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打造“首发济南”新高地 激发省会消费新活力

舜网-济南日报

2024-11-04 08:34:02

打造“首发济南”新高地 激发省会消费新活力

  □ 张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首发经济以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的方式,引领消费潮流、牵引供给创新,有力促进我国消费市场持续扩容提质。加快推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济南特色首发新高地,为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创建消费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为推进强省会建设塑造新优势。

  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品牌首发集聚地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城市吸引品牌企业入驻和开展首发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强化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当好优化营商环境和服务品牌首发的“店小二”,引领保障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推进。要完善鼓励品牌企业在济开设首店和开展首发、首秀、首展活动的政策体系,以出台专项支持政策为牵引,明确鼓励对象和支持方式,在审批、融资、宣介等方面不断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含金量,持续增强济南对品牌企业开展首发行为的城市吸引力。要加强对高能级品牌的招引,“一企一策”“一品牌一策”项目化引进国际名品、国潮精品等高能级品牌的首店,鼓励其在济发布更多首创产品、开展首秀活动,持续发挥高能级品牌的示范作用和集聚效应,塑造高能级首发经济生态圈,助力擦亮“泉城首发”金字招牌。要建立起首发运营服务体系,以政府部门为主导,联合高等学校、商业地产服务机构、宣传推介平台等,线上线下相结合,针对品牌企业的首店开业、首创发布等,从简化审批流程、供给专业人才、优惠场地租金、扩大品牌影响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配套服务,为品牌首发和企业发展营造暖心又舒心的氛围环境。要强化对首发经济的法治保障,针对首发经济的特点和需求,研究出台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文件,以法律的形式强化首发企业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为品牌企业营造公平、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融合本地特色,塑造首发消费新场景

  当前,居民消费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特征,应以本土化、特色化为切入点创新消费场景,释放首发经济发展潜能,不断适应消费的新特征、新趋势。要发挥济南文旅资源优势,挖掘首发品牌与本土特色融合的最大价值。充分利用著名景点、地标性建筑、网红打卡地等,培育一批有品牌、有主题、有特色的首发消费场景,增强首发品牌与济南泉水文化、名士文化元素以及济南皮影戏、鲁绣、锡雕等非遗IP的联动,支持以“老字号”为代表的本地品牌企业加快融入首发模式,不断推出有“泉城风味”的首创产品和首展首秀活动。要加快重点商圈能级提升,塑造首发场景标杆。“一圈一案”推动重点商圈改造升级,以塑造全球知名商圈打造“城市客厅”为示范,联合重点首发企业建设多元复合、跨界联动的“IP品牌+营销”场景,持续营造创意氛围和提升现场消费体验。积极创建全国示范步行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形成一批首发场景标杆项目,引领城市消费场景向多元化、特色化、体验式发展。要加强数字化赋能场景建设,数字技术在消费场景的广泛应用为消费者提供沉浸式消费体验,诞生出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进首发现场串联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数字技术,打造具有科技感、未来感的沉浸式体验场景,促进首发产业向数字化、智慧化发展,不断增进消费者对首发行为的认同感和期待感。

  强化产业协同,构建链式融合发展新业态

  首发经济强调“以首带面”效应和链式发展全过程,能够促进形成从新品发布到首店、总部集聚的产业生态圈,构建起研发创新、发布展示、推广营销的体系网络,应积极推动首发经济产业链上下游各主体的协同发展,加强传统产业与首发经济的融合互促,形成链式融合发展新模式。要强化创新驱动在首发经济链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鼓励链主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引领带动产业链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为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的首发首展活动夯实商品基础,推动产业规模扩大和产值提升,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同时,加强品牌企业对首发行为后续的产品优化和创新升级,把首发行为带来的网红流量转变为创新提升竞争力带来的长期存量。要强化首发经济与本地特色产业的耦合共生,为优势产业培育“首发思维”,在大数据新技术研发和展示,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领域的产品发布等方面创造首发机遇,探索首发经济扎根济南主导支柱产业及其他优势产业的发展策略,让特色产业不断成为济南首发经济发展的“底座”。要注重拓宽会展业这一城市发展的新赛道,为产品首发首秀首展创造配套服务优势。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精品化标准完善展厅展馆、会议中心、酒店等配套设施,支持会奖旅游服务机构开展全球传播推介、行业高峰论坛等活动,以高层次会展活动集聚更多首发品牌,不断提升济南作为首发新高地的知名度。

  〔作者系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