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济南:文明新风浸润万家 冬日之约温暖随行

舜网-济南日报

2024-11-19 06:58:55

  初冬时节,暖阳轻抚泉城大地,金风吹拂漫山红遍。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没有停下脚步,似一股“红”流穿梭在城市乡村,播撒着凡人善举的种子:在城市,志愿者忙碌在地铁公交、小区街巷、商超市场等场所;在乡村,乡亲们穿起红马甲,搞卫生、做绿化、值勤值班、助老助残……

  冬小麦冒出新绿,文明之花处处绽放,志愿精神已成为时代新风,以无数微光汇聚暖流,彰显着社会文明的温度和高度。

济南:文明新风浸润万家 冬日之约温暖随行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

  构建多彩志愿体系 扮靓泉城烟火暖冬

  志愿服务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周末的清晨,一群活力四射的“蓝马甲”来到落英缤纷的小路上,在欢乐的笑声中开启了志愿清扫。这是市中区兴隆街道兴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开展的“凝聚志愿力量 共建美好家园”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们拿起清扫工具干得热火朝天,这不仅是一次校社合作的公益实践,更是探索大学生参与基层治理的“新路子”,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和能力,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

  在天桥区无影山中路与田庄东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社区中心广场,来自中医药大学的“白大褂”正在为积极响应“中国中医行”开展健康志愿服务活动。居民们来测量血压、咨询食疗保健,针对常见疾病及职业病,中医药大学的专业团队还提供了详细的调理建议。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传统疗法也进行了现场演示,让居民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医疗帮助,中医药文化也在一声声称赞中得到了发扬。

  近日,历城区东风街道富泉社区来了一群“红马甲学霸”,他们是“山东大学学生小数苗科普团”的大学生志愿者,走出大学校园走进社区公益课堂,“学霸”化身托管老师,一边辅导孩子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一边纠正孩子们的不良坐姿和学习习惯。同时,根据学生的课业情况梳理出难点、易错点,组织学习讨论小组,引导孩子们积极发言并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思路。此次公益课堂活动是一次跨代合作与教育资源整合的尝试,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友爱的社区环境。家长们纷纷表示,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把孩子们交给大学生,很放心。

  蔬菜新鲜、瓜果甘甜、特色农产品带着露珠和泥土……色彩鲜艳的商品为寂寥的初冬增添了跳跃的“欣喜”。商贩们的吆喝声、居民的询价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一首悠扬的冬日赞歌,唱响了“黄河大集”的动听旋律。天桥区北村街道连日来开展的黄河大集活动,让居民在自家小区里“赶大集”,志愿者热情参与、真情奉献,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老城区浓浓的市井气息氤氲成了最幸福的“烟火风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今,志愿服务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成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投身社会治理、为困难群众托底、让城市生活添彩、讲好讲活泉城公益故事……志愿者们用青春的激情打造出了最美的“志愿名片”。

  点燃文化建设引擎 赋能城市美好生活

  当今时代,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热土,更是文化繁荣的摇篮。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文化建设不仅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更是城市魅力和活力的源泉,它如同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渗透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如何点燃文化建设引擎?不仅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更是对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愿景。

  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城市生活中,近年来,济南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主阵地,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高居民文化素养,增强群众归属感和认同感。

  市中区魏家庄街道以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主线,通过“空间换资源”合作方式,建立非遗工作室、知之书房、青年夜校、智慧琴房等文化共享阵地,让居民“抬腿就到、推门就进”。丰富“线上+线下”活动形式,开展“非遗+节庆”“非遗+研学”等亮点活动;常态化举办主题宣讲、读书交流等文化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媒体平台发布活动信息,普及文化知识,推动文化“两创”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

  不久前,历城区“口述历城”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入选第十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年度项目大展”。项目以讲好历城故事、传播历城声音为出发点,邀请年龄在70岁以上,长期居住、工作在历城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等典型人物,通过音视频及文字的形式“用记忆触摸历史”,为历城保留珍贵文献。项目发起一呼百应,在口述的漫长的岁月中,文化的力量逐渐显现,成为激励年轻一代继续奋斗的源泉。

  基层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文化社区作为连接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包容性,促进着不同群体的交流与融合。

  今年2月,平阴县东阿镇和苑社区舞蹈队在黄河滩区跳起庆祝新春的鼓舞,震撼的场景登上了央视《晚间新闻》,在这片土地上,舞蹈不仅是一项艺术表达,更是一种促进邻里间交流与和谐的有力媒介。平阴县东阿镇和苑社区探索“文化+文明”多元化赋能社区建设,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开展文艺、助教、助老等志愿服务活动百余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为本,文化兴社”的理念。

  广袤田野上一片生机,辛勤耕耘展望未来春华秋实。文化建设不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关乎城市未来和市民福祉的伟大事业。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现代文化元素,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城市文化品牌,让市民在“文化参与”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共享”上各显其能,让文化之光照亮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共同书写城市建设与文化繁荣的新篇章。

济南:文明新风浸润万家 冬日之约温暖随行

社区服务站春意盎然

  共植价值观之树 让“三个融入”枝繁叶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融入”,关键是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当前,济南市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

  融入日常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摸索出了一条“有形、有声、有力”的实践路径。

  市中区杆石桥街道乐山小区社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融入”纳入日常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社区里播撒一颗颗正能量种子。

  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入法治建设,社区从德法共建、廉洁教育、创新机制上发力,构筑法治建设一线“堡垒”。结合“四点半课堂”、党员学习、红色影院等活动,社区打造了“乐和法律课堂”,掀起了20余场法律宣传热潮;学习“枫桥经验”,每月两次的“乐和法律直通车”异彩纷呈,累计开展“大手拉小手 做懂法小主人”“法律服务进社区 普法惠民暖人心”等活动86场,邀请社区律师现场调解居民矛盾,让法治的阳光洒满社区角落。

  为充分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掀起居民自治新热潮,社区建立“吐槽大会”“乐山说事”等多项议事机制,加强与公安、交警、城管、执法、环卫等相关部门的合作联动,让民生问题成为社区热议的焦点。居民都说,社区的“吐槽大会”为居民提出宝贵意见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心中的疑问与牢骚有效排解了,“吐槽会”也变成了“茶话会”,不仅使问题处置更加及时有效,更是破解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老姊妹儿快去啊,今天村里又能免费理发了。”“老王啊,昨天你不是又感觉晕乎乎的吗,过去量量血压。”近日,在鲍山街道济钢鑫苑社区,居民相互招呼着来到社区便民服务站。这是社区定期开展“四角”志愿服务活动的一幕。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社区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群众、融入治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居民日常所需为出发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家园,将爱心、健康、实用与文化融合,编织了一张温馨的生活网。

  “四角”志愿服务主要包括理发角、缝纫角、健康角、爱心角等便民志愿服务。一大早,社区志愿者便来到活动现场,招呼着前来参加活动的老年人,有的给老人理发,有的给老人测量血压,有的在休闲区陪着老人聊家常、问困难。“来这里能免费理发,再也不用跑老远去外面了,主要是理得可好看了。”今年67岁的李大娘刚刚理完发,高兴地说。“四角”志愿服务不仅解决了居民的日常所需,更在细微之处传递着温情与关怀。

  在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39间教室被打造成了39间不同党史主题的“教室党史馆”,沉浸式红色文化“润物细无声”融入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

  学校从基础教学入手,力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精神理念全方位渗透在学科教学里。在语文教学中,选择如“爱”“敬”等有价值内涵的汉字,从字形到字义讲解,初步在孩子心中种下爱与敬的种子;阅读教学中,通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培育乐于助人精神,契合“友善”价值;在学习描写祖国山河的课文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落实“爱国”目标;美术课上,以绘制传统节日画作来展现“爱国”情怀,通过色彩和图案诠释中华文化之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打好移风易俗组合拳 让文明之花常开常盛

  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为持续推动社会风气转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济南市积极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营造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近日,在商河县龙桑寺镇道口张村,王秀珍正为一户办喜事的人家制作用来招待乡里乡亲的“大锅菜”。油锅热气腾腾,辣椒、大料等入锅煸香,大块的五花肉下锅翻炒,随后慢慢浇入酱油,肉色变得金黄亮丽,经过炖煮,再倒入白菜、粉条、豆腐慢炖。“大锅菜”烧制完成,掀开锅盖,那扑鼻的香味,立刻就弥漫了整个院子。一人一碗“大锅菜”,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同样的美味、感受着同样的喜悦。

  如今,在不少乡村,办喜事用“大锅菜”代替“摆酒席”已经成为村民们积极践行的新风尚。

  一碗“大锅菜”,不仅让喜事回归了喜庆本源,还避免了铺张浪费。还有许多像道口张一样的乡村,大力推行移风易俗,倡导村民喜事简办,推广“大锅菜”代替“摆酒席”,营造出邻里乡亲间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使文明节俭的新风尚更加深入人心。

  为进一步提升街道居民对移风易俗理念的认知,倡导文明新风尚,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11月14日,长清区归德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积极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志愿者们深入辖区,逐户进行宣传讲解,耐心地向群众阐释移风易俗“十提倡十抵制”的具体内容,涵盖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等多个方面,通过生动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居民们深刻理解移风易俗对于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

  小戏小剧说文明新风,移风易俗展新城济阳。近日,济阳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了一场移风易俗群众性小戏小剧擂台赛,该活动以群众为主体,以文化为桥梁,通过小戏小剧的形式,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让群众在欢笑与泪水中深切感受到移风易俗的重要性。

  择吉日共结连理,邀亲朋共襄盛举,是我国悠久的婚俗传统。在传统观念中,婚礼被视为人生中的重要节点,往往伴随着高额的彩礼与盛大的庆典,其中蕴含着复杂的人情世故、紧密的社会关系及家族的荣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随着婚礼仪式的繁复与开销的飙升,众多青年对此心生反感。

  摒弃奢靡,拒绝高额彩礼。爱情的本质,在于两颗心的真诚相依、纯洁无瑕,不应被物质所羁绊。自觉抵制高额彩礼,反对将婚姻视为敛财的手段,共同营造健康、节俭、文明的婚嫁新风尚。

  为倡导婚事新办,平阴县东阿镇北市村充分利用本地文化特色,依托现有民宿资源,精心打造了一处“发嫁小屋”,为附近村民提供了举办婚礼出嫁的便利场所。这座小屋古朴典雅,中式装潢,简约而不失格调。它一方面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陋习,让村民在感受当地文化风俗的同时,降低了出嫁成本,为爱“减负”,为幸福“加分”;另一方面,也为嫁到本地的外地新娘发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极大地方便了新人及家庭。同时,新人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装饰,增强了婚礼的个性化和纪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