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音乐节扎堆,如何才能不“出局”?

舜网-济南日报

2024-04-12 07:30:12

  近期国内多个音乐节宣布延期,引发热议。其中不少是“一次性”音乐节,但也不乏老牌音乐节。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除了确实存在的“不可抗力”因素,更归因于“一次性”音乐节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忽视了文化内涵和长期发展,导致整体质量严重下滑。同时,高票价与低体验的矛盾愈发严重。(4月11日《北京青年报》)

音乐节扎堆,如何才能不“出局”?

  黎青 作

  去年全国演出市场大爆发,各地纷纷举办各种演出活动,诸如草地音乐节、啤酒音乐节、草莓音乐节等不胜枚举。音乐节对歌迷来讲是福音,可以尽情享受音乐,与偶像一起高歌。但是,音乐节太过密集,歌手与节目又较为雷同,票价更是一路飞涨,使其性价比逐渐降低,失去了原有的人气。

  近年来,演唱会、音乐节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的“杠杆效应”凸显。一些大型音乐节和演唱会的举办,带动了交通出行以及场馆周边食宿、商超等文旅消费业态的收入上行,部分热门酒店甚至“一房难求”。而且,吸引许多商家前来设立临时摊位,如饮品、小吃、纪念品、周边产品等等,进一步促进了商业发展。可见,音乐节强大的吸金能力、活跃市场气氛、给文旅经济带来不菲收入,是各地热衷举办音乐节的主要动力。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也随之暴露出来。各地音乐节太多、太密,导致歌手不够用了,很多音乐节沦为“拼盘式”,经常是一些同档次的知名歌手、乐队的随机搭配,演唱内容也大同小异,越来越缺乏新意。歌迷在各地频繁赶场,劳累奔波,花钱不少,可欣赏到的节目没啥区别,也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此外,各地音乐节还频频曝出“黄牛”炒票、盗窃物品等丑闻,诱发舆论危机,也给火热的音乐节浇了一盆冷水。

  去年以来,各地文旅部门通过引入音乐节IP或投资主办音乐节,以音乐为媒推动文旅经济发展,刺激消费增长,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可与之同时,一些城市不顾本地实情,豪华“办节”,片面追求“人气”,不计成本跟风大办音乐节等,为乐队出场支付高额费用,结果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搞得“赔了夫人又折兵”,也引起社会各界质疑。

  如今,随着消费者理性回归,监管收紧,一些阵容同质化、票房不佳、缺乏吸引力的音乐节,则以“不可抗力”为由,相继取消、推延。这些现象也表明,音乐节正在步入市场洗牌阶段,将挤掉“泡沫”,淘汰一大批华而不实的音乐节,实现市场“瘦身”,促使主办方树立长期思维,在内容、体验和宣传方面转型升级,注重消费者评价,带动市场回归内容和专业逻辑,推动音乐节走向精品化、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