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老济南的五条“新街”

舜网-济南日报

2024-03-31 07:53:53

老济南的五条“新街”

  安徽乡祠

老济南的五条“新街”

济南老舍纪念馆

老济南的五条“新街”

明义士

老济南的五条“新街”

江家大院

  济南城厢一带有五条新街,说是“新街”,其实是饱经风霜的百年老街,分别是皖新街、茂新街、上新街、南新街和旧新街。

  皖新街与安徽乡祠

  皖为安徽简称,顾名思义,皖新街最初是安徽乡党聚居的地方。清朝中后期和民国初期,安徽商家在济南商界地位举足轻重。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东布政使李元华撰文的《安徽乡祠碑记》云:“咸丰八年间,霍山吴竹如司寇开藩山左,悯乡人不能归葬,仿京师义园之例,倡捐廉俸,置地于会垣西关外三里许十王殿地方,计亩三十有九分八厘八毫,价值京钱一千九百七十有奇。”安徽乡祠现保存较好,地址在皖新街西口馆驿街小学操场内。

  安徽乡祠初建时周围还是一片荒野,后来逐渐有安徽落魄之人在祠堂周围挖地窝、搭席棚栖身。1904年济南开商埠后逐渐形成街巷,因此地多是安徽人居住,街道亦是安徽商家所建,因此,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称皖新街。过去,皖新街上打棕绳的人家很多,新中国成立初期被合并成8个互助组,1956年成立了打绳合作社,街上常能看到几人分工配合,把苘麻批捻成线绳,一个人在这头如摇轱辘般把五六股细绳摇动拧紧,中间有人拿着类似棒棰一样的工具调整线路,后边有人负责盘绳,大约30米或50米一盘。那个年代棕绳属重要工业品。

  现在皖新街尚保存一排七间徽商建筑二层小楼,九间沿街平房,墙体已陈旧斑驳。另外,街中尚有8处门户对山墙的旧式四合院。

  茂新街与济南的面粉厂

  茂新街地处经一路北边,因街北百年前建有“济南茂新面粉厂”而得名。

  济南茂新面粉厂,最早全称“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分设济南第四厂”,由荣氏家族中著名民族资本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俩创办。1900年,荣宗敬同他人合伙创办无锡茂新面粉厂,后又创办茂新面粉二厂和三厂。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宗敬接到一宗面粉出口欧洲的大单,但无锡面粉厂遇到了原料缺乏的大麻烦,他不得不亲到济南组织货源。在济南,荣宗敬认识了在商埠开粮栈的苗杏村,求他帮忙30天内代购一批小麦,结果苗杏村用25天就把小麦备齐,而且价格公平合理;又通过铁路上的关系,把小麦送到了无锡,赢得荣宗敬的信任。第二年春节,苗杏村又到上海拜访荣宗敬,二人遂结为好友。

  选择在济南办面粉厂,还因为看好济南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后,招商引资大环境好,而且交通方便;同时,济南是北方重要粮棉集散地,可以保证原材料供应;再次看好济南乃至山东地区的消费市场,随着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对面粉量的需求也日渐增多。

  济南茂新面粉厂为什么选择设在北岗子呢?原因是这里靠近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火车站,货物运输方便;二是这地方靠近陈家楼教堂,荣氏家族中多人信仰基督教,做礼拜方便。

  1919年4月,济南茂新面粉厂建成。据荣宗敬1921年日记载:“济南第四(厂)建完开工后,日出粉三千余包,粉为各厂之冠,火车餐室用之,外人亦极赞美。销行京、津甚盛。”日伪时期,济南茂新面粉厂惨遭劫难,因荣氏集团不同意日伪政权“日中合办”,企业被迫停产。直到济南解放后,1949年8月,济南茂新面粉厂才出现转机,被济南茂兴面粉厂租赁后恢复生产。1956年,改成公私合营“济南茂新面粉厂”,同年5月企业全部人员和资产被合并到济南成丰面粉厂,成为成丰面粉厂下属的粮食加工车间。1985年后开始生产饮料,1991年5月改称济南健力敏食品饮料厂,产品亦曾风靡一时。

  南新街上的名人故居

  济南老城外的西南隅,在南圩子墙北边,有两条并行的姊妹街,东边一条叫南新街,西边一条叫上新街,两条街大约各300米长。

  南新街大约形成在1912年前后,它的出现与清宣统二年(1910年)筹建齐鲁医院和齐鲁大学密不可分。据1902年出版的《济南街巷全图》显示,当时南新街、上新街一带还是一片荒野;1914年出版的《济南城厢图》中南新街、西新街始有标注,而且两街的格局走势也已现端倪。

  1908年,英国传教士卜道成在济南老城外西南隅这块空地上以“永租”为名购得土地545亩,筹建山东新教大学。因建大学需要大批建筑工人和苦力,各地来济南府打工的人纷纷前来,在工地周围荒野中安营扎寨,几年间南新街上便生起了缕缕炊烟,这些穷人几乎都住在北半部的街巷里。后来教授、医生们开始在街南部建房或租房居住,浓浓的文化气息提升了南新街的品位,也吸引了官僚和大户人家的移居,由此诞生出中新街,东新一街、二街、三街,西新一街、二街、三街和上新街。

  那为什么叫南新街呢?因为南新街北边的饮虎池街西邻已经有了一条更早的“新街”,为了辨别方便,后来这条新街改称旧新街。20世纪30年代初,韩复榘任山东省主席时,把中新、南新两条街统称为南新街,把原本南新街上东西各三条新街也纳入南新街,只保留了上新街。

  南新街51号院,过去曾是著名的“江家大院”,又称江家公馆,有两座欧式风格的小洋楼,2015年被列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主人江镜如是中国现代病理学与生物化学学科的奠基人,1930年任齐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是中华医学会主席团成员。1954年8月中旬,江家大院迎来了新房客,被毛主席誉为“马背书法家”的时任山东省委书记舒同搬进这里,随后山东师范学院院长余修也住进了西楼;山东省副省长兼山东大学校长晁哲甫和山东省副省长李予昂两家住进了东楼。

  南新街54号,著名作家老舍曾经住过的地方,现在辟为济南老舍纪念馆。院内有泉井、花草、金鱼缸、石榴树。三间北屋中间是客厅,东侧是卧室,西侧是书房,另有两间东屋,两间西屋。过去老屋是麦秸罩顶,泥坯墙,后更换为红瓦砖墙,1980年门牌改为58号。

  老舍故居北邻56号,原是一处硕大的花园洋房,主人是加拿大友人明义士。明义士,原名詹姆斯·梅隆·孟席斯。1910年,明义士以牧师身份被加拿大教会派到中国河南传教,了解到河南省安阳地区是甲骨文的发源地,便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于1917年出版了甲骨文研究著作《殷墟卜辞》,1932年秋被聘为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考古学教授,享有甲骨研究“西方学者第一人”之称。明义士1936年回国,因抗战爆发未能再返中国。1999年,明义士的儿子、曾出任加拿大驻华大使的明明德,将父亲生前收藏的金石拓片、照片书籍、日记信件和手稿等大量研究资料捐赠给了山东大学。

  南新街63号原是著名的“张家大院”,曾是山东高等审判厅厅长张志的私宅。张志早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主攻刑法,著有《刑法总则》和《刑法原论》,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刑法文本。1920年任山东高等审判厅厅长,任职期间居官廉明,秉公诉讼,体恤百姓疾苦,被尊为“民国后山东法官第一人”“法学大师”。张志曾多次公开反对张宗昌践踏法律,施行暴政,令张宗昌怀恨在心。1925年12月5日夜,张志被张宗昌派人暗杀。

  南新街71号是个三进院落,号称黑家大院,主人是著名书画家黑伯龙。黑家院里除了花草、金鱼、石榴树以外,矮墙上还摆放了很多蛐蛐罐,主人是老济南有名的“咬家”,喜欢养蛐蛐。

  上新街与国货商场

  上新街原本是条泄洪的荒沟,荒沟弯曲通到饮虎池和趵突泉公园里的白龙湾。上新街因街道从北往南一溜上沿而得名,特别是街南口正对青年桥的地方坡度非常明显。

  上新街北段路东有条弯曲小街,通到被称为老济南五大市场之一的“劝业场”。

  济南劝业场前身是1902年,时任山东巡抚周馥创办的工艺局,后改名为工艺传习所。以倡导实业,教授工艺技能为宗旨,场内设有毛毯、绣花、织布、木器、铜铁工艺、洋车维修等技术工种,参加培训的学员最多时有2000多人。1927年,任山东军务督办的张宗昌,在工艺传习所南侧修建了两层高的楼房,将工艺传习所改名为劝业场,为“劝兴实业”之意。

  劝业场面积大约1.45万平方米,主要经营土产杂品、蒸锅炉灶、日本洋布、服装鞋帽、文具书籍、食品烟酒、干鲜果品、剃头照相等,为济南西关一等繁华之地。场内说书唱戏的也很丰富,西边是庆升戏园,梨花大鼓名伶鹿巧玲少女时期在此演唱出道,西南角是金城电影院。商场东南、西南两角还各有一个说书棚,东边是专门说风趣评书《济公传》的马合义,西边是说《隋唐演义》闻名的吴銮嘉。场中间有水池花坛,空地上有流浪艺人变戏法、捏糖人、耍猴儿。当年老舍先生也常来劝业场闲逛,了解风土人情,跟相声艺人吴景春、吴景松兄弟学相声。有一年老舍在齐鲁大学国文系系会上表演了一段单口相声《票友》,逗得师生哈哈大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抗议日本侵略,举国上下提倡国货。1934年初,时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顺应形势把劝业场更名为国货商场。1937年商场在韩复榘“焦土抗战”的政策下化为灰烬,直到济南解放后商场才恢复繁荣。1993年,修建泺源大街时,已经步入萧条的国货商场被拆除四分之三,只留下小部分改建成旅馆、民宅和商店。

  上新街中段路西有一座中西合璧的拱形门楼,雕花灰砖砌顶的门楼,中间匾额上刻“景园”二字,门牌为35号。景园系清末两淮节度使王占元故宅,园内原有四进院落,皆为传统四合院,后面是一座大花园,有亭台楼榭、假山流水、小桥游廊,颇有苏州园林气象。

  上新街路东42号、44号是两座普通小院,但两座小院里出了多位不同凡响的人物:42号院马清涛1955年在全国工人运动会上获次轻量级摔跤冠军;44号院马清宗被誉为“济南跤王”,1956年、1959年两次获得全国摔跤比赛冠军。马清宗3个侄子中,马连民、马连保是上世纪70年代国家男篮的绝对主力,马连仲也在北京从事篮球教练工作。

  沿着景园往西,街中路南便是上新街49号,9层弧形石阶,高大宽阔的门楼,两边是石砌的平房,比普通住宅高出很多,这里便是万字会济南道院附属化育小学旧址。抗日战争爆发初期,舍身护送珍贵文物南迁四川的文献学家、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曾在此居住多年。

  上新街80号是“颐园”,现在保存较为完好。西式门楼内也是四进院落,前三进为四合院,最后一进院落是花园。1936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兼山东省委书记黎玉,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这里住了4个月。其间,时任省委组织部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赵健民、省委宣传部部长林浩等常来这里开会或汇报工作。在这里黎玉结识了长清县武迹沧、武中奇、武思平三兄弟,并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武中奇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的书法家。1948年4月,国画大家关友声从饮虎池街搬到了上新街80号颐园。

  上新街中段偏南路东,有一栋漂亮的三层红砖小楼,是日伪时期济南市市长朱桂山的宅邸。朱桂山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推行“乡村建设运动”时,朱桂山曾任实验县(邹平)县长,受到省主席韩复榘嘉奖,后调至济南。1938年济南沦陷后,在日本人胁迫下出任济南维持会副会长,1942年出任伪济南市市长。

  从旧新街上“看”《济南指南》

  旧新街是五条“新街”中最老的一条街道,最早就叫新街。新街因靠近1912年新建学校“山东高等商业学校”而得名。上世纪30年代初,为了同后起的南新街、上新街相区别,遂改称旧新街。

  1912年12月,山东高等商业学校更名为“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是上世纪初全省六大公立专门学校之一,教学课程分普通科和商业科两类,学历设专门部预科1年,本科3年。招收中学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首任校长是叶春墀。叶春墀1914年曾著《济南指南》,是研究济南开埠10年来的重要资料。叶春墀还是《大东日报》特邀记者。《大东日报》前身是1904年3月,山东布政使张人骏根据山东巡抚周馥指示在济南创办的官报《济南日报》。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灭亡,失去经济来源的《济南日报》被私人买断,更名为《大东日报》后继续发行。

  如今,上新街的旧居改造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按照政府部门规划,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新街围绕“国潮复兴”“景园印象”“文艺新声”三大主题设计,将形成一条以文艺先锋为引领的体验式艺术商业街,打造成为老城老街传统文化活力四射的新地标,城市创新休闲生活模式与宜居社区共享的示范样板。“新街”,正如它的名字,是一个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开启的符号,更是一个新时代日新月异变化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