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济南交出民生福祉改善十年“答卷”——守护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舜网-济南日报

2022-10-10 07:48:29

济南交出民生福祉改善十年“答卷”——守护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育软硬件实力同步提升。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南加快发展、着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同时,持续发力增进百姓福祉、多措并举做好民生文章,以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济南交出民生福祉改善十年“答卷”——守护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以“稳”聚力第一民生

  长清区居民王莉自丈夫去世后,不得不独自承担家庭的重担。今年3月,她听说政府有公益性岗位在招聘,还给缴保险,便去报了名。入职后,她负责处理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关于疫情防控的相关工单。“这个工作挺好,很充实。离家近,也有时间照顾家庭。”

  王莉生活的变化得益于济南市扎实推动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我市全面摸准“岗位清单”“人员清单”,因地制宜完成五大类型150余种岗位创设,目前开发上岗28312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1.5%。疫情防控期间,指导1700余名城乡公益性岗位人员参与街(镇)、社区(村)的疫情防控工作。

  十年来,济南围绕就业是第一民生,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扶持体系,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就业形势持续保持稳定。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8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12年的3.08%下降到2021年的2.06%;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逐步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由2007年末的27.1:31.9:41调整到15.72:31.33:52.94,就业结构呈现良好变化趋势。

  今年,驻济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8.2万人,同比增长18%,济南生源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有5.4万人,同比增加近8000人,怎样帮助他们实现平稳就业?市人社部门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行动,举办“选择济南 共赢未来”“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高校毕业生专项活动,提供就业岗位10多万个。深入实施山东省十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开发就业见习岗位2.2万多个,累计认定就业见习单位336家。

  不久前,博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加入了济南市就业见习单位的行列,可以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仪器调试、试剂研发等10多个见习岗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济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冯志超成为博科见习基地的一员。他说:“现在主要做核酸提取、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工作。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还收到了8000多元的补贴加工资,帮我减轻了毕业后生活上的压力。”

  十年间,全市建立了市级和13个区县人力资源市场,147个街道(镇)建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5229个村居设立了公共就业服务网点和劳动保障协理员,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就业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教育均衡之路越走越踏实

  5条长25米的泳道,标准化更衣室、盥洗室……这座对标奥运训练场馆的游泳馆,是济南一座新建小学的“标配”。

  “新建校硬件设施的提升,意味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彰显了济南不惜代价办好教育的决心。”在济南高新区金谷小学校长毕英春看来,要把资源放到距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围绕这座标准化泳池,学校专门推出了“泳池成长计划”,在二年级开设游泳课程,并利用延时服务,让有天赋、爱游泳的孩子参加游泳社团,充分发挥泳池的作用,让孩子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培养兴趣、获得成长。

  教育是民生工程,想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就需要办好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201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市教育局积极参与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建工作,探索机制创新,完善监督卡口,以“力还旧账、不欠新账”为目标,密切配合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对教育设施配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整治。济南教育在教育设施规划、实施、保障层面突破管理瓶颈,创新“五个卡口”,实现“五个同步”,打造形成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齐鲁样板,得到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肯定,分管副省长批示全省推广。

  2012年以来,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268所,增加学位58.7万个,建设总量领跑全国,提前解决中小学校大班额问题,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2021年,我市又高标准编制《济南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济南市2019-2030年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全市新规划公办及普惠性幼儿园1100余所、中小学校800余所。

  “要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不能硬来,讲究的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到渠成。”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纮告诉记者,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力促教育公平的同时,济南也从没放松过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市教育局全面推行了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共享战略,“集团化办学”“弹性学区”“城乡联盟”“跨学段学区化管理”“名校托管”等办学体制在中心区域全面铺开,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百姓看病有“医”靠

  莱芜区茶业口镇峪门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50岁的陈传贞是峪门村人。9岁那年,一场意外让他失去右腿,成了一名残疾人。不甘心命运的安排,陈传贞选择去卫校学习。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成为村里唯一的乡村医生。从医30年,一身白衣,一副拐杖,一个药箱,在“嗒嗒”的拐杖声中,一项项医疗惠民政策传遍乡村的每个角落。

  陈传贞说,作为基层百姓的健康守门人,乡村医生担负着农村防疫、医疗、保健、公共卫生等工作,重点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开展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最多一天出诊十几次,拄坏的拐杖自己也数不清。”

  随着我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陈传贞不再“单打独斗”。他与卫生院的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公卫医师组成“家庭医生团队”,让村民看病有了“医”靠。药品零差价、医保等制度的实施和完善,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多亏了家庭医生,我的血压控制得很好,各项指标也都好转了。”村民高召云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双侧股骨头坏死,完全没有劳动能力。此外,还患有高血压,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每月的医药费让这个坚强的汉子犯了愁。

  2018年6月,我市在取消贫困人口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规定病种起付标准的基础上,对10种长期服药慢病患者实施免费服药帮扶。高召云再也不用因吃不起药而发愁,“现在吃药不花钱,连住院费用都有兜底,我更要振作起精神,让生活好起来。”随着病情的稳定,高召云的生活也步入正轨。

  “病有所医,病有良医”,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7530个,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由2012年的7.28人提高到2021年的11.61人,增长59.5%。其中,济南市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61家、镇卫生院52家、村卫生室3769家,已获评社区医院52家,居全省首位,初步构成济南市“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同时,整合2500支家庭医生全专结合团队,推动形成整合型慢病诊疗服务格局,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

济南交出民生福祉改善十年“答卷”——守护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供优质养老服务。

  织密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家住市中区党家街道的商西才是一名三级智力残疾人,2011年成为农村低保保障对象,每月可领保障金871元。2021年,市民政局修订特困人员认定服务实施细则,扩大特困人员认定范围。2022年2月,他由农村低保转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每月能够领取保障金1560元。

  这仅仅是十年来济南市社会救助持续提标扩面的一个缩影。十年来,我市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覆盖面更加广泛、待遇水平不断提高。截至9月底,全市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由2012年底的175.02万人、133.9万人、222.23万人,增长到目前的495.14万人、307.7万人、314.41万人,全市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人数从2012年底的173.6万人、424.1万人增长到目前的347.9万人、501.2万人,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

  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从2012年的2085元增长到3270元;居民基础养老金待遇从2012年的每人每月65元提升至160元;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年人均240元增长到670元,增长了1.8倍。我市城乡低保标准由2012年的450元/月、192元/月分别提高到995元/月、770元/月,城乡特困人员分散供养标准由2012年的350元/月、217元/月分别提高到1492元/月、1356元/月,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9%,实现“应保尽保”。将13852名低保边缘家庭人员、23542名重病和重残“单人保”人员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检测,将5698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社会救助,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人员占全市脱贫享受政策人口的59.14%,实现“应兜尽兜”。

  王新英老人是一名太极拳老师,从2019年开始在燕山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附近教学。她被这里的长者助餐食堂深深吸引住了。“有时候在这附近教学到很晚,不想做饭,就会打一份回家吃,这里的饭菜既便宜又可口。”王新英说。

  老人的生活起居是儿女们最牵挂的事情,也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为让老年人“食有所依”,市民政局大力推进长者助餐站点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城区助餐场所497处、农村助餐站点1485处,实现镇街全覆盖,“普惠+优待”的长者助餐服务在泉城遍地开花,日均提供助餐服务2万余人次。

  为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市民政局不断加强养老设施建设,近年来改造提升敬老院38处,新建区县养老服务中心、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养老设施2200处,补齐了358个老旧小区的养老设施,全市养老设施总数达到3350处、总床位7.2万张。

  在济南,从社区长者助餐服务的推行,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农村幸福院的建设,一顿顿热乎可口的饭菜焐热了一位又一位老人的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泉城的温度。

济南交出民生福祉改善十年“答卷”——守护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济南环境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天蓝水碧土净更宜居

  国庆假期,市民唐女士收拾家里的闲置物品时,发现了两台空气净化器,一台是2017年年底买的,另外一台是2018年年初购买的。“那时我感觉雾霾特别严重,正赶上怀孕,就抓紧买了两台,一共花了5000多元。那会儿,看到屋外一天到晚都是灰蒙蒙的,想到南方待产的心都有,压根儿没想到第二年就几乎用不上了。”5年过去了,净化器已经闲置了4年,她打算将净化器在闲置群里卖掉,不好出手的话只能等再买新房后用来除甲醛。

  唐女士家中空气净化器的闲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济南环境空气质量越来越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南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在积极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好山好水好风光正融入泉城市民的日常生活。

  十年来,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性转变。2021年与“大气十条”元年2013年相比,环境空气中PM2.5浓度下降61.2%,优良天数增加106%,重污染天数减少86.8%。“气质”改善得益于大力调优结构、高效推进治理、全面精细管理。十年间,全市累计搬迁改造钢铁、石化、化工等工业企业86家,化解钢铁产能650万吨,淘汰关停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462台,全方位大幅削减燃煤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建成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包括1700个微站、7处量子雷达观测点位、639台套废气自动监控设施等,报警数据全部实现自动推送;创新建设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将各类污染源、环境空气监测数据汇成一张网,市区街三级联动的环保大格局更加完善。

  十年来,全市水环境质量实现转折性突破。全市国控断面好三类水体比例由71.4%提升至85.7%,2021年跃升为100%,在全省率先消除劣五类水体,超额完成约束性指标要求。2022年1-8月,全市国控断面二类水体比例首次达到80%,较2021年翻倍;全市水质指数连续8个月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排名较一季度上升8个位次。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899个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在全省率先完成24个断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自2019年以来,小清河年均水质类别“四连升”,创有监测记录4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十年来,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晓菲 史春勇 时伟 兰萃 冯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