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4-11-21 11:49:33
在莱芜区寨里镇边王许村,有一条当地人耳熟能详的胡同,被当地人誉为“红色胡同”。这条住有10户村民的胡同,南北不到200米,东西不足8米,却浓缩着许多故事。如今,一幅幅红色墙画,生动地向路人讲述着这些故事,重温那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红色胡同”。
走进边王许村,沿着村中主干道大街,由白果树向西走百余米,大街南边第一条南北胡同,便是村里的“红色胡同”。走进胡同,写有“听党话跟党走”、“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等标语的红色墙绘映入眼帘,红色精神跃然“墙”上。
“红色胡同”这一称谓流传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莱芜寨里镇边王许村的这条胡同居住着10户村民、76人,其中,19人参军入伍、投身革命,3户烈属、5户军属。红色胡同因此得名。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9月,中共北方局发出号召:“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同月,经中共山东省委派遣,地下党员周美瑶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到莱芜香山一带组织发展抗日武装。
在周美瑶的感召带领下,居住在红色胡同的村小学教师边一峰联合红色胡同的边振孟、边恩培、边振辰等人一起,在边王许村开展抗日动员。1938年1月2日,这支抗日队伍在莱芜金蚕寺起义,并与徂徕山起义部队会师,编入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四中队。至此,红色胡同的多位革命志士也都随着这支队伍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洪流中。
当金蚕寺起义的消息传回边王许村,红色胡同的村民备受鼓舞,边振周第一时间找到党组织,请求拥军支前。经组织同意,他带着15岁的大儿子边奎,带领邻里7位村民组成运输队,往返于边王许村与徂徕山,为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运送物资,为“山东抗日第一枪”的打响提供了重要后勤支撑。
在父亲边振周影响下,12岁的边丰积也加入莱芜第一营,随部队一路英勇作战、屡立战功。此后,边振周的四个女儿和小儿子也相继参军,薪火相传。
在滚滚的革命浪潮中,红色胡同的妇女也不甘落后。1941年初,被家中老人强行嫁到邻村地主家的边群,冲破包办婚姻的牢笼,从地主家逃回边王许村,在当地党组织的帮助下,参加了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
无独有偶。1945年,17岁的边玉琴受兄长影响,意欲参军,却受到家人反对,强行被嫁到一户地主家。她从地主家逃出,连夜找到党组织,并在民兵护送下参军入伍。之后,边玉琴跟随部队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多次荣立二等功,在解放战争中彰显着巾帼力量。
如今,胡同被修整一新,铺上了石板,外墙上绘满了红色墙画,形成了一条贯穿南北的步道,革命志士的红色故事在边王许村村史馆的展陈中熠熠生辉,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那浓厚的革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