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济南住建交出厚重民生答卷
舜网-济南日报 2022-06-27 06:17:29
华山片区棚改旧改项目
6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济南市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成效明显被督查激励,国务院将在2022年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时予以适当倾斜支持。
该事项全国仅9个地方获评,济南市也是全省唯一。
获得这份沉甸甸的国家荣誉绝非偶然。近年来,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工作,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牢把握“五个关键”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始终秉承“四个坚持”啃下零散棚改“硬骨头”,全面统筹“四个维度”创新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市民的居住空间品质大幅改善,新市民的归属感显著增强。在“住有优居”的民生保障道路上,济南住建交出了一份温暖厚重的答卷。
抓住“五个关键”推动老旧小区改造 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
老旧小区改造是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创建文明典范城的一个重要抓手。为让“老”小区焕发“新”活力,我市抓住居民参与、改造内容、多元筹资、工作机制、工作创新“五个关键”,以“绣花功夫”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旧”生活融入“新”时代,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
“我们小区增设了智能停车道闸系统、电动汽车充电车位,小区花园也进行了翻新改造,环境变好了,人的精神也舒畅了!”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生活改变,让住在建筑新村小区的居民赞不绝口。更让居民满意的是,改造前社区和设计单位还专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真正把方案做到了群众心坎儿上。
“让居民充分参与是我们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关键步骤。”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尊重民意,我市采取调查问卷和全民表决等方式将居民意见充分吸收到改造方案中,改造后的竣工验收也邀请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确保“改到百姓心坎儿上”。
紧盯群众所需,让老旧小区改造里子更实,在此基础上,我市通过水电气暖一网通改、民生设施统筹施改、公共空间全面提升、适老改造积极推进等举措让老旧小区“面子”更靓:在历城区山大五宿舍小区,加装的电梯解决了居民上下楼难题;在市中区杆石桥街道乐山小区,翻建一新的休闲广场宽敞美观,大家都说小区虽老,却住得越来越舒心……
此外,我市还在全省率先推出大片区改造,将469个自然分布的小区、院落,以社区为单位整合为49个大片区项目,形成改造一个、更新一片、连片成区、带动全局的城市更新格局。
在部分辖区,我市还打破各个项目各自为政的传统改造模式,将全区项目整体包装后集中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并对项目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审批、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验收,有效避免重复施工、重复投资等问题,跑出老旧小区改造的“加速度”。 老旧小区改造不光是基础设施的“硬件”提质,还需要治理的“软件”升级。为此,我市尝试物业先行改造模式,创新将施工单位和物业服务捆绑招标,引进大型物业企业参与改造前的民意调查,做到早进场、早服务、早规范,实现小区“改”与“管”的无缝对接。结合“齐鲁红色物业”建设,100%成立社区党组织、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确保老旧小区改造成效长期保持。
从升级“硬件”完善基础设施,到再造“软件”探索长效管理,济南通过因地制宜的改造提升,使老旧小区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2021年,全市改造老旧小区469个、623.54万平方米,完成计划任务的119%,6.76万户居民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
棚改工作两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干净的地面、雪白的墙面,合理有序的格局,站在阳台上,远处的华山湖公园景观尽收眼底。在华山片区,3.7万户居民用8年的时间见证了棚户区向绿色生态宜居新城的蜕变。
作为全省最大的棚户改造区,华山片区棚改旧改项目是我市棚户区改造的“代表作”之一。自2005年实施大规模棚改以来,济南已有80余万居民“出棚进楼”乔迁新居。2016-2021年,棚改安置房新开工数量更是连续6年超额完成任务,超过之前10年开工数量的总和。
济南棚户区改造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并非首次,2020年,我市便因棚改工作成绩突出被国务院办公厅评为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城市,如今已是第二次获得国字号认证,足见济南该项工作的扎实和成效。
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我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不与民争利”“阳光征收”的原则,“一把尺子量到底”,科学规划、探索创新、总结经验,实现征迁和谐推进,托起群众“安居梦”。
“我们把群众‘所急、所需、所想’作为棚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棚改居民做参与者、决策者、监督者。”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制定了房屋征收“最低套型”安置补偿标准、城中村改造生活保障房等特色棚改政策,发动拆迁居民深入参与安置房选址、户型设计等工作,进一步激发居民搬迁的积极性。
为确保棚户区改造工程顺利推进,我市统筹安排棚改征收拆迁、建设审批手续办理、安置房和配套设施建设、房屋分配入住等工作,有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同时,创新性实施“功能性国企实施,国开行贷款支持”等棚改融资方式,明确配套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报批、同步建设、同步交付,最大限度缩短群众过渡周期,实现棚改“快建成、快配套、早交付、早入住”。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给父母盖房子”的标准,济南严格控制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质量,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其中,经十一路棚改项目获得“2021年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保障房项目)”,华山片区棚改项目实施后建设的中海珑岸二期项目,获评第十届(2021-2022年度)“广厦奖”。
“棚户区改造是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济南将持续推进这项工作,通过实施改造,改变城市面貌,让建筑变新、道路变宽、环境变美,既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质,也圆群众“出棚进楼”的安居梦想。
全国首创“一卡一网一专户” 托起新市民、青年人“安居梦”
安全稳定的住所,是新市民在城市立足的基础,也是新市民获得归属感、认同感的开始。为了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我市把“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从政策机制、筹集房源、信息平台、规范运营“四个维度”统筹推进,护航新市民安居泉城。
房源筹集方面,济南以满足新市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在轨道交通周边、城中村保障房建设用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非居住存量土地及存量房屋上建设租赁住房房源,目前,轨道交通沿线已开工建设4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筹集房源6599套(间);城中村保障房建设用地已开工5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筹集房源8086套(间);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开工建设36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筹集房源20669套(间);非居住存量土地及存量房屋建设16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筹集房源7029套(间)。
供给端方面,我市在全国首创“一卡一网一专户”解决方案,以大数据、信息化等科技手段为支撑,搭建“泉城安居平台”,推动人与房精准匹配,让安居变得触手可及。
发放“一卡”,即“泉城安居卡”。创新启动新市民保障性租赁住房资格认定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新市民发放“泉城安居卡”。首期发放对象主要是新就业高校毕业生,不设户籍、收入限制,下一步逐步将其他新市民纳入保障范畴。
搭建“一网”,即“泉城安居平台”。该官方平台将住房租赁企业、新市民等信息集成大数据库,不仅能审核新市民资格,还可审核住房租赁企业资格,实现市场主体等级、保障性租赁住房核验发布、租赁合同网签备案、项目管理全流程监管,让“网上安居市场”更加透明公开,为新市民安居“保驾护航”。
设置“一专户”,即租赁企业资金专户。设置专户预警机制,政府实时监管租金波动,防范“高收低租”“长收短付”等隐患问题,为房屋租赁再加上一把“安全锁”。通过专户,企业还能够享受低息贷款等金融助力,实现多方共赢。以消除“入住后的烦恼”为导向,济南还创新构建监测评价、租金定价、技术防控和“租购同权”等租赁运营“长效机制”,通过与“智慧住建一张图”的联动、租金评估技术指引的发布、项目跟踪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承租人相关权益的保障等,为加强租赁市场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改善民生不是该不该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快做、一定做好的“必答题”。下一步,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以三项工作获国家督查激励为动力,继续顺应居住时代的品质化、都市圈化、机构化、产业化、数字化新浪潮,扎实构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为三个核心点的安居优居体系,让群众的居住条件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水涨船高”,为济南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