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大师眼中的大师:徐悲鸿与任伯年穿越时空的对话

舜网-济南日报

2024-04-03 07:33:18

  编者按:“艺起时代,风华正茂”。由徐悲鸿艺术委员会和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参与主办的“2024-2026‘巨匠围炉’——徐悲鸿与近现代文艺名家原作暨数字艺术大展”全球巡展活动自启动以来,徐悲鸿与其他艺术大师们的故事逐渐走入我们的视线,他们的形象也更加清晰和立体起来。记者连线徐悲鸿艺术委员会负责人,借机梳理大师与大师之间艺术与情感上的交集脉络,以飨读者。

大师眼中的大师:徐悲鸿与任伯年穿越时空的对话

徐悲鸿《自画像》,素描,1922年,徐悲鸿纪念馆藏

大师眼中的大师:徐悲鸿与任伯年穿越时空的对话

徐悲鸿作品:《任伯年像》,布面油画,1927年,徐悲鸿纪念馆藏

  时间拉回到2020年,“在神不在貌——从任伯年到徐悲鸿”展览现场。这次展览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举办,展出徐悲鸿一生收藏的任伯年作品50余件,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任伯年的一生,也将他们的故事呈现给我们。任伯年特别珍贵的作品,徐悲鸿都会钤印上“悲鸿生命”的印章,这几个字将徐悲鸿对任伯年的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展览轰动一时,每一个观看展览的人,都能深刻地从中体会到他们的艺术之缘,通过大师的眼看大师,解读“大师眼中的大师”。

  参展作品中还有任伯年后人吴仲熊的无私赠与。吴仲熊与徐悲鸿多年交好,他深知徐悲鸿酷爱任伯年的作品,便将多幅任伯年父女的画作赠与徐悲鸿,其中还有多幅任伯年未付裱的遗稿,艺术价值极高。这些“未竟之作”被徐悲鸿视为珍贵的璞玉,他在画作之上或题跋或补竟,每每沉浸其间不能自拔。

  每一次,徐悲鸿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都会感慨万千,如同面对了任伯年,他们在那一刻跨越了时空,深情“对话”。

  两位大师

  生命与艺术的轮回和交接

  1895年12月19日,一代国画大师任伯年因肺炎在上海逝世,享年仅56岁。这一年的7月19日,在江苏宜兴,一位影响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画坛巨匠诞生了,他的名字叫徐悲鸿。

  任伯年的离世和徐悲鸿的降生是在同一年,如若他们生在同一个时代,一定会成为莫逆之交。任伯年、徐悲鸿,这两位不同时代的艺术大师,命运却让他们交集在一起:一位是晚清画坛引领海派新风的先驱,一位是推动中西方艺术交融和中国画改良的一代宗师,从未谋面的两个人在这一年完成了艺术上的“交接”。

  因为崇敬,所以深念。徐悲鸿一生都在崇拜任伯年,视同自己是任伯年的“后身”,是其艺术精神的延续。任伯年成为徐悲鸿一生的执念,一生的深情。

  1840年,任伯年生于萧山农村。他的父亲任声鹤是民间肖像画家,大伯父任熊、二伯父任薰都是当地很有名气的画家,可谓家学渊源。十五六岁时,任伯年来到上海,他为了生计开始画画卖。彼时的他没有名气,画作摆在街头无人问津。如此连续多日,走投无路时,他开始尝试模仿大伯父任熊的作品,并题上大伯父的款,然后沿街出卖,结果每次都被抢购一空。那段时间,任伯年的绘画水平突飞猛进,也奠定了他后来的艺术风格。

  学成后的任伯年先到苏州,后定居在上海,常年以卖画为生,这样的境遇竟让他逐渐崭露头角,开始小有名气,也成就了任家“四任”的美名。而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当数任伯年。

  在上海期间,任伯年与其他画家一起开创了中国近代以来最为重要的绘画流派之一“海上画派”(又称“沪派”“海派”),任伯年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并引领了一个时代中国绘画的发展和繁荣。由于任伯年的影响力和卓越的艺术贡献,他与虚谷、吴昌硕和蒲华,被并称为“海派四杰”。

  前世今生。同一年中,任伯年逝世,徐悲鸿出生,任伯年享年56岁,而徐悲鸿也只活到58岁,他们的生命长度也惊人地相似。

  牵绊与收藏

  徐悲鸿对前辈最长情的告白

  自幼酷爱作画的徐悲鸿,对大师任伯年佩服得五体投地,稍有积蓄之后,他开始收藏任伯年作品。时至今日,任伯年的代表作《紫藤翠鸟图》,仍藏于徐悲鸿纪念馆中。

  徐悲鸿一生都在收藏任伯年的作品,生活拮据时,遇到任伯年的作品,他只能拿自己的画和别人交换。最初用三四张画才能换任伯年的一张画,后来名声大噪的徐悲鸿就可以用一张换一张。

  徐悲鸿还亲自为这些作品编写了年谱,其中还附有他的评语:任伯年绘画最精彩处,在对人物嘴和脚的描绘,挺拔而有力。在《任伯年评传》中,徐悲鸿指出:“学画必须从人物入手,且必须能画人像,方见功力。及至火候纯青,则能挥写自如,游行自在……故举古今真能作写意画者,必推伯年为极致。”他认为,“伯年于画人像、人物、山水、花鸟,工写、粗写,莫不高妙,造诣可与并论。盖能博精,更借卓绝之天秉,复遇渭长兄弟,得画法正轨,得发展达此高超境界。”

  缘起一幅画。有一天,从城里回来的父亲仿作了一幅任伯年的《斩树钟馗》,这是少时的徐悲鸿第一次接触任伯年的作品。多年以后,说起这幅画,徐悲鸿这样评论:“树作小鬼形,盘根错节,盖在城中所见伯年佳作也。”这是徐悲鸿与任伯年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神交”。此后的一生中,徐悲鸿都敬重、学习和推崇任伯年,将其视为推动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先行者,称其为“抒情诗人”“一代明星”“三百年中国画家第一人”。他不仅竭力搜集其遗作,成为个人收藏任伯年精品最多的艺术家,还为任伯年画集亲写长篇评传,并作油画《任伯年像》,以表敬仰之情。

  与任伯年相似,徐悲鸿亦自幼随父习画(其父徐达章是当地著名画家),且少年时代便四处辗转,以卖画接济家用。

  1933年—1934年,徐悲鸿曾携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陈树人等多位画家的作品远赴欧洲展出,这场展览盛况空前,是当时中国绘画在欧洲影响力最大的事件之一。

  伯牙与子期

  大师与大师在画卷上的对话

  如果历史会说话,一定会把徐悲鸿这份情感告诉任伯年,一位晚他出生的艺术大师,如何用一生来怀念他,并用一生来践行他的艺术理想。

  艺术上的情感是相通的。虽然他们两个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任伯年对徐悲鸿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悲鸿通过欣赏任伯年的作品,从中汲取灵感和启发,感受大师的艺术力量和卓越的艺术魅力。任伯年、徐悲鸿两位大师可谓一脉相承,二人都秉持着“在神不在貌”“传神阿堵”的艺术理念,推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变革;他们也都是“师法天地万物”“观察精妙绝伦”的艺术巨匠:任伯年喜于观察生活,“欣观群鸟之翔集飞鸣,怡然自适”,徐悲鸿亦是“踯躅于动物园速写猛兽,其乐无穷”。

  两位艺术大师,一生都在穿越时空对话,他们的艺术理论和创作理想影响了一个时代美术史的传承和发展。他们都怀揣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共同构筑了中国绘画史上的辉煌篇章。

  斯人已逝,亘古永怀。徐悲鸿和任伯年通过作品牵系起的情感交流和艺术传承永存于世,他们的故事也象征着艺术与情感跨越时空的传承和延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卓越与完美。

大师眼中的大师:徐悲鸿与任伯年穿越时空的对话

任伯年作品:《紫藤翠鸟》,绢本设色,1890年,徐悲鸿纪念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