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2-10 07:27:26
“头晕心慌腿发软”“我的怨气比今天的雾气还大”“人在工位,魂在老家”……
春节假期结束,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复工的照片和心情。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节后综合征”还是来了——不仅情绪有些低落,甚至出现了生理不适。对大家来说,假期结束意味着回归现实,面对的不仅是工作压力,还有对春节美好时光的怀念。
面对“节后综合征”,上班族应该如何自我“解救”,我们又该如何帮助留守老人、儿童缓解分离焦虑?
“班味儿”来得太快,网友叫苦不迭
大年初六,市民杨超从老家平度市返回济南,车辆刚驶上高速,他就跟妻子说“已经开始想家了”。
杨超说,自己在济南上学、工作、成家近30年,父母一直在老家,因为忙于工作,每年只有国庆节和春节假期能在老家多待几天。“印象中老家院子里种着各种蔬菜,养着几只小狗,每到饭点就能闻见香味儿。这几年回老家,明显感觉父母变老了,所以离家的时候格外不舍。”杨超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回老家,就是中年人的心理治疗”,他对此深以为然,“回到父母身边才觉得自己是个孩子,能在故乡的空气中回忆童年,无所顾忌地放松一下。”
假期有多放松,就对上班那有多焦虑。“初六晚上就开始失眠了,一想到上班后积压的工作就头疼!”杨超说,妻子调侃他“还没上班就有‘班味儿’了”。互联网上,沉迷于假期聚会、蹦迪、补觉、追剧、走亲访友的网友们也纷纷感叹“班味儿”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还没从假期的状态中缓过来,人就坐在了工位上”。
这种假期过后“打工人”的焦虑状态,被称为“节后综合征”,也被称为“假日综合征”,是指在长假或节假日结束后,人们出现身体和心理上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其主要表现是,面对即将开启的工作和学习,很多人觉得假期还未休息够,没心情上班。生理方面,有人会出现头晕眩晕、便秘、长痘、腹泻;心理方面,有人会出现心神不宁、焦虑烦躁、萎靡不振等。记者看到,很多网友在交流自己的具体症状——“半夜直接呕吐了,头疼到吃布洛芬”“失眠到凌晨3点才睡着”“早上闹钟响了好几次才醒来,第一天上班就迟到扣钱,晦气”……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发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清晨感到困倦、很难保持热情、经常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都是大家的“节后综合征”表现
同事越“卷”,症状越明显
“我的‘节后综合征’,是被同事‘卷’出来的。”
市民卢女士从事金融行业,平时工作就很饱和,春节假期是难得的放松。然而从除夕下午开始,微信群里就开始了铺天盖地的拜年信息,同事们个个文采飞扬。应付完这一关,又从上班前两天就要面对“卷王”同事的“提前返岗”。“总有一两个同事提前在群里汇报节后的工作计划,本来开年工作就很多,要重新梳理进度、进行规划,被他们一‘卷’压力更大了。”卢女士说,与亲人的分离焦虑加上提前到来的工作压力,对自己来说无疑是“双杀”。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玲玲告诉记者,春节长假后,人们从热闹的节日氛围突然回归日常,明显的落差感会带来失落和沮丧,严重时则会出现厌工厌学情绪。加上节后往往是工作计划的启动期,许多人会对新的一年设定目标,这种期望也可能带来压力。这也是春节后的“节后综合征”会比其他长假更显突出的原因。“一般来说,上班族和学生的症状比较典型。成年人较多是担心回归日常工作时会面临的压力和新一年的挑战,学生则较多是担心学习的压力,使用手机、玩游戏也要重新被限制,所以会感觉不适甚至抗拒。”张玲玲表示。
别看网友用“节后综合征”调侃、“玩梗”,但它也确实存在健康风险。一位心理医生分享,自己的一位病人是初三毕业班班主任,既往在工作中就感觉有些焦虑。春节假期结束后,面对即将开学要带领班级备战中考,觉得压力非常大,出现了焦虑、失眠、头晕、心悸、胸闷、食欲不振等症状,反复想向学校申请不当班主任。幸好及时到医院就诊,被诊断“焦虑抑郁状态、睡眠障碍”后,经过规范治疗,症状缓解,目前已回归到正常工作生活。
“在社交网络刷屏‘不想上班’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这是不是身体发出的信号,让我们重视情绪的变化。”张玲玲说。
留守的他们,心理也需关爱
“节后综合征”不仅离家的人有,留守的老人、孩子也有。
今年春节假期,市民刚先生给住在农村老家的爷爷奶奶安装了摄像头,能看到老两口在院子里的情况。“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我想通过摄像头关注他们有没有意外情况,没想到看到的是院子里冷冷清清。”刚先生说,假期带两个孩子回老家,觉得家里四世同堂非常热闹,孩子们跑来跑去,父母忙着做饭收拾,自己和妻子贴春联,爷爷奶奶脸上总挂着笑容。“以前没有意识到,我们不在家的时候,只有两个老人守着老家,享受了儿孙绕膝、热热闹闹的假期,又突然面对分离,他们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刚先生从前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留守老人对着摄像头喊孩子的名字,如今自己经历了,经常看着屏幕鼻子一酸。
对留守儿童而言,节后分离更加困难。最近,社交媒体上很多离家务工的网友分享,孩子挣扎着不愿让父母离开的场景,“要妈妈”“你们别走”“别赚钱行不行”……孩子们哭泣的样子让很多人落泪。一位贵州网友分享,自己在服务区发现,车身的灰尘上被孩子写了这样一行字:爸爸可不可以不走。
张玲玲分析,对于留守老人,由于节日期间与子女的短暂团聚带来的欢乐在节后迅速消失,他们可能会因孤独、对子女的不舍等情感而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出现“节后综合征”。这种心理变化不仅影响老人的情绪,还可能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对于留守儿童,他们在春节期间享受到了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但假期结束后父母离开,孩子们可能要重新面对长时间的分离,这同样可能引发他们的节后综合征。他们可能会因为思念父母、缺乏安全感而出现焦虑、烦躁、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
“我们需要关注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节后综合征’问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关爱。”张玲玲说。
用一点仪式感,释放新年活力
不论是离家的,还是留守的,面对“节后综合征”,都需要一些治愈良方。
“我们公司给员工发了开工红包,虽然不多,但是心情好多了!”网友琴琴在社交媒体发文,开工第一天,工位上的小红包让原本唉声叹气的自己瞬间满血复活,88元的“发发”好意头让她对新一年的工作有了激情。记者看到,有的企业老板特地在开工第一天安排了“热身下午茶”,组织员工套圈、跳格子、抢红包,先放松身心再投入工作;有的老板把第一次晨会变成“吐槽大会”,让员工发泄完去年的“怨气”;有的领导给员工发刮刮乐彩票,网友兴奋分享自己中奖200元;有的公司直接订奶茶、切蛋糕,延续节日氛围,帮助员工平稳过渡到工作节奏中……
上班族们也有自己的解忧办法。“90后”上班族董云喜欢制造仪式感,上班第一天清理杂物、摆上鲜花,泡一杯茶与同事聊天分享假期趣事……“一套流程下来,感觉心情好了不少,也更有动力开启新一年的工作。”董云说。此外,她还有个小妙招——列出节后需要完成的工作清单,在整理工作思路中逐渐提升专注度,“逐渐进入工作状态,先完成简单且紧急的事项,先把必要的工作做完,不给自己太大压力。”
“‘节后综合征’并不是一种慢性的或者无法治愈的症状,而是一种暂时的和可逆的症状,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缓冲期,人们就会自然地适应和调整,节后综合征就会自行消失,不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影响。”张玲玲建议,上班族要学会自我调节,同时对留守老人和孩子,我们要多沟通,让他们对团聚和离别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多给老人打电话问冷暖、报平安,做好孩子假期与常态化生活的衔接。
你是否有“节后综合征”?
是54.55%
否45.45%
假期结束后,你有哪些感受?[多选]
很难保持热情58.18%
经常打瞌睡58.18%
注意力不集中50.91%
清晨感到疲倦38.18%
学习工作效率低34.55%
你怎样缓解这些情绪?[多选]
适量运动健身69.09%
制定规律计划54.55%
保持良好睡眠50.91%
均衡规律饮食40%
进行心理咨询12.73%
微观点
“节后综合征”需“双向化解”
新京报
在春节长假之后,“打工人”继续上路,社会的聚光灯都投向了这些来了又走了的年轻人,他们是社会建设的基石,值得受到更多的关注与呵护。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忘记了同样为数庞大的留守群体。他们虽然在春节之后依然留在家乡,不用拖着大包小包外出奋斗,但久盼亲人,一朝得以团聚,却又很快分离,这更可能会让他们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一时难以从失落的情绪中走出。
对于容易被遗忘的留守群体,需要亲人、相关部门、媒体及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与帮助。比如要想办法破解农村留守群体与“空心村”难题,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养家糊口,推进乡村振兴;也要彻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外来务工人员享受本地市民待遇,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接家中老小到城市团聚……
对于在外打拼的人们来说,春节期间,也不应该只顾着自己玩乐,只顾着与同学聚会、和朋友把酒言欢,应该多陪陪父母与孩子。春节过后,又踏上了返程的路,也要记得多和父母打打电话,多与家中老人们交流,多开导老人的情绪,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节后综合征”并非单向存在,并非外出务工人员的专属,而是“双向存在”,要进行“双向化解”,综合施策。其中,需要每个人能够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也需要用亲人的爱、社会温暖、制度温暖来抚慰这一年一度的精神“阵痛”;还要想办法根治“节后综合征”暴露出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别把假期当成精神ICU
大象文娱
这届年轻人的复工比失恋还难受,前几天大家还是掌控年货的”神“,可一旦脱离了过年的轻松氛围,就出现了强烈的戒断反应。从状态上看,"节后综合征"似乎是懒癌发作、工作倦怠,实际上是“打工人”对假期“放空状态”的依赖。有人形容,春节假期就像做了一场美梦,让人短暂地逃离压力。我们攒了很久的见面,与家人干杯,被幸福包围。等假期结束后,“打工人”再重新坐回到工位,继续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这种落差感自然让人难以适应。
与其说“节后综合征”是一种病,不如说它是现代职场人发出的无声叹息。对许多人来说,假期结束意味着回归现实,面对的不仅是工作压力,还有对春节美好时光的怀念。
解决"节后综合征"的关键,不是要让自己快速切换到工作状态,而是如何平衡好心理落差,让工作重新融入生活。
吃了假期的甜,也要接受拼搏的难,不能把春节当作一年一次的精神ICU。
神回复
网友@小神仙:假期只能陪我走一段路,工位才是我永远的家。
网友@酸的甜:一寸光阴一寸金,假期没了好伤心。
网友@wade:酒桌饭桌麻将桌,终究要回到办公桌。
网友@球球了:轻易爱上的假期,要工作多久才能忘记……
街采
受访者霍女士
我觉得自己有“节后综合征”,上班之前会睡不着,脑子里都是工作。不过我觉得上班后这种焦虑自然就好了,不需要特地去克服,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生活还是要回到正轨的。我调节自己心态的方式,主要是多想一想合得来的同事,找一找上班的乐趣。
受访者周先生
我是济南人,在新疆读研,两地距离非常远,所以虽然还没开学,我也已经出现了“节后综合征”,总想着到学校以后的生活没有了家人的陪伴,吃不到家乡的美食。我觉得春节假期后这种情绪会更突出,毕竟享受了合家团聚的氛围后,需要适应一个人的生活。
受访者朱女士
出现“节后综合征”的原因,我认为是春节期间家里亲戚多,非常热闹,突然各自回到工作环境肯定会不适应,我也有这种焦虑。我觉得这种状态主要靠自己调节,比如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想家,那就和家里人多打电话、视频,调整好情绪再投入工作中。
受访者张女士
上班的前一天晚上怎么都睡不着,上班的第一天早上怎么都起不来,感觉一觉醒来“天都塌了”,好想回到除夕那天。我调节自己的方式是吃东西,带点小零食去上班,或者给自己叫个外卖、点个奶茶,补充一下能量。我觉得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态,很快就适应了。
欣视界
接着奏乐接着舞
打起精神往前冲
春节的确是成年人的一场心理疗愈。我们暂时逃离朝九晚五的桎梏,在亲情的港湾里停泊。觥筹交错间,时光仿佛凝固,让我们得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喘息。但这场“心理治疗”终究是短暂的,朋友圈里仍飘荡着年夜饭的香气,返程的行李箱里还塞满家乡的味道,我们就被不容抗拒的力量拉回了既定的轨道。
对“节后综合征”最有感触的人群,非“打工人”莫属——大脑还在回味着除夕夜的春晚、大年初一的饺子,人却已经坐在了办公桌前,手指在键盘上机械地舞动,思绪却飘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节后综合征”不仅返程的人有,留在家里的人也有——期待一年的团聚,短短几天就宣告结束,对于老人、孩子来说,像是美梦被硬生生打断。这种由喜到悲的情感落差,无疑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许多老人可能会因此感到焦虑、抑郁,孩子们出现伤感、自卑甚至行为问题。
它不是病,但也不能忽视、需要调节。
要知道,生活的本质不是永无止境的狂欢,而是要在不同的乐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工作,更不是生活的对立面,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舞台。对上班族而言,将春节积蓄的能量注入工作,在平凡的日常中寻找诗意;对留守的他们而言,多打一通电话、多接一次视频,都是极大的宽慰和惊喜。
节过完了,让我们“接着奏乐接着舞”,打起精神往前冲。毕竟,生活不是一场短暂的狂欢,而是一曲需要用心演绎的永恒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