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诞生于莱芜的沂蒙山区第一支抗日武装

舜网-济南日报

2024-03-24 07:49:59

  1938年3月12日,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推动下,我党在新(泰)莱(芜)蒙(阴)边组织黄庄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十二中队,这是中共山东省委、八路军四支

  队在沂蒙山区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也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这支队伍的诞生地黄庄村,原属蒙阴七区,1945年5月划归沂源县,1992年1月由沂源县

  划归莱芜市管辖,今属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

  黄庄起义

诞生于莱芜的沂蒙山区第一支抗日武装

刘子升

  1937年7月7日,日军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国民党当局执行片面抗战路线,致使日军迅速南下。9月底,日军侵入山东境内。面对日军的进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率领十万大军抵抗不力、节节败退,致使日军轻易占领山东。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央开展独立自主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和北方局的指示,勇敢地担负起了领导山东人民抗战的历史重任。

  1938年1月1日,省委率机关人员、平津流亡学生、省“民先”队员、泰安县共产党员和泰安县发动的抗日武装等160余人,发动徂徕山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之后,省委又在周边地区领导发动了一系列抗日武装起义,仅在莱芜一带就组织了莲花山抗日武装起义、金蚕寺抗日武装起义、大英章抗日武装起义、黄庄抗日武装起义等,这一系列起义中,尤以黄庄抗日武装起义具有独特意义。由于区划原因,起义地点黄庄村当时属沂蒙山区的蒙阴县,因此,这次起义也是沂蒙山区我党领导的最早的一次抗日武装起义,起义后建立的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十二中队,也就成为我党领导建立的沂蒙山区第一支抗日武装。

  黄庄一带是新(泰)莱(芜)蒙(阴)三县交界地区,从地理上来讲,莱芜颜庄、蒙阴寨子、新泰瑞山后相距都不过20里,所以当地群众都说“一早走三县”,就是指的这一地区。虽然不属一个县,但因历史上形成的由师生、同学、亲友故旧等组成的社会联系,使人际间并无县界之分。加之这一地区山势连绵,很适合开展游击战,当时日寇尚未到过这里,国民党控制也较弱,这为我党在这一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杨维屏《我所知道的四支队十二中队》)

  早在1937年冬,当徂徕山起义处于秘密串连阶段的时候,省委特派员刘其人就来到这一地区的青冶行村,与曾在济南乡师任美术教员的杨荆石取得联系,以期通过社会上层人士,唤起民众,建立抗日武装。杨荆石思想进步,积极响应。他去小上峪与清末秀才、私塾先生刘子升彻夜深谈。共同的爱国热忱和救亡图存的信念,像一条纽带将他们紧紧连在一起。通过杨荆石的介绍,刘其人结识了刘子升。这样为党在蒙阴七区开展武装斗争找到了可靠的落脚点。(边裕鲲、杨维屏、桑洪文《忆四支队十二中队的创建及其成长过程》)

  刘子升的住处分私塾和住宅前后两院。刘其人以此为中心,通过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广泛地进行串连活动。他首先联络了常来卖书笔、颇有活动能力的桑洪文,进而与黄庄曾干过旧军队的黄旗会首领房连三也建立了关系,从而扩大了活动范围。年底,中共新泰工委书记董琰又来到小上峪,同刘子升接上关系,并提出要他们尽量多动员群众,随时准备组织武装起义。1938年3月初,受中共山东省委代理书记、八路军四支队政委林浩派遣,曾在莱芜县立师范任教师的边裕鲲随董琰来到小上峪村,与刘子升等取得联系,建立了“黄庄革命秘密小组”,边裕鲲任组长,成员有刘子升、桑洪文、徐勤学、刘鸿轩等。据杨维屏(十二中队成立时成员,曾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回忆:“杨荆石是我的族叔,曾在济南乡师当过教员,高启云、周星夫都曾是他的学生。边裕鲲曾在黄庄等地和莱芜师范当教员,在新莱蒙边一带学生多、关系熟,也是我的老师。房连三曾干过旧乡长,抗日爆发前后热心组织联庄会,抗日态度积极,于是同杨荆石、刘子升结合到了一起。” 3月初的一天,边裕鲲在刘子升的私塾学校南阁上集合,主持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宣布四支队司令部关于组织黄庄抗日武装暴动、建立四支队十二中队的命令。为呼应十二中队的番号,起义时间定在3月12日。

  3月12日,黄庄南小学格外热闹,一大早,三县边区的爱国志士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中午,来自黄庄周边参加起义的勇士们,汇集在黄庄南小学的操场上,庄严宣誓:“坚定地跟着共产党,抗战到底,决不投降!”宣誓后,边裕鲲站在高高的石阶上代表山东省委、八路军四支队司令部郑重宣布黄庄抗日武装起义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十二中队同时成立,边裕鲲为中队长,刘其人任指导员,刘子升、房连三为副中队长。当天参加起义的有120人。誓师后不久,刘其人调回省委,董琰兼任指导员。

  没收黄庄盐店

诞生于莱芜的沂蒙山区第一支抗日武装

四支队会师莱芜

  十二中队成立后,在黄庄南小学安了队部,队员吃的是馒头加咸菜,晚上就睡在铺着干草的教室里,仅有几条破枪,还是从各村借来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一是这么多人要吃饭,二是需要进一步扩大政治影响,迅速扩大队伍;三是设法增加枪支弹药。当时,这一带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吃盐问题,十二中队决定从没收欺行霸市、横行乡里的国民党黄庄盐店入手,争取民心。

  黄庄官盐店掌柜人称师爷,常住寨子乡。盐店主事的是盐警队长张三,为人凶狠歹毒,生性暴戾,外号“张三狼羔子”。张三手下豢养着十二名盐警,全是地痞流氓之辈,他们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变相敲诈勒索,甚至以查禁私盐为名,横行乡里,奸淫妇女,十恶不赦。那时盐价昂贵,一升谷子只能买到一斤盐,而且盐中常掺沙土,没法吃。老百姓只准吃这种官盐。官方对贩私盐者一经查获,便将其逮捕,私盐全部没收,并罚款,对买私盐者也不轻易放过,广大人民苦不堪言,怨声载道。3月15日,起义队伍在桑洪文、李兆利带领下,包围了官盐店。张三自料不是对手,于前夜带领盐警携钱款外逃,起义队伍不费一枪一弹,缴获一万五千多斤食盐。十二中队研究决定,除将少部分食盐以极低价出售作为军费外,大部分都无偿地分给穷苦百姓,乡亲们手捧白花花的食盐,热泪盈眶,万分感激。此后,十二中队又协助各村自卫团、红枪会,打通了运盐路线,武装保卫群众自运食盐,从此广大群众吃上了廉价的食盐。

  十二中队没收盐店的壮举,震动了乡里,其影响波及三县边区,有志青年听说这支队伍是抗日的,报名参加者很快达170人。队员激增,但枪支有限,为解决人多枪少的矛盾,除领导人再次回村发动筹集外,由房连三出面,向黄庄的地主借枪。黄庄枪支不少,但大都集中在有钱有势的人手里。在十二中队声势的威慑下,这些人不得不交出自己的枪支。房连三一次就借到步枪十余支,子弹若干。至此,十二中队已拥有步枪97支。(边裕鲲、杨维屏、桑洪文《忆四支队十二中队的创建及其成长过程》)

  3月下旬,四支队司令部李枚青到达黄庄,命令十二中队转移莱芜,与四支队主力会师,并传达四支队决定:边裕鲲留下继续扩军,吴光美继任中队长。24日,十二中队告别了父老乡亲,在董琰、刘子升、吴光美同志率领下,星夜兼程赶赴莱芜县红埠岭村。徂徕山起义不久后,省委在新泰刘杜镇召开会议,决定四支队兵分两路扩大队伍。此时,北路由林浩、洪涛等同志带领已去淄川县、博山县开展工作了,驻扎在红埠岭村一带的是由赵杰、孙陶林等同志带领的南路部队。司令部在红埠岭召开了千余人的动员大会,欢迎十二中队,副司令员赵杰和参谋长王彬讲了话,部队情绪极为高涨。与主力部队会合,十二中队如涓涓细流汇入江河。会场上,枪支如林,红旗飘扬,“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的歌声震动山谷。这支没有统一军装的队伍,虽然服装五花八门,长短不一,但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决心是一样的。会后十二中队开始整编,调整班排骨干,建立党支部,各排还配齐政治战士。从此,十二中队成为山东八路军的一支正规武装。

  战斗中成长

诞生于莱芜的沂蒙山区第一支抗日武装

黄庄抗日武装起义地理位置图

  徂徕山起义和泰沂山区抗日武装的迅猛发展,使日顽军大为震动,国民党顽固派二十一梯队司令秦启荣及一些顽固派县长,愈加走向反动。他们和反动会道门配合,到处破坏抗战,在泰莱边方下、鲁西一带,破坏我军筹粮筹款,不许四支队开展抗战活动。国民党莱芜县长谭远村和县保安大队长景肇岭还占领了莱芜城,他们的区乡公所也不断扣押我军政人员,反动气焰甚为嚣张。

  当董琰、刘子升带领十二中队到莱芜红埠岭与四支队主力部队会合时,绝大多数队员意志坚定,随部队到达了集合地点。但也有一部分队员思想情况复杂,有的本人不愿离家,有的老人不让出门,个别意志不坚定的,面对艰苦的环境产生畏惧思想。因此,十二中队主要领导人刘子升、房连三、桑洪文又从红埠岭重回黄庄,力争将十二中队原班人马全部带出。凡家中有特殊情况的做了妥善安置后,三五个一伙,七八个一块,一拨一拨地陆续到达目的地。最后,房连三、刘子升、桑洪文3人与5名队员一起,疾速返回红埠岭。当行至莱芜颜庄与南冶之间时,突然遭到秦启荣的部下、国民党颜庄区区长王子笃部伏击,8人被全部俘去。

  为给秦部以打击,4月28日拂晓,四支队副司令员赵杰指挥攻打莱芜城,十二中队参加了战斗。当时,二、五、八中队主攻西门,十二中队主攻东门,经过激战,消灭了国民党莱芜县保安大队,活捉了县长谭远村、县大队长景肇岭,解放了莱芜城,这是十二中队加入四支队后参加的第一次战斗。这时,北路部队也从淄川县来到了莱芜附近的梁坡村、故事村一带,接着部队在莱芜城会合。部队会合后,四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独立第一师,十二个中队重新组合整编为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和一个教导大队。十二中队编为独立一师二团二营七连,连长房连三,副连长李兆利,指导员先后由董琰、刘其人、胡乃甲等人担任。1938年底又编为山东纵队四支队二团,成长为一个能战斗的好连队。

  谭远村被捉后,秦启荣要求释放谭远村等人。为营救刘子升等被押战士,省委代理书记林浩指示我驻莱办事处吴卓先,与秦部谈判,用谭远村、景肇岭交换刘子升、房连三、桑洪文等10人(包括泗水县两名参加四支队被秦部捕去的同志)。经数次谈判,终于成功,刘子升等同志在莱城道院红十字会护送下,回到鲁西镇四支队司令部。

  刘子升等获释的第二天,秦启荣部即向我军发起全线进攻,我军撤出莱芜城,于汶河南北两岸展开了大规模的反顽战役。十二中队在莱芜八里沟村同顽军交手,神枪手房连三一马当先,冲锋在前,打得顽军胆战心寒,一排长刘宇汉三枪便撂倒两个顽军,牛泉的红枪会员也抬着五子炮前来助战。战士们越战越勇,从上午直打到太阳落山,打退顽军多次冲锋。后奉命撤离战场,转移到莱芜水北一带休整。5月下旬,省委书记郭洪涛到达莱芜,传达党中央指示,决定以鲁中的莒县、蒙阴为中心,开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十二中队遂跟随主力由泰山区向沂蒙进军。刘子升、房连三、桑洪文等在地方上有威望、又有组织能力的同志离开部队回到蒙阴,创建地方政权,扩建抗日武装。(崔维志、唐秀娥《黄庄抗日武装起义》)

  十二中队是省委在沂蒙山区创建的第一支抗日武装,这支部队于民族危亡中诞生,在抗日烽火中成长,与八路军主力部队会合后,整编为正规部队,成为抗击日寇、打击顽匪的重要力量,为开辟和巩固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立下了不朽的战功。黄庄起义和十二中队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沂蒙山区的抗日人民。起义不久,八路军四支队六大队、山东纵队一支队七中队、沂蒙四支队等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相继在这一带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