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时报
2023-03-28 09:15:12
济南南部山区,山峦起伏,峰岭峻秀,在绿野环抱的群山中,从东往西藏着四座石匣村,分别是垛庄街道石匣村、官庄街道石匣村、柳埠街道石匣村和十六里河街道石匣村。
十六里河街道石匣村,地处市中区南郊,过去这里曾是狼、蛇、野兔活跃的乐园。160年前,张、王两户人家由七贤镇文庄迁移到这块“宝匣”之地,为后来的石匣村点亮了篝火炊烟。800多亩山地,原生态自然环境,丰富的山珍土产,养育着今天和谐家园的近千口人。
这里漫山遍野皆树木葱茏,苍松翠柏,绿意盎然。春天桃、梨、杏花姹紫嫣红,椿芽香飘满山。夏秋时节,玉米、黄金谷油绿金黄,饱满成熟,青萝卜绿白菜,水灵灵逗人喜爱。东北、西南高山上云雾润蒸,雨水倾情,汇成溪流,沿山涧沟壑拾级而下,形成层层瀑布。步入山村,如梦如幻中似进入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仙境。秋天瓜果累硕,金黄的合柿挂满枝头,火红的山楂、大枣密密层层,金秋一派,美不胜收。冬天则是瑶池霞蔚,瑞雪祥和,一派北国风光。
走进石匣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曲径通幽,置身其中,仿佛来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第二印象是干净,空气中荡漾着负氧离子的清新,在呼吸中,能感到城市中难有的舒爽。在山泉的流淌中,能听到清脆的欢呼声。依山而建的青石老屋、新潮别墅,鳞次栉比。整洁的柏油马路,自村中曲曲弯弯,一直延伸到山腰。一条旅游者自驾越野车开辟的山间通道,在充满刺激中盘旋直奔大寨山顶,两条清晰的车辙似乎记录着探险者的好奇。我们一行数人前来踏访时,天气晴好,遥望南天,能清晰看到巍峨的泰山峰顶。虽然石匣村离市区只有20多公里,但这里蓝天如洗、白云如雪,卧虎山水库明镜般闪耀眼前。
石匣村西南的石崮寨,自古以“险、峻、奇、秀”著称,崮头东侧有天险石门,可谓一夫把关、万夫莫开,实为天然屏障。崮顶有天然石锅、石臼各一个,为唐代黄巢起义军守山护岭所用。石锅用来蓄水,石臼用来舂米,石锅、石臼内壁光滑,酷似农家铁锅。在崮头四角,各有一孔旗杆窝,竖四面大旗遥指四方,哪个方位有敌情,哪个地方便放倒大旗忙备战。北边还有蛤蟆嘴、老鹰窝等景观。明刘敕著《历乘》曰:“石崮寨,在城南四十里,四面皆险,惟西南一径可入。”又云:“黄花寨,在石崮寨西,一名小寨。”
乾隆三十七年《历城县志》转《陆通志》载:石崮寨“在府城南五十里,下有渴马崖,南有瓢峰。凤凰山西,丁公岭东有虎山,上有修真观。慕容德乘时取青齐而成霸业,石崮寨乃其故垒。”慕容德(公元336-405年),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南燕开国皇帝,为人清明谨慎,曾在石匣村、瓦峪沟一带排兵布阵,为一时之雄。隆安二年(398)率众进入滑县,建立南燕政权。隆安四年(400)正式称帝,年号建平。
清朝著名诗人王象春诗赞石崮寨曰:“英雄热眼察天时,手割山河似画脂。岂料寄奴偷现口,连城七十倒旌旗。”大寨山周围有“西仙庄、瓦峪沟、二仙沟、寨儿头、宅科”等百年老村庄数座。大寨山下还有一条石铺古道,是过去济南通往泰安、莱芜的山道,也是《金史》六大军事重镇之一中宫镇传递信息的栈道。道边有一石碑,碑文曰:济垣南之一望,皆山也,连峰接岫,层峦相依,鸟道迂回,鲜见平畴。而路径崎岖,盘叠难行,左旋又转,曲凡八盘,一起一伏,势有九叠,且陡壁悬崖三川合流蜿蜒于下,怪石嶙峋两寨屹崒倚障与侧,其蜀道栈碥之肖形乎。此乃济泰、济莱之康庄孔道。右碑两边还镌刻着一副对联,形象逼真写出了古道的险峻和幽深:
步稳可登云盘道迂回旋过两寨,势巍如旁汉虹桥卧波浮渡三川。
这样的山道营盘,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在大寨山西侧,就是小寨山,再早叫黄花寨,亦称小石崮寨。小石崮寨崮顶有“致远堂”,崮头周边排列着10间石屋,据说元明年间,山上住着10位道姑,她们彼此相依为命,亲如姐妹,共同开荒,一起化缘,每人各住一间石屋,形成远近闻名的“十姑寨”。元末明初,战乱未休,山下陆续迁来几户逃难人家,逐渐形成了村落,此时10位道姑皆已仙逝,十姑寨也就演变成了石崮寨。因此,当地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先有十姑寨,后有石崮村,再有石匣村。
在周围石匣、石崮、瓦峪沟等几座自然村中,石匣村紧靠大寨山,就在石崮寨脚下。金秋登山时,漫山遍野的山菊花,黄色的、白色的、粉色的、紫罗兰色的,纷纷扬扬,自由自在地绽放。山坡上野生土长的酸枣树,熟透的小枣悬挂在绿叶中,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颗颗摇动的红珊瑚,酸酸的味道是那么诱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大寨山和小寨山之间有条峪沟,名叫泉子峪,峪沟下边有一泉源名鹿泉,因泉水潺潺,流水之声如梅花鹿鸣,因此又叫鹿鸣泉,在金代《名泉碑》七十二名泉中列六十九位。鹿泉泉水,清澈晶莹,拿起泉旁的水瓢,饮一口鹿泉水,甘甜颐养,清心明目。据乡贤王福琳老人讲,泉水中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是山中几十味野生中药材根须过滤的结果,当地人称此泉为能治百病的圣水。
石匣村另外还有五泉相列,东西梯级纵行,分别名称大井、二井、三井、四井,五井,还有一处冰凉刺骨的“冷乍泉”。在当地村民称之为鸳鸯井的三井石壁上,凿刻着“大清光绪十二年四月十二日重修”的字迹。这些泉井是自来水进村前的饮用水源,也是河岸两边庄稼地中的浇灌水源。一年四季,流淌不息,夏秋季节更是群泉奋发,粼粼碧波,在河道中绕村而去,直奔村西方向的玉符河。当天的旅程,瞬间而过,还没有看够美景的我们,依依不舍告别了纯朴的乡亲们。
不知是哪位热心的石匣村人,竟然在大山中的酸枣棵中给我逮了两只可爱的蝈蝈,一只是铁蝈蝈,一只是青头郎。据说,石匣村一带的蝈蝈,因产量丰富、叫声清脆,大清年间曾是皇家的御用贡品。乾隆皇帝喜欢养蝈蝈,每年的大年初一,朝会上都要捧出万只蝈蝈齐声鸣叫,此时太监们会高呼一声:“群臣跪拜,万国(蝈)来朝。”群臣则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我兴奋地接受了这对蝈蝈,这是石匣村人的厚意啊,久违的蝈蝈,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