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胶济铁路车站的“小物件”

舜网-济南时报

2024-10-28 09:26:26

胶济铁路车站的“小物件”

  青州府站三面钟

胶济铁路车站的“小物件”

  姚哥庄站名标

胶济铁路车站的“小物件”

  胶州站场景及铁路邮政信箱

胶济铁路车站的“小物件”

  芝兰庄站的铁路警察

胶济铁路车站的“小物件”

  益都站雨棚

  从胶济铁路初建,120年过去了,胶济铁路沿线的德建站房大多不存。除了站房,还有一些附属设施、标识设备及特殊功能等,也只能从老照片中一探端倪。

  站名标识

  车站一定会有名称标识,胶济铁路车站名称一般会出现在站房正面、侧山墙和站名柱上。

  最初,车站标识有中德两种文字,日军占领胶济铁路期间曾经加上了日文站名,德文站名此后也被改成了英文。纯中文站名或横排、或竖排;两种及以上文字排列的形式一般有“T、┧、⊥、二、十”等组合形式,中文一般为楷体字。潍县车站不仅在站房正立面的站名两侧镶嵌了“如砥如矢,至齐至鲁”八个大字,还在侧山墙的站名旁绘上了铁路飞轮标志和车站建造的年份。站名柱也有长方形、三角柱形、单立柱形等多种形制。

  线路和车站设施

  据相关资料,胶济铁路初建时,每个车站都建有1-3个道岔。在大中车站铺设了侧线,以满足日后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车站铺设了500米长的越行轨道线和尽头线。有7个车站装设了轨道衡,其承载能力为55吨,衡重能力为30吨。

  干线上建了16个给水站,有19个40吨水塔;支线上有一个水站和一个水塔。两个给水站间的最大距离为43公里,全部给水站都装备了单焰管道锅炉。

  青岛、高密、坊子、张店、博山和济南设机务段,段内建机车库。最初的机车库为临时矩形车库,后来改建为扇形车库,有手摇转盘。供机车整备作业的煤台,有木质和石质两种,一般可供两台机车同时上煤,均以人力抬运。

  初建时,只有大港、坊子、张店和淄川有进站信号机,其他各站接发列车主要靠手信号。信号机为上向二位式臂板信号机,安装在列车运行方向线路的右侧。

  胶济铁路中小型车站根据铺设线路数量设置了2-4个扳道机。站房前高杆上的灯可以升降,看高度不应该是给站台照明用的,因为有的车站站台上还能同时看到一排高度一致的柱状照明灯。根据设置的位置,有可能是通知列车进站的信号灯,不仅车站站台一侧有,在出站的广场一侧也有。

  在1931年2月份出版的《铁路月刊胶济线(一卷二期)》中“会议记录”一栏,查到了一份车务第三分段提案,原文如下:“查近来各站月台灯上所标站名,有用白纸红字者,有用蓝纸白字者(用蓝图纸晒),亦有用杂色经书于灯上玻璃者,其读法或自右而左,或自左而右,紊乱纷歧甚不一致,非惟不易醒目,抑且有碍观瞻,可否由处商同工务处规定划一办法,以资施行之处请公决。”“议决函工务处,请晒印站名蓝纸备发,应用张数由各段分别预算开单送处(计核课办)。”

  此外,在没有建设水塔的车站,能看到站房旁边的水井,以满足车站取水之用。在站房墙面上还看到过广告,日军粉刷悬挂过宣传标语。在日本华北交通写真照片中,绝大多数站房面向站台一侧都修建了带射击孔的碉堡,可见当时中国的抗日形势。

  三面钟和雨棚

  铁路开通前的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大多还是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概念。铁路运输方式对时间的要求精准、严格,对沿线民众的时间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从20世纪初胶济铁路早期车站的照片上看,胶济线上的车站大多安装有铸花三面钟。三面钟,顾名思义有三个面,室外的两面钟为子钟,面向车站站台两侧,为来往旅客指示时间;室内的一面钟为母钟,设置在车站值班室内,供车站工作人员使用。三面钟由一组机芯带动,同时运转,确保了旅客和工作人员看到的时间完全一致。据说,面向站台两侧的子钟是12小时制,工作人员使用的母钟却是24小时制,反映了铁路车站每天24小时不停运转的工作方式。

  胶济铁路中小型车站一般在进站出口位置搭设了木结构雨棚,有单坡一字形、双坡人字形,下设三面木围栏。

  从青岛站早期的照片来看,站房进出口最初并没有搭设雨棚。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照片显示,在进口的三座拱门前搭设了一个大大的单坡钢架雨棚。胶济铁路济南站则在站台上增加了长长的雨廊,与站房冲向站台一侧出口形成T字形。同样增加雨廊的中小型车站还有沧口、坊子、潍县、益都等站。

  铁路邮政信箱

  有张老照片拍摄了胶州站的一幕场景,站台上身着官服的官员及其随从先后走过,头戴礼帽的铁路警察注目凝视,众多乡民大气不敢出地呆立在一旁。但照片上真正耐人寻味的不是这些,而是站房墙壁上“胶州站”三个字下面那个小盒子——铁路邮政信箱。此外,在站房正面墙面上还设置过邮箱,站台上安放过邮筒、磅秤。

  1900年7月,还在胶济铁路建设期间,德国邮政为方便铁路建设人员收寄邮件,就在胶州城的外港塔埠头设立了邮政代办处。1901年4月8日,随着胶济铁路青岛-胶州段开通,德国铁路邮政部门为胶济铁路专门配备了在德国生产、带有德国邮政当局标志的车辆,但按照德国邮政部门规定,胶济铁路只能运输德国铁路邮政的邮件,后来经中德双方协商,德方才同意有偿运送中国邮政的邮件。胶济铁路邮政兼行李车长20.5米,车厢构架由型钢制成,外表采用带有天然涂层的缅甸柚木,车厢内用松木板装饰,顶盖上装有遮阳棚,分隔为行李间、德国邮政隔间、中国邮政隔间、列车员工作间、客厅和厕所,还有蒸汽供暖和煤油照明。

  在有铁路之前,青岛与德国之间的海路邮政至少需要4-6周的时间。1910年前后,青岛与柏林实现了铁路连接,大大缩短了两地的邮政时间。一张明信片通过德国铁路邮政从青岛寄到德国只要15天,共经过9条铁路,全程11851公里,依次经过:胶济铁路青岛至济南府,津浦铁路济南府至天津,京奉铁路天津至沈阳,南满铁路沈阳至长春,中东铁路长春经哈尔滨至满洲里,随后穿越贝加尔湖从满洲里至伊尔库斯科,再穿越西伯利亚从伊尔库斯科经奥姆斯克至莫斯科,再经华沙至亚历山大罗,最后通过普鲁士国有铁路从亚历山大罗经索恩抵达德国柏林。

  当年照片中的乡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投放到车站墙壁小盒子里的那一张小纸片经历的“铁路之旅”。

  胶济铁路警察

  有一张芝兰庄站仓库门前的老照片,给胶济铁路早期警察拍摄了特写。照片有些模糊,4名铁路警察立正姿势,双手端枪敬礼。从拍摄角度和清晰度推断,拍摄者应该是在行驶的火车上,给这几名向他们敬礼的铁路警察按下了快门,而芝兰庄站正属于胶济铁路警察高密第四分局管辖。

  根据中德双方签订的《铁路许可权附加规定》和《铁路警察章程》,胶济铁路警察是在铁路完工后,由中国和德国监管人员共同组建的,其职能是保护铁路财产和铁路职员的安全,确保铁路运输顺利进行,主要惩罚那些违反运营规定的行为和偷盗等小的违法行为。此前,胶济铁路自路轨铺设以来一直有偷盗螺栓和鱼尾板的案件发生。有一次,线路上16个鱼尾板被盗,差点发生列车出轨事故,幸亏巡检员及时发现并立即采取了补救措施。针对类似严重影响铁路建设和运输安全的恶性事件,德方山东铁路公司总办锡乐巴,指责山东巡抚周馥没有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周馥则反驳说,大部分偷盗案件是由铁路工人干的,也只有他们才知道怎样拧开鱼尾板的螺栓。反过来指责德方没有遵守《铁路章程》规定在铁路施工沿线多雇用本地人,却雇用了数百名来自河南、直隶及其他省的无业游民,这些人被解雇后在铁路上偷盗才是造成恶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1904年3月24日,中德共管的铁路警察部队成立,分布于胶济铁路沿线各车站,由6名长官、62名下级警官和832名警员组成。警察总局设在青州府,总局有警察局长、警察总监、警察法官、监察员、事务长、刑事警长各1名、秘书2名、刑警30名及脚夫10名,济南府东、周村、潍县、高密和胶州设立5个分局,但德国人认为这支中国警察部队素质很差,不足以保护铁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