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闻韶故里奏响新时代黄河精彩乐章

舜网-济南日报

2022-08-25 07:34:12

闻韶故里奏响新时代黄河精彩乐章

济阳鼓子秧歌。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济阳,金天会七年(1129年)置县,因位于古济水之北而得名,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于下游夺济水入海,济阳从此有了城区紧邻黄河的独特禀赋。归属几经变动,至1990年由德州市划归济南市,2018年撤县设区,成为济南市济阳区,结束了近千年建县史。

  济阳因黄河而生、伴黄河而兴、居泉城而盛,是黄河下游流经长度最长的区县。历史上,黄河曾在山东三次改道,夺济入海,岁月悠悠,千载已逝,虽济水已消逝多年,但时间见证了济阳波澜不惊、包容厚重的秉性。人们在依偎黄河、认识黄河、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厚植儒家文化,融合黄河文化、廉洁文化、红色文化等,逐渐塑造了刚毅勇敢、仁义道德的品格。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2500年前,孔子游历济阳、研修韶乐,发出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赞叹。为纪念孔子闻韶而建的闻韶台,曾吸引历代众多文人志士登临,仅北宋时期就有曾巩、黄庭坚登临此台一览胜迹,并分别手书留下了“人仁为本”“千古一脉”的评价,济阳也因此被称为闻韶圣地,济阳人从此将儒学文化作为自己的核心文化,代代传承。

  汲取精神之源

  黄河宁,天下平。九曲黄河,贯穿古今,沿黄群众既深得黄河哺育泽被之利,又饱受黄河洪水泛滥之苦。“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济阳县志》记载,黄河在济阳附近共发生9次大的决溢,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黄河的无情肆虐和泛滥,勤劳智慧的济阳人民从未停止过抗灾自救和治理黄河,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治黄工程的伟大壮举,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勇于献身的治黄英雄。

  治水县令萧俊彩。济阳区博物馆中陈列的民国时期“绩奏河阳”碑,是民国十三年济阳沿河一带人民赠送给县知事萧俊彩,治理黄河取得佳绩的颂德碑。萧俊彩,字星甫,直隶静海人。1923年7月署理济阳县知事,在任内带领沿河一带人民治理水患,得到了人民的爱戴,民间以最朴实形式以此表彰萧俊彩的治河功绩。建功何须觅封侯?脚踏实地最长久。现如今,“绩奏河阳”的历史召唤已成为鞭策我们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

  治黄功臣戴令德。“宁肯死在洞中,也要守住黄河”是他的信念。1949年秋汛,济阳堤岸突发碗口粗的漏洞即将把大堤撕破,身为山东黄河职工的戴令德巡堤查险时,面对险境纵身跳进浊浪翻卷的河水,用身躯紧紧堵住来势汹涌的激流漩涡。直到后续抢险队赶来,才避免了一场重大决口的发生,戴令德也因此被授予“治黄特等功臣”,被当地百姓赞誉为“黄河上的黄继光”。如今,济阳区黄河健身公园特为戴令德塑像,让后人敬仰。

  “治黄好书记”宋鲁民。1949年,济阳境内洪水漫滩、堤防吃紧,险情十分严重,济阳县委书记宋鲁民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在第一线。已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他,由于连续工作得不到休息,经常吐血不止,地委虽一再命他休养,他却仍坚持指挥。经过百余天奋战,洪水安然过境。防汛过后,宋鲁民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直到1950年3月,经组织多次动员和劝说,他才勉强同意治疗,为节省医药费,婉辞拒绝输血的请求。最终,宋鲁民于同年5月病逝,年仅38岁。

  闻“汛”而战,战之必胜。因为他们深知,无论是眼前的黄河还是身后的家园,都值得用生命去守护。千百年来,济阳人“与河为邻”“与河斗争”,与河相伴相生,将儒学文化植入黄河精神之中,形成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文化基因。这种基因浸润于每位济阳人的心中,并不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尽心尽力,力求尽善尽美,置身大河时代,打造善美济阳。

  上海战役二等功臣、垛石街道胡贤村的王纪祯,在解放上海战役中,先后两次参加敢死队,战场上右眼被弹片炸伤,永久失明。1951年,负伤的王纪祯写下血书才征得组织同意,踏上抗美援朝战场,荣立三等战功,获得朝鲜独立勋章。复员退伍后,他回到家乡务农,即便儿子患癌去世,欠下巨额债务,也没有向组织开口要过一分钱,强忍悲痛,节衣缩食,全部偿还。整整63年的时间里,王纪祯老人深藏功与名,恪守初心、甘于清贫,始终保持革命一兵本色。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济阳区现有革命烈士1158名,革命烈士墓里陈列的682座墓碑,也在无声地鞭策着后人……

  再回首面馆经理罗辉,始终恪守“诚信经营”之道。2006年8月,香港某公司经理来济阳考察投资情况,吃饭时,将装有14000元港币、8000多元人民币、价值3万美元的笔记本电脑,以及4张信用卡的公文包落到面馆,待发现后匆忙返回寻找。罗辉仔细询问确认丢包细节后,立刻完璧归赵,并谢绝了对方重金答谢。他的义举感动了香港客商,一个4800万美元的大项目就这样落地济阳。

  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济阳连续举办七届“感动济阳人物”暨“善美济阳人”评选活动,寻找出“中国好人”9人,省市“身边好人”57人,省市道德模范26人,他们不断用点滴诠释“真善美”的真谛,以行动积累生命的厚度,让自己平凡的人生绽放出了不一样的光彩。

闻韶故里奏响新时代黄河精彩乐章

在济阳区黄河健身公园治水广场中央地带,矗立着戴令德雕塑。

  传承文化之魂

  与黄河相伴,亦是一种守候。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济阳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诞生和繁荣的灿烂文明,它们与天地同光,与日月同辉,惊艳了历史,辉煌了岁月。张尔岐、艾元徵等一大批名人贤士,无疑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

  一代经学大师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又号汗漫道人,世称蒿庵先生。年少时内秉家教外遵师训,读“四书”,通《孝经》,长于经学,尤其邃于《周易》,精于《三礼》。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顾炎武曾叹“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张稷若一生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处世原则,他不慕虚荣、崇尚简朴,身处困境却依然保持正直的情操。历任翰林院学士、户部侍郎以及刑部尚书等要职的学生艾元徵,多次劝说入仕,但张稷若婉拒不应,面对艾元徵车水马龙、威武排场的拜访局面,以“寒舍陋,请改来”的字条冷处理,留下了“三访”的佳话。

  “两袖清风”邢其谏,明末济阳县城西五里小邢家庄(今属济阳街道办事处)人。邢其谏兄弟五人,他最小也最聪明,二十几岁时在本县的诸生中已小有名气,42岁时成为贡生,进入国子监深造,后被授官为山西省太原府的通判,分管粮运和水利等。莅任后被分派到代州(辖境为今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半部,为军事重地),负责征集、存储军粮和物资,以供军兵不时之需。虽任职于肥厚之缺,他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同时,他还倾力肃贪、革除弊端。任职的三年中,上司就举荐了他十余次。皇帝还曾下诏书褒扬他:“处膏脂而一尘不染,当转输而百蠹咸清。”

  清廉恒久远。近年来,济阳区立足本地特色,深入挖掘廉洁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名士文化等资源,依托新市镇史家寺党支部、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拍摄VLOG视频。推出摄影作品《红色传承》《党在我心中》,书法作品《清正满乾坤》《清正廉洁》等一系列精品力作。创新推出“闻韶清风·廉洁文化大家谈”专题栏目,全方位展示廉洁文化经验做法。拍摄古风微电影《大儒蒿庵》,出版《蒿庵先生画传》,缅怀大儒高风亮节,传承廉洁文化精髓。编纂《济水之阳·黄河故事》大型读本,萃取凝练黄河文化中的廉洁思想。举办“济阳@黄河”地域文化研究促进系列活动,全面推介济阳、宣传济阳,让市民近距离感受济阳人民非凡的文化创造力,从丰富多元的黄河文化中寻求真知、汲取智慧。

  济阳的鼓子秧歌历史由来已久,孕育于商周,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与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

  据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商周时期先民常常伴着器具锣鼓的敲击声手舞足蹈、即兴扭跳,以此来庆祝丰收、欢度节日、表达心愿和寄托情感。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乐器伴奏、集体表演、角色众多、套路多变的民间舞蹈形式。先后被济南市政府、山东省政府列入首批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多次参加国内外一系列大型演出活动,1993年赴德、法两国参加国际艺术节和一系列民间艺术庆典活动,演出51场,被誉为“民间舞蹈之经典”、“迷人的东方芭蕾”。鼓子秧歌正以其粗犷豪放的风骨神韵,热情奔放的精神气质,刚毅纯朴的性格特征诉说着济阳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传承非遗精神,用匠心守候初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一直以来,济阳始终坚持守心守艺,非遗薪火生生不息。目前已公布区级非遗项目47项,其中市级以上12项、省级以上7项、国家级1项。

闻韶故里奏响新时代黄河精彩乐章

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为明清时期著名学者、经学大师。

  铺就发展之路

  守望黄河就是守望幸福。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定义;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是一篇写满未来的文章。

  沿着黄河的“脚步”顺流而下,坐落在济阳曲王路与桥王路南段交叉口的一个个村庄,都是从黄河滩区迁居而来的。如今,群众纷纷入住了新家园——仁和家园社区,过上了稳稳的幸福生活。

  广阔河域可孕育豪爽义气,而细水长流能滋润出玲珑细腻。一方水,承载着城市过往;一方水,唤醒了人们对故乡的记忆。

  九曲黄河万里沙。济阳共有滩区5处,滩区内居住人口3694人。曾经,频发的洪水让滩区群众深受其害,安居便成了当地群众最大的期盼。

  为有效保障滩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滩区人民修建“避水台”,实施“翻红压沙”,重造良田。针对住房难、行路难、就业难、吃水难、上学难五大难题,全区启动黄河滩区迁建项目,统筹推进安置社区建设,签订协议、拆除旧房、旧址复垦……滩区群众也以异地安居的方式,留下了对这片土地最后的深情。

  鞠慧,一位从黄河滩区成长起来的女作家,发表的长篇小说《白净河谷》《女儿滩》《杏花如雨》等,就是反映滩区生活的优秀作品。今年7月,她参加市作协“喜迎二十大,书写新黄河”采风团的采风活动,滩区迁建给家乡父老带来的新变化让她感慨万千。

  随着黄河滩区迁建工作的实施,沿黄村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与迁出前相比,孩子上学、村民外出打工更加便利,业余生活更加丰富,视野也更加开阔,居住条件极大改善,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这条河,对这群人念兹在兹。这是一道时代考题,解题思路是综合治理,最终答案在造福民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济阳区纪委监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将加强政治建设、强化风险防控和严明纪律要求贯穿始终,以“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大河时代·新城济阳”,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山东“强省会”战略、济南“北起”战略交汇叠加,为济阳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济阳坚持以文铸魂、以文润心、以文聚力、以文促行,不断增强城市创新活力,激发城市发展潜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推动济阳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建设的强大动力。

  沧海桑田,岁月静好。为奋力谱写济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这些落地生根的济阳人民,以黄河为魂,得薪火相传,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一条通往未来的通途大道。

  (本报记者 沙文婧 通讯员 姜桂香 宋晓华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