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明代的“济南三凤”

舜网-济南日报

2024-04-14 08:17:50

  □侯 环

明代的“济南三凤”

  乾隆《历城县志·金石考三》之“七叶元魁扁”

明代的“济南三凤”

明崇祯《历城县志·建置·缙绅坊》之“五马 三凤”

明代的“济南三凤”

  蓝田《跋边、刘二公与周氏兄弟书札》

  济南自古便是名士之乡。

  荦荦大者,宋有“济南二安”(李清照、辛弃疾),明有“历下三绝”(边贡、李攀龙、刘天民),最近,笔者在明代文献中,又发现了“济南三凤”。

  它见于明代大名鼎鼎的御史蓝田的《蓝侍御集》《北泉草堂诗集》和《北泉文集》等文献。

  蓝田与“济南三凤”

  蓝田(1477—1555)字玉甫,号北泉。山东莱州府即墨人。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河南道监察御史,时“大礼议”起,抗论,凡七上疏,受杖几殆,以直声震一时。有诗名。

  蓝田所著诗文,万历十五年(1587)由其后人在苏州刊为《蓝侍御集》十卷。

  传世尚有清钞本《北泉草堂诗集》二卷、《北泉文集》五卷。

  《北泉文集》中,有《跋边、刘二公与周氏兄弟书札》一文,开宗明义便谈到“济南三凤”:明代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济南周溥有三个儿子:长子周程,字公度;次子周导,字公庆;小儿子周秀,字公全。他们都以文学而享有盛名,当时人们称他们为“济南三凤”。

  古之“文学”,不同于今之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文学概念,它的内涵要大许多。古时文学指文章博学,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北宋学者邢昺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因此,明代“以文学名于时”的“济南三凤”,其身份相当于文学家与博雅学者的结合。

  “济南三凤”与济南名士边贡、刘天民有着十分深厚的渊源,三凤与边贡的父亲边节、刘天民的父亲刘绪为同年好友,实为边贡、刘天民的父辈。周家老二周导与边节同为成化二十二年(1486)举人。而周家老大周程、老三周秀则与刘绪同登弘治五年(1492)举人。蓝田称他们为“金石友”。济南三凤还与边贡、刘天民为“忘年友”。蓝田的《跋边、刘二公与周氏兄弟书札》,就是为边贡、刘天民与周氏兄弟之间往来信札所作的跋语。

  “济南三凤”之名,非是蓝田所命名称许,而是由当时官府主管部门公认表彰,并在其家门立有牌坊的。蓝田在为“三凤”之一的周秀所作的墓志铭中指出:有司表其乡曰“三凤”,又表其门曰“四世魁名”。由是历下之称世家者,必曰周氏云。

  而在明崇祯《历城县志·建置·缙绅坊》中,则记载周导家南门内有一个牌坊,写着五马、三凤。

  五马,乃是古代太守(知府)的特殊待遇(周导官平阳知府)。汉代太守乘坐的车用五匹马驾辕,因以此借指太守的车驾,或为太守的代称。

  蓝田何以对“济南三凤”如此熟知,且为济南周氏三世作“表”“墓志铭”及“题”“跋”等多种文章(蓝田《北泉文集》有《济南周氏三世阡表》《跋边太常刘吏部与周氏诗》《明故奉议大夫怀庆府同知周君墓志铭》《题济南周氏藏黄忠宣卷》等)呢?原来,蓝田与三凤之周程、周秀为同年举人,且与周氏为姻亲。弘治五年(1492)山东乡试,周程、周秀高居第二、第三名,蓝田为四十七名。而蓝田之仲弟蓝囦,又为周秀之婿(《明故奉议大夫怀庆府同知周君墓志铭》:“女三,历城李庆微、济南指挥费经、即墨国子生蓝囦,其婿也。”)。因此,济南周氏之碑传、题跋之类,多由蓝田所撰。

  “济南三凤”名气之大,还在于“兄弟三人,继魁东省。”(刘天民《北渚周先生墓志铭》)

  这就是说,“济南三凤”不是一般的举人(其后周导又成进士),而是举人中的佼佼者,号称“五经魁”的便是。

  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是某一经的经魁,称为五经魁。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而周氏兄弟三人,皆为经魁。

  济南周氏:四世魁名,七叶魁扁,书香垂远 树有根,水有源。“济南三凤”的出现绝非偶然。

  上面谈到,有司旌表周氏其门曰:四世魁名。这表明周氏四世都有“五经魁”出现,实在是太难得了。因此,刘天民称颂周氏家族:“泰山峨峨,济水瀰瀰……书香之垂远矣。”(《北渚周先生墓志铭》)

  四世魁名,是从三凤的曾祖周秉一开始的。据蓝田《阡表》,周秉一,字在阳。“洪武丁卯举于京闱”,正是在此次乡试中成为经魁,授昌邑学教谕,“造士成林”,足见其作为教官的能耐与功绩。后因“优于文学,简入史馆”,“改国子助教,诸生以为得良师矣”。所著有《交翠轩》《直清轩》二稿。

  “三凤”的祖父周鐩,字景明,为永乐十五年(1417)举人,在此次应天乡试中成为经魁,十六年成进士,初授饶阳知县,有政绩,历上林苑监丞、右军都督府都事、太仆寺主簿,出为山东运司经历,提出关于盐法的建议30多条,都十分中肯,百姓商人都拍手称快。著有《敬身斋稿》《菊轩杂录》。享年五十有七。葬于济南城西白面山。

  “三凤”之父周溥,据乾隆《历城县志·列传六》“文苑”:

  周溥,字宗大,世次详子秀传,景泰七年举乡试第一,由教谕迁元氏知县,生平无他嗜好,惟积书至数千卷,遂自号书樵。其为诗文,刻苦精融,一时咸宗师之,年五十有九卒,卒之日,犹谈诗不已。溥尝讲学于寿阳,有张蕙者从之游,每相与商榷道术,俯仰古今,他人辄莫测所谓。一日,冒雪访蕙于系舟山居,山之东有碑曰:诗人元遗山墓。溥慨叹久之,顾谓蕙曰:足下他日倘官吾土,亦为吾树三尺石,曰:书樵先生墓,足矣。后蕙果巡按山东,立碑以志其事。

  此段文字可看出周溥的三个特点。

  一是好书,生平无他嗜好,惟积书至数千卷,自号书樵。周溥,是明代济南的藏书家之一。

  二是爱诗,其为诗文刻苦精融,去世之日仍谈诗不已。所著有《书樵文集》(见蓝田《阡表》)。因为诗文成就突出,乾隆《历城县志》将周溥收录在《文苑》传中。

  三是重教,周溥曾任教谕,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见“诗人元遗山墓”,慨叹久之,希望自己有“书樵先生墓”,先生即对教师的尊称,可见其对这一身份的珍视和认可。

  周氏家族不仅有四世魁名,而且家有七叶元魁扁(通匾)。据乾隆《历城县志·金石考三》之《赠山东布政使司右参议金启倧墓碑》“又按”:

  明科目推周氏最盛,其家有七叶元魁扁,今尚存。额曰:洪武丁卯应天文魁周秉一;永乐丁酉应天文魁周鐩;景泰丙子山东解元周溥;弘治壬子山东经魁周程;成化丙午山东经魁周导;弘治壬子山东亚魁周秀;万历丙午山东文魁周万镒。

  周氏家族科名最盛,四世魁名,七叶魁扁,这是济南明代家族科考的灿烂记录。

  “三凤”之周程:博雅鸿儒,清廉县令

  “三凤”之老大周程的生平事迹,存在于刘天民《北渚周先生墓志铭》与蓝田《济南周氏三世阡表》中。

  周程字公度,号北渚。据刘天民《墓志铭》:

  历下有北渚先生者……奕世鸿儒,兄弟三人,继魁东省,后五举进士不第,乃令宝坻,凡三年而告归,归之日,囊橐空虚。载遇荒歉,即不能自给矣。

  俗语道:三年穷县令,十万雪花银。是说古代县官的贪腐状况。然而,周程做宝坻县令三年,归来时却是“囊橐空虚”,遇到荒歉之年,甚至不能自给,足见为官之清廉。

  又据蓝田《阡表》:

  长曰程,字公度,弘治壬子经魁,授宝坻知县,畿内多宦竖豪势,不受有司约束,理民御史虽朝夕点检,而竟坐诬罢。

  一位清廉知县,反而被地方宦竖豪族恶势力诬告而罢官,这便是当时官场黑白颠倒的奇葩现实。

  好在,作为山东乡试的“亚元”、《春秋》经魁,周程不仅能在恶浊环境中洁身自好,不受污染,而且,他有家族、环境、学养造就的独立不移的精神支撑与文化气质,使他能够葆有尊严与理想追求地健康地活着。蓝田称其:“襟怀高旷,不婴世故。尝读庄、列二氏书,曰:吾志在是矣。”

  周程晚年的遭遇十分凄惨,据刘天民《墓志铭》:

  先死其配孔氏,宣圣云孙也。与先生得甚。继死其弟知府导,又死其弟府同知秀……又死其长子、仲子、季子。又死其子之妇及诸幼孤……

  只剩周程茕然独存,然而他却:

  无戚容,无惰气,日与友朋饮博自若,乃友朋老且死矣,则下与诸少年饮谑,或夜分而忘归,或粟尽而莫之易。诸少年无弗敬且亲先生者。先生曰:“天公将以此属之死恐我耶?我信其恐,则我有我矣。我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天将如我何哉?”

  庄子哲学,虽有消极避世的成分,但谁也不能否认其穿透历史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其逍遥达观、超越现实的境界与眼光,成为周程晚年的情感寄托与精神支柱。

  周程著有《北渚集》(据蓝田《阡表》:“三子所著,有《北渚》《北川》《甕山》三集。”),未见传。

  “三凤”之周导:为民伸冤,冰蘖自守

  “三凤”之中,官做得最大的是老二周导,然而周导的生平资料颇为罕见,仅在蓝田《阡表》中有如下记载:

  仲曰导,字公庆,成化丙午经魁,己未登进士,授抚州推官。江右健讼而抚尤甚,听讼务尽其情,民不称冤。选嘉兴同知,浙西富侈,甲于三吴,而冰蘖益坚,无可指摘。迁平阳知府……而强藩豪戚,不敢少犯……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周导以经魁、山东乡试第三名而中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又中进士。被授为江西抚州府推官,明朝推官是各府的佐贰官,掌理刑名,赞计典,即协助知府审理案件,考核官吏。当时江西人喜欢打官司而抚州人尤其如此,周导认真听取并分析案情,然后公正处理,老百姓十分满意,从此没有了击鼓鸣冤之人。

  据乾隆《嘉兴府志》,弘治十五年,周导升嘉兴府同知,此地富裕奢侈,因而诱惑亦多,但周导冰蘖自守。冰蘖,比喻寒苦而有操守。

  又据乾隆《平阳府志》,正德五年(1510),周导迁平阳府知府,着意废除了一些表示上下尊卑的繁文缛节,而“强藩豪戚,不敢少犯”,当与他的正气凛然与深通刑名律法有关吧。

  后来,周导“倦游之意久矣”,上疏求归,享年六十有四。其兄周程泣曰:“知我弟者莫如我也,我状其行以载于宗谱。”

  周导著有《北川集》。未见传。

  “三凤”之周秀:淹博多才,智斗权阉

  “三凤”之中,能力最强且名声最大的,当属老三周秀(1462—1524)。

  他的许多动人事迹都记载在济南府县志与当时名士笔下,并在济南坊间广为流传。

  其一:“周元氏不亡矣”

  据蓝田《明故奉议大夫怀庆府同知周君墓志铭》,乾隆《历城县志》、道光《济南府志》“周秀”传等文献,周秀自幼聪颖好学,笃于孝友,淹博多才艺,其时,济南先贤、明成化年间官至吏部尚书的一代名臣尹旻,对周秀大为赞扬道:“周元氏不亡矣!”周元氏指周溥,盖周溥曾官元氏县令。周溥作为诗人、学者、能吏的风范,在“济南三凤”、特别是周秀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其二:人品学问,誉满京都

  据蓝田《明故奉议大夫怀庆府同知周君墓志铭》:

  (周秀)枕籍坟素……随计偕上京师,一时名流若少师杨石斋、少傅乔白岩及我先侍郎劳山公皆折行辈与之交。声名籍籍,士子从之游者多取高第。若蔡侍郎天祜黄都宪臣,其尤著者也。

  周秀饱读古代典籍,这段记载说的是他在京师考进士时的情景。少师杨廷和(号石斋)、吏部尚书乔宇(号白岩山人)、南京刑部右侍郎蓝章(号大劳山翁),这些官高位显的大人物纷纷放下架子“折行辈”与周秀交往,足见周秀在当时影响颇大。嘉靖年间官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的济阳黄臣,官至兵部侍郎的睢州蔡天祜,则是他的门生弟子。

  其三:智斗权阉,世间美谈

  不少文献资料记载着周秀智斗权阉刘瑾的故事。据蓝田《明故奉议大夫怀庆府同知周君墓志铭》:

  正德初,宦竖逆瑾窃柄,罗织缙绅大夫士,海内侧足而立,闻济南周生公全名,遣人来招致,或劝勿往,公全笑曰:“是非尔所知也。”乃之瑾,问以象纬,曰:“左传云:天道远,人道迩。”问以兵谋,曰:“虞书云,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问以术数,曰:“眭弘、夏贺亮,儒生之覆辙也。”遂大忤瑾意,留旬日遣归。公全盖知有逆志久矣,后瑾果败。或曰:“子之见瑾何也?”公全曰:“吾不往见,则祸及吾伯仲矣。”

  侧足而立,出《后汉书·吴汉传》,形容官员有所畏惧,甚至不敢正立。由此可知,当年刘瑾的势焰到了何种程度。而刘瑾听到周秀的名声,便想将之收罗麾下,为其所用。对于刘瑾的提问,周秀的回答堪称软中带硬,话里有话,句句带刺。

  我们且看周秀所谈到的作为“儒生之覆辙”的眭弘之事。

  据《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汉代大臣、符节令眭弘,以研治《春秋》闻名。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有大石自己立起来,而昌邑、上林苑也有卧地的枯柳复起而生。另外,有虫食树叶成了文字形状,曰:“公孙病已立”。眭弘根据《春秋》推断,以为“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者”,于是上书朝廷,要求昭帝“禅位”,“求索贤人”继承天下,被当政者霍光以“妖言惑众”罪所杀。班固认为眭弘之举:“此学者之大戒也”。

  原来,精敏的周秀此时已经看出刘瑾有“反骨”(“公全盖知有逆志久矣”),所以以此讥刺之,而刘瑾也不好发作。这显然是十分惊险的一幕,犹如“捋虎须”一般。

  当时,有人曾经问到周秀何以要冒险去见刘瑾,周秀说:是为了保护他做官的两位兄长不受刘瑾迫害。(“吾不往见,则祸及吾伯仲矣。”)

  后来,周秀作了蒙城县令,因直道不屈,又受到宦竖迫害,降为清丰县丞。嘉靖年间,以乔宇推荐,起为上元知县,颇有政声,迁怀庆同知。享年六十有三。所著诗文曰《甕山集》若干卷,藏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