也离不开粮食减损行动。

  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要解决农田旱能浇、涝能排、路能走等老问题,更要通过农田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等设施建设,促使粮食生产从传统一家一户小农生产,走向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智能化,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而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等同于粮食增产,实际上节粮减损是比提高粮食产量更为有效的措施。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制定粮食减损济南行动,建设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该示范区具体如何规划?有哪些标准和措施?对此,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端牢饭碗的新秘诀!探访济南“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

  聚焦粮食“智能、高产、减损”力争实现“四个国内领先”

  听说要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太平街道东坡村村民们兴奋不已。

  据悉,示范区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太平街道,山东省农科院试验基地以东约2.7公里,规划范围北至太平街道边界,南至济太路,西至牧马河,东至庙新路,项目建设面积约1万亩,涉及哈叭沟、付家、东坡、西坡、秦二5个村庄。可以看出,这一规划契合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对于起步区“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的空间布局。其中,“五组团”之一就是“孙耿太平绿色发展基地”。

  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增产减损”。太平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金峰介绍说:“太平街道是起步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4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70%是农业空间。”

  近三年来,借助山东省农科院试验示范基地的科研技术优势,该街道积极为乡村振兴产业创新发展探索新路径,也为今后要建设的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奠定了基础。

  记者了解到,起步区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计划再增1.5万亩,主要进行田间工程建设,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科技推广等,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需求,而示范区就建在高标准农田项目中。

  示范区又将如何建设?高标准又体现在哪里?记者在采访中找到答案——聚焦粮食“智能、高产、减损”,规划建设10个千亩方,实现“四个国内领先”;优化布局田、林、路、渠、机、电、井等基础设施,实现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国内领先;植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数字化管控技术国内领先;配套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田间工程,实现化肥减量、绿色防控技术国内领先;探索建立从种子选育到生产管理、从收获到储藏全环节的粮食增产减损技术路线和模式,实现粮食生产“耕种管收”全程减损技术国内领先,并打造技术先进、设施完备、绿色稳产、减损降耗的国内一流、代表现代国际粮食增产减损高水平的示范样板以及种业总部企业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为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提供示范展示现场。

端牢饭碗的新秘诀!探访济南“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

  优质种子托起粮食“饭碗”每年节约粮种3000万公斤

  位于农业产业链最前端的“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门不断研发拓展小麦、玉米、水稻等优良品种,不仅实现量上的突破,更是在提质增效上下足功夫,用优质种子解决了近千万人的口粮,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好、端得更牢。

  对于优质种子的重要性,章丘区刁镇街道茄庄村村民杜向来有着深刻体会。这些年和土地、粮食打交道的经历,让他深深感觉到,只有手里有了好种子才能换来好收成,日子才过得更有奔头。

  偶然的一个机会,杜向来开始试着种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济麦22号”、“济麦17号”等新品种。通过试种植,“济麦22号”株型紧凑、抗寒性好、抗倒伏、抗干热风,籽粒硬质、饱满,一亩就能收500~600公斤,远远高出了之前的亩产。产量上去让杜向来有了底气,于是他响应政府号召着手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不断摸索更先进的种植方法。随后,他又找到了适合种植的“登海”系列玉米品种,实现了从亩产600公斤到800公斤的跨越。

  近年来,济南市积极发挥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等科研技术优势,选育推广优良品种,其中“济麦22号”连续9年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累计推广2.7亿多亩;“济麦44号”实际亩产达到766.62公斤,创全国强筋小麦单产纪录;推进粮食种子标准化加工应用,种子发芽率从85%左右提高至95%左右;大力推广精播精种技术,小麦每亩播种量平均降低近40%,每年节约粮种3000万公斤。

  为确保粮食生产能够实现颗粒归仓,我市全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以及托管服务工作,目前全市有5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省级试点区县,培育农机合作社265家,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54.6万亩,社会化服务规模达到41.6%。2020年,采用机械化联合收获小麦玉米,总计减损3100万公斤。全市每年谷物机械化烘干物70万吨,减少霉变等损失1400万公斤。

  在粮食绿色贮藏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方面,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有粮食储备库12家,“四无粮仓”创建率达100%。广泛推广应用内环流控温绿色储粮技术、低耗节能粮食通风技术,粮食保管自然损耗率控制在0.2%以下;粮食病虫害统防统治日作业能力达到55万亩,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5%以上。

作者:钱堃 张素芬 责任编辑:王浩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