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深刻理解“敢于斗争”的三重逻辑

舜网-济南日报

2022-11-16 11:03:19

  □刘 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务必”,“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历史成就都是敢于斗争的丰硕成果。实际上,强调“敢于斗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蕴含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敢于斗争”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真理光芒,又体现了党在百年奋进征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更是新时代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奋进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充分领悟“敢于斗争”的三重逻辑,在斗争中不断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理论逻辑 敢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生动诠释

  敢于斗争作为一种精神品格,不仅是马克思本人一生的真实写照,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矛盾观的重要内容。与岁月静好、虚无缥缈的形而上学的静止观不同,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规律,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托;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并由此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换言之,从哲学上讲,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同一性和斗争性缺一不可,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从政治上讲,就是不能一味追求同一性而不讲斗争性,不能只做好好先生,要具备敢于进行伟大斗争的政治魄力,只讲和谐而不讲斗争,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历史逻辑 敢于斗争是党百年来制胜的重要法宝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斗争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革命战争时期,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李大钊面对绞刑架从容就义;陈延年慷慨陈词“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刘胡兰面对铡刀大义凛然;江姐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对敌对势力疾呼“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正是先烈们的彻底革命和视死如归的战斗真正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斗争精神的鲜明特色是保卫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为国内发展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巩固了新中国的新生政权,也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197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人民群众向贫穷落后宣战,冲破了各种思想禁锢和传统体制机制。在农村,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们按下红手印,带头大包干,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一举解决温饱问题;在城市,放权让利、产权改革、国资监管全面深化,深入推进的国有企业改革让国民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这一时期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往无前,在与旧传统的决绝斗争中赢来了发展的新局面。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打虎”“拍蝇”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党探索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也就是在自我斗争中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现实逻辑 敢于斗争是适应新时代的战略要求

  进入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更需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奏响新时代的奋斗之歌。对我们党而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从提出至今仍旧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必须久久为功,持续斗争。对国内而言,疫情反复、经济下行、资源环境约束收紧等都为我们进行新的斗争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世界而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政治秩序发生深度调整,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我们各种遏制、围堵,并制造南海等各种国际热点。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展示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各种风险和挑战只会更加严峻。只要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我们就能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继续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