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良辰美景 赏花乐事

舜网-济南日报

2024-04-03 07:32:11

  春日人间一整个是“花花世界”。花开种花家,中国人历来以爱花赏花为乐事雅事,花田故事多。

  花有千种模样、心有万种欣赏。“花格”与“人格”相通,前人在花的身上寄托美好的愿景,赋予花各种文化内涵。

  你要赏花就不能只赏花!一朵花带来的并非只有美,它还促进了消费、拉动了经济、丰富了社会生活。

  主打一个“道法自然,人花合一”

  《甄嬛传》第25集中,皇后邀请一众嫔妃景仁宫赏花。见皇后摘下一朵粉色牡丹,华妃遂采下一朵大红芍药说:“这牡丹花开得倒是好,只是粉红一色终究是次色,登不上大雅之堂,还不若这芍药,虽非花王,却是嫣红夺目。这才是大方的正色呢!粉红都是妾室所用,只有正红和嫣红才是正室所用”。

  还补刀说:其实只要人年轻,簪什么颜色的花都可以。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借粉红牡丹内涵皇后出身低微、人老珠黄。

  为了打压华妃的嚣张气焰、替皇后解围,还未黑化的甄嬛挺身而出,当众吟一首诗: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为皇后扳回一局。

  ——高手对决,虽不见刀剑、但锋芒毕露!说的是花,实际上每一句都在说人。

  在中国文化中,许多看似平平无奇的花,其实都大有深意。人们以花言志,寄托情怀,所以“花格”向来与“人格”相通。“人花合一”的最早代表,是陶渊明和菊花。陶渊明独爱菊,是中国隐士文化符号和象征。

  在中国传统“比德”的语境中,菊花象征高雅、野逸、冲淡的高士风标之美。陶渊明被人称为“菊友”“菊仙”,辛弃疾有词云:“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另一个著名“花痴”是宋代的林逋,以“梅妻鹤子”著称,终生未娶,爱梅花爱到把梅花当老婆,暗香疏影、孤芳自赏。林逋也是一位真正的隐士,据说其墓中惟见砚一方、笔一支。生来孤傲清淡,死时也不带走一丝世事的繁华。

  爱梅花的还有“曾为梅花醉似泥”的陆游。有人统计陆游是写梅花诗作最多的诗人,共有159首诗和5首词。其中有“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满山的梅花每一树都不愿错过,怎么能化出千亿个分身,每一株梅花前面都有一个自己?后现代风格都出来了!

  最经典的自然是“爱莲”的周敦颐,用一百来个字描绘了一个赏花谱,重点突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与赞赏,托物言志、简要直切。借莲花抒发自己避世求真、洁身澹泊的心意,花中有我、我中有花,人花合一!

  中国文化传统中,以花喻人或自喻的不计其数,从屈原的香草芷兰,到“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人物性格与自然造化处处相通相伴。

  花田多故事,人间好姻缘

  自古人们喜爱花,并不仅仅因为它是一朵花,更在于其背后的诗意与哲学。人们以花为寄托和背景,讲述了很多或委婉动人、或生动欢乐的情感故事。

  广为流传的《牡丹亭》,就刻画了一段因花生发的、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豆蔻年华的杜丽娘,因见到春天花园里姹紫嫣红开遍,顿生满怀情丝,与书生柳梦梅梦中相会。经过一段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曲折故事,最终成就美满姻缘。

良辰美景 赏花乐事

良辰美景 赏花乐事

良辰美景 赏花乐事

“十二花神”身着汉服手持鲜花亮相济南2024花朝节。(崔健 摄)

  《花为媒》是一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评剧。清秀文雅的书生贾俊英代替表哥相亲,在花园与才貌双全的小姐张五可一见钟情,以红玫瑰私定终身。同样经过一番阴差阳错,真相大白之后,两对有情人“天生一对”“地配一双”,共拜花堂。

  《花为媒》“相亲”一段非常经典。除了著名的唱段《报花名》外,张五可面对贾俊英唱道:“你看看红玫瑰,再看看含羞草,你看这藤萝盘架,再看看柳弯腰,你看看兰花如指,再看看芙蓉如面,看一看我这满园的鲜花美又娇。”这是吴祖光改编的唱词,以花喻人,大大提升了民间原版本的品位。

  最广为流传的花间故事当属“人面桃花”。这个最早出自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的故事流传甚广,人们耳熟能详,后世曾被众多诗人引用,如宋柳永“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元刘时中“杨柳宫眉,人面桃花,是平生未了缘”等,极为优美惆怅。

  花好月圆、花前月下、花月春风……盖因花朵与爱情都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因花结缘的故事俯拾皆是,广为传颂。

  风俗重繁华,春来赏花天

  寻芳赏花是人们最为常见的乐事之一,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古今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貌并无二致。

  春暖花开之际,往往有花之处就有人,从唐宋以来,赏花就已是社会风潮,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加入赏花活动。文人雅士以花会友、吟诗作赋,寻常人家也从中觅得休闲乐趣。所以诗人云: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武林旧事》中记载:“起自梅堂赏梅,芳春堂赏杏花,桃源观桃,粲锦堂金林檎,照妆亭海棠,兰亭修禊,至于钟美堂赏大花为盛。”

  现在很多地方复兴“花朝节”,举办各种形式的游园赏花活动,但论及人们对赏花的热衷,古人比我们还要“上头”。各地的万花会比今天要热闹得多,士庶竞为游遨,“车马阗街,珠翠溢目,一春游赏,无出于此”。

  洛阳万花会始自西京留守钱惟演。钱十分喜欢牡丹。某日突发奇想创办了一个以观赏牡丹为主题的万花会,三月初六日开始,至二十六日结束。据当时《墨庄漫录》记载,“西京牡丹闻名于天下花盛时,太守做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做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万花会里会场和屏风都是以花做成的,而且梁上柱子上都用竹筒装着水,然后把花插上去。可以说打造了一个花的世界,相当壮观。

  司马光写道:洛阳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可想而知,当时牡丹时节,花海涌动,花灯人潮,亲朋相约,万人空巷,一幅欣欣向荣景象。

  扬州万花会那也是不遑多让。“扬州芍药,名于天下,与洛阳牡丹,俱贵于时”。扬州万花会的主角是芍药,还有著名的芍药花市,扬州人不分贵贱皆喜戴花,商人文人都来花市买花,因而市声喧闹,花香袭人。

  一朵花背后的产业链

  赏花的核心自然是花,但你要赏花就不是只赏花,除了日常娱乐、陶冶情操以外,赏花还能拉动经济发展。其背后的观光、游赏、消费、娱乐等业态,组成的产业链条并不亚于今天的会展业。

  早在唐代,随着花卉的栽培渐成规模,就出现了专业种植花卉的花农以及销售花卉的花贩。唐代许多花农与花贩都因为时人爱赏花发了家,但要说起会赚钱,还得看宋代的商人。

  宋代的赏花经济已经非常成熟,《清明上河图》中能看到多家花铺,还有卖花的散户在街上吆喝卖花。各地花会里也有卖花的集市。《闻见前录》记载: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

  不少花商不仅卖花,还开发了“观光门票”生意,和今天我们去景区、植物园赏花大同小异。还有一些花户在卖花的同时,把自家的园林给围起来,当作花园一样供游客参观。当然,得适当收点“门票”。

  欧阳修曾在《洛阳牡丹记》中提到,魏家的牡丹园中种满了珍稀品种的花卉,想来赏花就得“买门票”。为了防止游客强行闯入,还在花园外修了一个大水池,“魏氏日收十数缗”。

  《墨庄漫录》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有一个姓牛的花户,勤勤恳恳种植牡丹多年。忽然有一年,牡丹花竟异化了,他舍不得直接卖掉,于是搞起了小规模的展览,门票高达每人一千钱。这样的高价,客流量居然也不少,前来赏花的游客不下于数百位,十来天就获得了钱数百千。

  聪明的古人还推出了花卉相关的“周边”:绣有花卉的扇子、手帕,以当季鲜花制作的胭脂、花露等等。一些酒楼餐馆,还会出现以花馔为主的餐饮,不仅赏花了,甚至还将花吃了下去。只要头脑活络,处处皆是围绕着赏花出现的“商机”。

  赏花经济还催生了文人们研究植物学的兴趣,欧阳修写《牡丹谱》,范成大写《梅谱》,孔武仲写《芍药谱》……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一朵花带来的并非只有美,是一整季的繁华与喜悦。今天的赏花更是与文旅消费、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软实力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写好这篇美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