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4-11-13 06:45:57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一次性收获两个奖项;
今年上半年立项国家级课题4项,成为省内唯一连续3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的两所高职院校之一;
教师王绍存与企业合作研制开发的“异步伺服开式精密压力机”为企业增加产值2亿元;全市共聘任91名科技副总,学校3名教师榜上有名……
教科研领域全面开花,背后的奥秘是什么?
“关键是做好科教融汇这篇大文章!”济南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苏旭勇表示,每一项成果都是教育教学改革和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结出的硕果,“近年来,学校以科教融汇为突破口,推进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全贯通,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经济社会建设注入全新生机和活力。”
引领教师不断逼近专业
向“新”出发,澎湃“第一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然而,高职院校却面临着科研平台相对缺乏、科研团队实力不强、科研资源相对匮乏、技术转化率偏低等现实问题与发展瓶颈。
面对学校科研工作底子薄、基础弱的发展现状,济职人的选择是逼近专业、强壮筋骨。
逼近专业的第一步便是以科研管理办法改革为依托,发布《济南职业学院关于改进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的若干措施》,明确了15条具体措施、40项实施细则和责任部门,以科教融汇为方向,集中优质资源与力量突破科研工作方向不明、路径不畅、组织不力等发展瓶颈,锐意提升学校科研工作的外驱力和内驱力。
与之相配合,今年5月,学校将原有的科研处“升级”为科技服务处。
“部门调整后,实现了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一体化推进。特别是‘服务’两字的增加,更加明确了我们的工作职责就是要服务教师教科研工作,服务教师成果转化,从而更好地服务学校和企业发展。”学校科技服务处处长张晓楠介绍。
与此同时,济南职业学院瞄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两大领域,以解决技术工程化和技术服务为目标,形成科研供需对接机制和技术服务清单定期发布机制,不断输出科技成果。
其中,学校智能制造系、汽车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组建科技服务团队,承接济南二机床集团的《一汽模具(红旗)25000kN试模压力机的研制》等揭榜项目10项,已于今年5月开题。电子工程系钱学武博士主持的“济南市5G+先进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入围2022年度济南市重点实验室备案名单,成为市属高职院校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市重点实验室。
“学校科研工作要与学校教学深度融合,要让教科研工作最新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实现知识更新,研究渗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构建集‘教学-科研-学习-实践’于一体的融通架构,构建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源头活水的有机整体。”济南职业学院院长尹元华表示,老师们将本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和教材建设,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真正实现了科教互动融合育人。
教师既会教学又懂实践
持续为企业输送“工匠智慧”
前不久,济南职业学院刘惠超、刘欢和杨智3位教师,同时有了一个新身份,成功受聘为济南市科技副总。
“科技副总”,简而言之,就是让高校人才与企业各扬其长,一起干大事。这个“大事”就是以技术攻关为牵引,将课题研究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
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型劳动者,这对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院校提出更高要求。
“职业教育必须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结合,才能为地方产业发展不断输送‘工匠力量’‘工程师智慧’。”尹元华表示,科研工作的发起端在企业,应用端也在企业,中间在高校,职业教育需要与企业实现真正的双向奔赴,并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积蓄新动能。
一直以来,济南职业学院坚持“与品牌为伍、与朝阳同行”,与济南二机床集团、中兴通讯、中国重汽集团、费斯托、浪潮集团等优秀企业展开深度合作。
针对企业研发部门与学校距离较远这一问题,学校主动“叩诊把脉”,在2024年开展了两轮访企“三拓一引”专项行动即“访企拓岗”“访企拓研”“访企拓服”和“访企引才”,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在“访企拓研”行动中,学校积极对接、获取企业研发和技术改进项目资源,拓展技术服务项目来源,推进科研骨干教师参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技术改造升级,开展校企联合科技项目申报、优质技术服务与关键技术研发,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访企拓研’以来,我们共计拓展技术服务项目31个、形成关键技术研究任务清单28个,技术服务到账额超百万元。”济南职业学院副院长蒋雪艳介绍。
学校与企业在科研领域的合作要想走得更深更远,人才是关键。
为此,在“访企引才”中,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新模式,依托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在全省创新启动以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双跨”机制为突破点,从多家企业引进18名高层次人才。
“学校还开展教师分类管理试点,设置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师岗,出台科研项目奖励办法和工作量核算办法,建立科研相关岗位破格晋升通道,突出科研、突出服务转化,鼓励教师投身教科研工作。”张晓楠介绍。
科研成果直接走向“应用场”培育429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教师王绍存与企业合作研制“异步伺服开式精密压力机”,获重大技术装备山东省首台(套)认定,完成技术改造35项,获省级科研奖项9项,实现成果转化17项,为企业增加产值2亿元;
教师李翠团队研发的可调节防静电操作台,直接实现成果转化的同时帮助企业提高了市场占有率,销售额达270余万元;
教师刘欢带领技术团队,为企业解决了燃油喷射等10余项技术难题,开发出了满足国际化要求的产品,极大助力了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
职业院校是教育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的“中试车间”,科教融汇则是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专业建设,打通专业、科技创新和产业体系链条间的边界。
针对企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创新需求,济南职业学院教师积极开展“立地式”技术攻关和理论原创性研究,助力科技成果从“实际需求”走向“实验室”,再直接走向“应用场”,形成了技术需求与创新成果双向融合、相互赋能的新样态。
在这一过程中,济南职业学院聚焦国家战略和省市产业发展,建设“产学研训创”综合性技术技能服务平台,组建了17支科研创新团队,校企共建技术技能平台61个。同时,学校组建8个校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获批国家、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4个,济南市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9项,数量位居全市职业院校第一。
与此同时,济南职业学院建设了“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技术推广、服务中小微企业、大师培育”协同创新研究平台,获批省级新技术研发中心5个,与企业联合申报并获批科技创新项目13项,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29项,“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国赛获奖数量居全国前列。
济南职业学院还制定了发明专利申请授权专项扶持计划,与山东齐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深入合作,打通专利申请与成果转化的通道,仅今年上半年便取得知识产权授权67项,并向省教育厅上报可转化的成果清单55项。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更应该向新而行,推动人才培养从‘被动应对产业需求’向‘积极引导产业变革’转变。”苏旭勇表示,学校将继续引领学校教师不断逼近专业,并成长为科学研究的行家里手、成长为把论文写在企业一线的专家,从而真正实现校企精准对接、产教同频共振,为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济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