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济南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印发,今年将完成这些重点任务

济南报业全媒体

2024-04-17 19:02:45

《济南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印发,今年将完成这些重点任务

  近日,市政府印发了《济南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计划》明确了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其中,济南将加大技改和工业投资项目谋划储备力度,滚动储备高质量投资项目100个以上;编制《济南都市圈产业招商地图》,共建联合招商机制;深化智能信号“绿波城”建设,探索实行“AI+感知+互联网”信号控制优化工作;全年举办全国汽配展、北方消费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140场以上;建成并投入使用充换电站800座,公共(含专用)充电设施达到1.6万个以上,实现重点应用区域全覆盖。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重要一年。要扛牢“走在前、开新局”的省会担当,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干快干,开创强省会建设新局面。

  《计划》提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增长方面,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建筑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农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

  结构效益方面,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3%。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城乡建设方面,城市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城市承载功能不断提升,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资源环境方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民生保障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以上。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

  推进省会经济圈、济南都市圈全面衔接共融

  在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方面,《计划》提出,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塑强增长内生动力。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统筹抓好总投资2.66万亿元的2000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加快建立完善谋划储备项目库。其中,加大技改和工业投资项目谋划储备力度,滚动储备高质量投资项目100个以上。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实施丁太鲁片区等100个重点项目。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以成熟商圈及大型商业综合体为依托,新引进商业品牌首店60家以上。开展“大学生文化旅游节”、中华“二安”文化旅游节等特色品牌活动,打造城市文化新IP。推出一批“四季泉城”网红打卡地,扩大“泉城济南”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

  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省会经济圈、济南都市圈全面衔接共融,优先推动济南钢城—泰安新泰、济南商河—德州临邑、济南平阴—泰安肥城—聊城东阿等重点毗邻区域协同发展。编制《济南都市圈产业招商地图》,共建联合招商机制。高标准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成形起势,全力推进城市副中心示范区规划建设。争取历下区新设省级经济开发区、彩虹湖省级高新区尽快获批。

  提高城乡建设水平。开工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909万平方米、11万户。开工建设公共停车设施项目32个,新增公共停车位9399个。开通优化公交线路40条,加强公交与轨道接驳,优化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车点位41个。实施60个交通拥堵综合治理项目,深化智能信号“绿波城”建设,探索实行“AI+感知+互联网”信号控制优化工作。

  增加优质民生服务供给。打造“海右人才就业数智化平台”升级版,全面推广使用“济南云聘e码通”,实现就业供需信息精准推送匹配。闭环落实新建小区养老设施配建政策,推动养老设施区域连片连锁化运营。推动市博物馆新馆规划建设,扶持发展非国有博物馆和国有行业博物馆。

  全面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和市场化评价

  《计划》提出,坚定不移壮大实体经济,着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持续推动多层级实验室发展,支持山东天岳、山东大学等机构参与第三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9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7800家,支持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化与省会经济圈各市沟通,推动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地市分中心建设。加强与沿黄城市协作,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全面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和市场化评价,开展人才年金试点。

  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研究编制《济南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推动空天信息、未来网络、量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壮大规模、提升质效,谋划推进其他领域集聚发展,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抓好比亚迪半导体、天岳碳化硅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更具韧性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推动世界透明质酸谷项目建设,打造“透明质酸之都”,更好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工作,强化供需对接,完成600家以上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

  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效。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培育库,新认定市级总部企业8家。挖掘优质企业纳入上市后备资源库,发挥各交易所山东基地作用,推动企业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新增上市企业及过会企业5家。全年举办全国汽配展、北方消费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140场以上,黄河国际会展中心引进大型品牌展会10场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和粮食制种基地,新建高标准农田21.5万亩。加快建设“中国北方种业之都”,打造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现代种业总部基地、钢城区山东未来畜禽种业产业园等2个种业核心聚集区,建设创新谷生物育种基地和长清区、商河县、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加快林业产业升级,成立都市圈园林市集联盟,推出“园林花市”新品牌。

  公共(含专用)充电设施达到1.6万个以上

  《计划》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积极推动降碳减污扩绿。高质量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以黄河生态风貌带为骨架,加快打造南至南部山区、北至徒骇河的区域森林绿网。深入开展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实施市南部山区、长清区北大沙河省级EOD试点项目。推动节能重点工程,完善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2024年能耗强度较2020年下降12%。

  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加大移动源管控力度,年底前基本淘汰国一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继续鼓励老旧汽油车提前报废。新建各类公园、绿化活动场地200处,新建各类绿道100公里,打造共建花园50个。

  积极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充换电站800座,公共(含专用)充电设施达到1.6万个以上,实现重点应用区域全覆盖。推广绿色建筑,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20%。有序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继续推进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积极谋划储备一批电化学储能和储热储冷项目,计划总装机规模超过300万千瓦。

  在全国率先发布2项以上科创金融标准

  《计划》提出,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能力,优化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实现“爱山东”APP济南分厅无人工干预审批掌办事项200项,推出便民高频“关键小事”50项,打造5个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部门旗舰店。持续推动“无证明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免证办事”“一码通行”,动态更新发布电子证照证明“用证”事项实施清单,“鲁通码”实现应用场景覆盖度不低于50%。升级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新增元数据探查、异议处理等功能,构建“3313”服务能力矩阵。深入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新增高容量开放数据集100个。深入实施民营企业攀登行动,加大对民营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力争新培育营业收入过100亿元企业1家,过50亿元企业2家。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态链,在全国率先发布2项以上科创金融标准,持续推动驻济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和特色机构,加大科创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力度,扩大信贷产品覆盖面。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巩固机电设备、农产品等出口优势,扩大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出口,提升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进口规模。加快拓展RCEP市场,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在东南亚建设海外文化站点。新开、恢复国际客货运航线4条以上。推进以链招商,动态更新重点产业链招商指引,瞄准跨国公司、头部企业、关键配套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空天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招引力度。

  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25.6万亩以上

  《计划》提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守牢“一排底线”。

  强化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25.6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300.5万吨以上。

  着力保障能源供给。确保统调电厂电煤库存充足,可用天数持续不低于20天。加快推进“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和重点输变电项目、2×66万千瓦煤电机组项目。加快构建“一网多源”供热格局,“石热入济”项目全部建成投用,“聊热入济”项目开工建设。

  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优化安全生产“审计式”监督检查服务工作,实现“查、建、督、罚”全流程线上管理。

  提升应急治理效能。完善实物储备为主、协议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为辅的应急储备模式,年内实现全市30%的街道(镇)生活类物资储备能力达到200人次。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鼓励引导新就业高校毕业生、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落实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责任,政府购买商业保险为特困人员提供住院保障覆盖率达到60%以上,第三方机构照护占比达到40%以上,实现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愿进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