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4-10-23 10:14:39
情系社区爱洒居民 芳华无悔初心不改
——记“济南好人”李惠
能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是我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和骄傲。一直以来,槐荫区阳光新城第四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走出学校门,走进社区门”。大学毕业后,李惠便来到社区工作,在社区默默工作的16年里,她从一名普通社区工作者成长为现在的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她用实际行动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和热,在平凡的岗位上彰显出不平凡的责任与担当。李惠所在的振兴街街道阳光新城第四社区常住居民有5000余人,70%以上是青年群体。如何调动青年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李惠想了很多办法。繁忙工作之余,她想方设法挤出时间与社区青年谈心聊天,了解青年所思所想。一次偶然机会,李惠得知社区青年党员、音乐教育专业张博士有参与社区工作的意愿,便主动提供场地,帮助他发挥特长,成立了“阳光少年合唱团”,每周五下午5点免费为辖区青少年进行基础乐理、发声训练、合唱技巧等专业系统的培训,合唱团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成为了社区居民下班后的“打卡地”。
群众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社区单亲妈妈小张由于家庭遭遇变故,失去了生活来源,租赁的房屋也即将到期,带着两个孩子的她,生活十分困难。了解这一情况后,李惠立马召集有关人员,对接救助事宜,努力让小张得到完善的救助。联系房租较低的新房源;研究政策、协助准备资料,为其办理低保、房屋租赁补贴;对接“爱心商户联盟”成员单位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对接“区域化党建睦邻圈”心理治疗小组,对两个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定制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方案,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家庭变故的阴霾。在李惠的努力下,小张的困难得到了有效解决。
在阳光新城第四社区,到长者学堂“共学”,上长者食堂“约饭”,成为社区老年人追赶的“新潮流”。辖区内,外来老年人口较多,怎样让社区老年人融入生活、幸福生活,都是李惠的“头等大事”。她积极协调各类社会资源,组建合唱班、舞蹈班、太极拳班……一经招生,迅速爆满,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办得红红火火。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了,李惠又琢磨起怎么让老年人实现“食无忧,老有养”。想到就要干,干就要干好。她联合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开办“长者食堂”,设立体验日,邀请社区老年人到食堂免费就餐,提出改进意见。许多高龄老人腿脚不便、视力模糊,晚上起夜容易磕碰摔倒。为此,李惠启动实施“微光计划”项目,发起社区基金“一起捐”活动,带动居民和爱心商户捐款5000余元,顺利为60岁以上空巢独居老人免费安装智能小夜灯。
在李惠的带领下,社区致力于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用心守护“一老一小”群体。针对青少年暑期照护难的问题,李惠每年都要举办暑托班,提供课业辅导、公益托管、特色实践等暖心服务,让孩子们享受“幸福一夏”,让家长们无后顾之忧。李惠梦想中的“睦邻家园”在阳光新城第四社区真正成为现实,社区不断焕发勃勃生机,居民脸上不断绽放笑颜。
二十年不涨一分 坚持做良心商家
——记“济南好人”杜良柱、王孝华夫妇
街边的小吃店,也能成为记忆的锚点。二十年来,杜良柱、王孝华夫妇售卖油旋、甜沫的小店不涨售价,不改配方,自始至终诚信对待顾客,不但传承了几十年前的“济南味”,还让顾客吃得舒心、放心。
2022年的12月接近元旦,每年的这个时候,历下区解放路街道东青龙街“济南名吃”店里都会迎来一位特殊的顾客,他头发花白,一坐下就要三碗甜沫。“这位老大哥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在济南生活了大半辈子,后来跟着孩子去了南方养老,但就是舍不下这一口甜沫。”店主杜良柱说,“他觉得自己在家里做得没有老味道,每年过节回老家,都要来我这里,一喝就三碗。”
杜良柱介绍,1979年他就跟随历城影剧院附近的济南传统甜沫师傅学习制作甜沫和油旋,他的师傅也是做了大半辈子油旋的,是纯正的济南味道。几年后,杜良柱学成出师,他和妻子两人开始在老东门附近的青龙后街开店面。2000年前后,青龙后街得到全面整治,两人便将店面搬到东青龙街上,至今营业已经三十余年。为了保持甜沫的正宗,二人几十年从不做配方改动,一直秉持传统制作方法。“他们都说我这里便宜,还对味儿,我就爱听他们这么说。”
几十年来,杜良柱、王孝华夫妇的小店门牌换了几次,但甜沫和油旋的售价始终没有变过,甜沫1元、油旋1.5元。王孝华说,在他们开店最开始的几年,甜沫只要5毛,油旋1元。等到开了十几年,夫妇俩生活殷实一些之后,虽然看到同行涨了价,但既然自家已经没那么困难了,也没想着涨价。然而,周围邻居看不下去了,觉得他们起早贪黑太辛苦,一直劝说两人,这才改了价格,每种只涨了五毛钱,变成甜沫1元,油旋1.5元,一直延续至今。
2010年前后,杜良柱、王孝华夫妇的老房子拆迁,两个女儿也相继成家立业,生活比前些年宽裕了许多。面对操劳了大半辈子的父母,女儿们一直劝说他们把店铺租出去,在家好好享受。但他们却不肯,“要是我们休息了,那些几十年的老顾客怎么办?”于是,两人六十多岁了,仍然坚持开着小店。每天夜里十一二点,两人便来到店里开始准备工作,大约两点多钟,油旋出炉便开始营业,寒来暑往,风雨无阻,节假日也只休息几天。因为价格实惠,所以大都是老顾客,有时候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吃。
夫妻俩为人热心,油旋买多了赠送几个是常事,甜沫也会给人多添一勺。“来我们这边的有很多都是干力气活儿的,要么上工早,要么下工晚。我们年轻的时候也过过苦日子,就想着多少能帮衬一把,至少让他们吃得舒舒服服的。”哪怕是几十年前两人生活还很困难的时候,遇到流浪汉也会热心给予,让他们吃饱饭。“之前还遇到过和家长吵架,离家出走的小姑娘,没带钱,饿了两顿,一边走一边哭,我媳妇一看,就给劝店里来了,吃了点东西以后慢慢劝她,最后劝回去了。”杜良柱笑着说,“这世上哪个坎儿不能吃饱了慢慢爬过去呢,你说对不?”
倾情奉献不言苦 孝老爱亲显真情
——记“济南好人”王本香
1950年8月出生的王本香是济南高新区孙村街道海棠郡社区居民。
1977年,王本香嫁入济南高新区巨野河街道史家峪村,当时,那还是一个三面环山、条件艰苦的小山村。她的丈夫是一名人民教师,肩上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而家中的十多亩田地的种植则全部落在了王本香柔弱的肩膀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她从未有过半句怨言,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在物质并不充裕的日子里,王本香更是将勤俭持家的美德发挥到了极致。在她的操持下,家里虽不富裕,但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在街坊邻居遇到困难时,她也会搭把手。王本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家和万事兴”的真谛,成了乡亲们心中的好榜样。
转眼间,儿子已娶妻生子。孙子出生后,王本香主动承担起照顾孙子的重任,跟随儿子一家搬到市里居住。王本香照顾孩子细心入微,她总是为孩子准备营养均衡的饭菜,耐心地陪着孩子阅读绘本,带着他外出游玩。在她的细心呵护下,孩子茁壮成长。
天有不测风云,亲家母突然患病卧床,生活无法自理。儿子儿媳工作比较忙,亲家公也早已去世,谁来照顾亲家母成了一个难题。为了让儿子儿媳没有后顾之忧,王本香说:“把亲家母交给我吧。”于是她每天起早贪黑,做饭、熬药,既要精心照料孙子,又要照顾亲家母,忙得连轴转。
一听说亲家母有想吃的东西,王本香就马上做了给她送过去。亲家母什么时候该吃什么药,她都了然于心。因为患病,亲家母担心拖累了女儿,一直内疚和自责,王本香就经常陪她聊天,耐心地开导她。在王本香的陪伴与开解下,亲家母也慢慢想开了,逐渐走出了阴霾,两个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如同“闺蜜”一般。
王本香既是一位好婆婆,也是一位好媳妇,43年来,她从未与婆婆拌过嘴、红过脸。不幸的是,86岁的婆婆患上脑血栓,为了方便照顾婆婆,王本香便把婆婆安排在自己房间里居住。她每天为老人做可口的饭菜,细心地为婆婆洗脸、洗脚、擦身、梳头,还定期为她理发、剪指甲,老人的衣服总是干净的,屋子总是整洁的。婆婆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王本香就能猜到她心里想啥,夜里只要听到一点动静,她就赶紧起来,有时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王本香还专门找了中医专家为婆婆看病,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的病情逐渐好转,不仅重新站了起来,说话也清楚了。直到婆婆91岁去世前,王本香都一直陪伴在侧,将她照顾得无微不至。
王本香用平凡而朴实的善行传递正能量、感染身边人,谱写出一首“孝老爱亲”的赞歌。
扶危又济困 用仁心仁术诠释大爱真谛
——记“济南好人”刘平
1968年4月出生的刘平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位从医36年的白衣天使,始终践行着助人为乐的精神。他为困难患者减免挂号费,面对剐蹭自己车的外卖小哥,想出义卖龟背竹的办法帮助其孩子治病。对贫困的老孟一家,免除部分费用并协调手术事宜。在援疆援外中,他展现大爱之爱。刘平以低调踏实、乐善好施的作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在医疗岗位上散发着温暖人心的光芒。
在济南这座充满温情的城市里,一场小小的车辆剐蹭,意外地上演了一段跨越陌生人之间的大爱故事。刘平医生与外卖小哥黄建永的相遇,不仅修复了一辆受损的车,更温暖了一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家庭,点亮了生命路上的希望之灯。
一天,刘平停在路边的车被剐蹭了。外卖小哥黄建永因着急送餐,留下了联系方式和道歉纸条。刘平看到纸条后,本有些不悦的心情,却在得知黄建永的情况后发生了转变。通过朋友圈,刘平了解到黄建永是一位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琦琦的父亲。孩子两岁起就饱受病痛折磨,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一家从河北邯郸来到山东济南,踏上了艰难的治疗之路。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不仅要面对琦琦高昂的治疗费用,还要照顾两个正在上学的女儿。为了筹集治疗费,黄建永在病友的介绍下开始送外卖,但由于要不时陪孩子治疗,接单时间有限,每月收入不到3000元。刘平被这个家庭的困境深深触动,他决定伸出援手。
一开始,刘平向黄建永转账2000元,希望能帮助这个困境中的家庭。然而,黄建永坚持将钱退还,他觉得自己剐蹭了车还没赔偿,不能接受这份好意。刘平见状,又想出了一个更为贴心的办法,他从亲戚那里购买了150盆龟背竹盆栽送给黄建永,让他进行义卖,以此作为琦琦的治疗费用。为了售卖这些爱心绿植,黄建永找了十几家门店,终于找到了买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份爱心得以延续。
黄建永一家的感激之情,是对这份爱心最好的回馈。他们的话语中,不仅有对刘平医生及所有帮助者的深深谢意,更有对未来生活的坚定信念与无限憧憬。这份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穿透了寒冷与阴霾,照亮了琦琦前行的道路。
刘平的善举并非偶然,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直秉持着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医院里,他经常为有困难的患者减免挂号费,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他还会精心治疗每一位患者,像对待琦琦的父亲黄建永一样,用心去了解他们的病情和困难,为他们提供最贴心的帮助。
2010年,刘平根据上级安排赴新疆喀什市农三师医院和图木舒克市进行短期对口援助工作。其间,他经常加班加点为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诊疗,还救助过当地的老年患者和儿童,获得了当地患者和居民的称赞、尊敬和喜爱。在社会上,刘平也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他曾多次参加义诊,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他还关注教育事业,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帮助他们实现求学梦想。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助人为乐的精神内涵,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柔弱肩膀勇挑重担 不离不弃手足亲情
——记“济南好人”裴红心
1971年1月出生的裴红心是长清区孝里街道南黄崖村的一名农村妇女。裴红心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的品行深深影响了她。裴红心与母亲、弟弟一直生活在一起,虽然清贫,但生活幸福美满。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了这份宁静。2017年,裴红心的母亲突发脑中风,不省人事,瘫在家中,邻居发现后立刻将老人送到了医院,医生告诉裴红心,老人救活无望,让她做好心理准备,就算救活了也很有可能成为植物人。当时裴红心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定为老人做手术,很多亲友都劝说她尽尽孝心就行了,别把自己拖垮了,但裴红心为了不给自己和姐弟留下遗憾,最后还是决定给老人做手术,但结果不遂人愿,母亲成了植物人。医生告诉裴红心,母亲苏醒过来的概率极低,今后身边一刻都离不开人,还需要精心照料。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裴红心以实际行动反驳了这句话。
从老人手术到现在已有7年多的时间,裴红心始终不离不弃,没日没夜精心照料着老人,每天给母亲擦洗身体、换洗衣服、按摩、喂饭,每天忙到晚上11点,半夜还要起来好几次给老人翻身,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不抱怨。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身体状况一直保持稳定。7年来,她每日事无巨细地伺候在母亲身边。母亲的所有食物都需要放在搅拌机内打成糊糊,裴红心用粗粗的注食器吸满糊糊,来到床前,向母亲的鼻饲管里慢慢打进去。
“娘,这饭味道怎么样?这是你最喜欢喝的黄崖小米。”“娘,最近弟弟又生病了,不过你放心,不管再苦再累,我也不会放弃你们,我会好好照顾弟弟和你,尽最大努力等待奇迹出现。”母亲始终毫无回应,但裴红心每天依然围在母亲身边念叨着,在她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她坚信,在她悉心照料下,母亲会苏醒过来,弟弟病情会有所好转。母亲虽然卧床多年、大小便失禁,但她的床单永远是干干净净的,房间里也没有异味。
裴红心的弟弟患有精神病、癫痫等多种疾病,照顾弟弟她更是付出了巨大的耐心和爱心。弟弟患病已有40多年,是裴红心一直在照顾着他,她不仅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还要时刻关注他的情绪变化。每当弟弟发病时,她都会耐心地安抚他,帮助他稳定情绪。从以前的一年发病一次到一个月一次,再到半个月就发病一次,随着弟弟的癫痫发病频率越来越高,身边时刻都离不开人,裴红心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她的时间全部用来照顾母亲和弟弟。
天不遂人愿,2024年年初,裴红心的弟弟又被确诊为小脑萎缩,行动更加不便,每天伺候完母亲后,她就扶着弟弟锻炼,在她的照料下,弟弟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在照顾母亲和弟弟的过程中,裴红心也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她坚信只要自己不放弃,总有一天母亲会醒来,弟弟也会恢复健康。这种信念支撑着她度过了无数个艰难的日夜。大爱无言写春秋,裴红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家庭的责任与担当,亲情的无私与奉献。她的孝行感动了街坊四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