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2-26 07:38:29
初春,位于历城区唐王街道的山东锦尚田育种育苗基地正以新形式“忙春”。随着换气扇吸进春风,数以万计的种苗轻轻点头,在“梭梭”声中汇成一片绿海。
春回大地,农事渐起。泉城沃野进入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的关键期,各类新技术、新设备赋能农业生产,助力稳产增收。
科技+人才助力“芯”春耕
“嗡——”2月20日,唐王街道山东锦尚田育种育苗基地自动喷淋系统启动,细长的喷淋臂扫过,将水肥一体化合剂均匀地扫向苗床。
唐王街道山东锦尚田育种育苗基地是集蔬菜良种研发、种苗繁育、生产经营于一体的集约化育苗工厂,年育苗量超过5000万株。通过集约化育苗技术,农民可以快速获得优质、高效、成批且稳定的种苗,有效提升耕作效率。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尝试用‘双断根’技术进行育苗,育成苗具有缓苗快、抗早衰等特点,对照来看,应用该技术的种苗根系更为发达,农民在春耕时能够更加省心。”锦尚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佳佳介绍,“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推广这项技术,使每株苗都带着‘科技基因’走向田间。”
科技赋能背后,是唐王街道由高校教授、农技专家和本地“土秀才”组成的人才队伍在做支撑。
“大姨,这个苗子的播种位置您可能得再调整一下……”张曦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也是中国农大与锦尚田共建的蔬菜育苗科技小院的负责人之一。当下基地正开展新一轮播种,他结合自身研究的课题对基地的育苗操作工进行指导,帮助育种育苗基地进行生产提升。
当前,科技小院正围绕茄果类蔬菜新品种选育、蔬菜集约化育苗、种苗标准化等领域,依托共享实验室开展研究生培养、新型技术推广和标准化技术提升,使得从田间地头得来的数据,为研究生的科研提供最直接、最客观的第一手资料,为企业带来提高生产效率的新方法,为街道增添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形成地企研三端联动互促。
“除了跟中国农大共建科技小院外,这几年,基地还承接了各级农业部门的培训安排,包括且不限于粮油作物种植、高素质专业农民培养等各类培训。”赵佳佳表示,近年来,借助济南市“一村一业、一村一策”资金扶持政策,企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各类要素得以完善,可以切实帮助老百姓解决一些生产中的难题。
通过联动“产学研”各端,唐王街道正加速打造“唐王种业小镇”,逐步融合催生“种业硅谷”。依托锦尚田育种育苗基地等载体,全街道不断搭建起农业科技的“孵化器”。
“当前,街道正持续推进现代农业、现代种业发展,将春耕从‘体力活’变成‘技术活’。”唐王街道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当前,唐王街道正在积极推动山东种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和北方数字植物工厂项目建设,为春耕带来“芯”动能。
数字托管系统赋能春耕春管
2月23日,在章丘区相公庄街道农田里,春季农业生产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与以往不同的是,科技的作用在田间地头愈发凸显,一幅“科技春耕图”正徐徐展开。
“以前灌溉是个头疼事儿,现在有了E托管系统,只需轻轻一点手机,水肥一体机就能迅速启动。既节水、节肥,还能进行地块标记,快速获取春管进度,真是太方便了!”在颜家村一处麦田,山东鲁供丰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李林杰通过手机轻松管理着麦田。只见他轻点手机屏幕,实时查看小麦浇灌进度。
在章丘区相公庄街道大康村,由山东鲁供丰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托管的田地上,一台台桁架式自动喷灌机正在进行浇灌,成片的小麦苗长势喜人。“近期没有有效降雨,灌溉是为了促进麦苗返青,让弱苗变壮苗。”山东鲁供丰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浩表示,目前正处于小麦的起身返青拔节期,为保障供应,鲁供丰农已经完成了春季所需的追肥、灌溉、除草等环节招标,采购了2000吨农资,准备了80余台喷灌设备。
何时浇、浇多少、怎样量化,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在公司黄河粮食烘干仓储基地,王浩操作的E托管系统平台上显示出的地块管理、设备管理、作业管理、农事记录、责任人、作业轨迹地图等信息十分清晰。王浩表示,公司通过开展全程化托管服务,利用托管智慧平台,让地块信息透明化,作业环节更能保质保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资供应有保障,春耕才能底气足。今年开春以来,济南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以提升为农服务综合能力为主线,以组织服务农民、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根本任务,落实打造农资流通服务主渠道、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生力军、农村商品市场“国家队”“三件大事”,拉高标杆、争创一流,持续优化农资服务供给,布局“1+1+N”农资仓配保供体系,着力打通农资供应“最后一公里”,全力保障春耕农资货源充足、下摆到位,不断档、不脱销,护航春耕生产,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给绿色农业装上科技引擎
初春时节,泉城济南广袤的田野上活跃着一支农技推广服务团队,为这个播种希望的季节增添了一道别样的绿色底色。近年来,济南紧紧依托泉城农技垄上行快车服务,为绿色农业装上了科技的引擎,持续赋能绿色转型增效升级。
2月16日,记者走进济南市莱芜区利和庄园,只见各类设施蔬菜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张水涛正在农技专家“手把手”技术指导下,应用水肥一体化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随着控制开关“咔”的响声,不到1分钟的工夫,十来个温室大棚内的灌溉开关已全部打开,对作物进行浇水。“此项技术省水省肥30%-40%,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80%以上,而且显著提升了种植户增收致富水平!”
据介绍,利和庄园2023年被选为国家级生态农场,目前园区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全覆盖,在节本降碳、绿色高效生产上闯路子,基地出产蔬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由于绿色农业发展成效突出,在全国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上,利和庄园作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有机肥使用”生态循环新技术新模式典型发言。
荣耀的背后是济南市农技专家零距离常态化下沉一线指导服务。为全方位加快绿色生态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在2024年“世界环境日”之际,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举办生态农场创建观摩培训暨“垄上行”活动,以“走进生态农场发展绿色农业”为
主题,以国家级生态农场利和庄园为特色样板,观摩学习先进标杆,助力生态农场高水平创建。
近年来,济南市农技推广部门坚决扛稳扛牢稳产保供主责主业,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开展泉城农技“垄上行”和“农业绿色发展推进行动”,进一步夯实农业绿色低碳高效发展技术支撑,给现代绿色农业装上了科技引擎,为农业向“新”而行和向“绿”而转,聚力赋能的步履矫健而铿锵,进一步加速推动绿色农业扩面提质增效。
为扎实助推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和提质增效行动,济南市通过精准覆盖夯基础、农企协同强服务、综合施策显成效多项举措,加强集成推广“三新”(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技术。2024年,在济阳区推广“三新”配套技术示范面积1670公顷次,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7.5万公顷次以上,技术覆盖率在90%以上。在起步区太平、孙耿街道“三新”集成“万亩片+千亩方”示范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7万公顷次,起步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化肥减量增效‘三新’集成推进县”。
与此同时,济南市聚力集成示范推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技术,探索实践农业绿色防控的新路径新模式。建立常态化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制度,集成示范推广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建立玉米和番茄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2000公顷。在8个区县建设20个智能监测点,布设24套害虫性诱自动化监测仪系统和6套智能虫情测报灯,对主要农作物开展病虫害智能监测,点面结合助力基层监测网络整体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加快全市8700个番茄种植棚全覆盖,建立每村一名虫情测报员、每棚一张明白纸、每棚一个明白人、每棚一套监测体系、每棚一个防治方案“五个一”工作体系;在全市培养了112名熟悉番茄潜叶蛾防治乡镇植保技术骨干和614名村级虫情信息员;以济南市基层植保体系建设为有力支撑,累计指导服务17196人次,调查3167公顷次……
这只是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领域的一例典范案例。去年以来,济南市聚焦提升番茄潜叶蛾监测防控水平,建立智能监测预警平台,示范推广物理隔离、生物天敌、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建立起步区、济阳区、商河县高标准绿色防控示范区3个,以点带面加快集成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番茄潜叶蛾防控成效得到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全国农技中心领导及专家的肯定。
记者采访中发现,在济南市另一家国家级生态农场莱芜区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温室大棚高效种植模式已实现全覆盖。“通过减少农药使用、控制化肥用量模式化,发展沼液、沼渣等封闭循环模式,基地生产的绿色蔬菜广受消费者青睐,成功蹚出现代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合作社理事长陈明新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济南市按照“减肥、控药、洁田、修复、循环”集成技术路线,实施主要农业投入品减量绿色生产,在绿色农业模式化上持续加力推进。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建成11个绿色农业示范区,着力打造林下“畜-蚯-菇”、万亩蒜田清洁生产、农产品废弃物回收循环、生物分解绿色循环等富有区域特色绿色农业方式。其中,商河县整建制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累计完成粪肥还田2万余公顷,推广施用堆沤肥6.83万吨,消纳畜禽粪污量7.7万吨,以点带面为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