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科技绘就防渗蓝图 绿色筑牢生态屏障:天海新材料董事长肖华春的产业报国之路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3-07 13:42:12

科技绘就防渗蓝图 绿色筑牢生态屏障:天海新材料董事长肖华春的产业报国之路

  在章丘绣源河生态走廊,以水为脉,润物无声;水质清澈,草木葱茏。却鲜有人知,数年前,绣源河还是个“夏满冬漏”的季节性河流。而如今,脚下6米深的防渗体系正默默守护着这片水域,这正是山东天海新材料工程有限公司的匠心之作。掌舵人肖华春,这位兼具川妹子灵气与西北女性魄力的企业家,用23年时间将防渗材料做成了守护绿水青山的“隐形铠甲”,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产业报国之路。

  从8人作坊到行业龙头 戈壁记忆催生创业火种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长大的童年,使得肖华春对水资源分外珍惜。由于当地气候干旱少雨,农业灌溉长期依赖夏季冰雪融水。然而,珍贵的水源流经沟渠时几乎渗漏无余,防渗膜便成了农田的“救命膜”,关系着当地千家万户的生计。1999年南昌大学工民建专业毕业后,她发现新疆农业灌溉使用的防渗膜竟需千里迢迢从山东采购。“为什么不能自己生产?”基于这个朴素的念头,肖华春在2002年3月创立了济南市天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开始了漫漫创业路。

  创业初期,由于没有自己的生产车间,“借鸡生蛋”的贴牌模式效果很不理想:代工厂品控不稳,客户投诉不断。2005年,27岁的肖华春暗下决心:“得建厂,自己搞生产。”于是,她多方筹款,四处考察选址,在淘汰了10余个位置不合适、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地点后,最终选择了条件优越的章丘刁镇工业园,建起首个自主生产基地。那时起,她白天跑工地监工,夜里自学研读工商管理课程,带领8人团队攻克生产工艺难关。“质量先行,诚信第一”的铁律自此铸入企业基因。

  如今的天海新材料已拥有占地7万平方米的智慧工厂、25条智能生产线,产品覆盖水利、环保、交通、建筑四大领域,2024年年产值突破3.5亿元,安置就业380余人,其中女性员工占比超过半数。2020年,在刁镇化工工业园投资2.38亿元创立昊博(山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国内独创的防渗土工合成材料花园式工厂。企业斩获“山东省瞪羚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56项荣誉,手握CRCC、欧盟CE等23项国际认证,成为防渗领域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

  从跟跑到领跑 硬核创新锻造科技铠甲

  “防渗材料看似普通,实则是守护生态安全的‘纳米级卫士’。”肖华春深谙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她主导组建42人的研发团队,每年将营收的6%投入研发,近三年斩获12项国家发明专利。企业联合高校科研团队攻关防渗材料寿命延长技术,通过有效的各种招聘渠道,高薪聘请高学历研发人员,现已自主研发出12大系列产品。

  这种科技实力在重大工程中经受住了考验: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采用天海特制防渗系统,助力国家实现工程高标准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使用其研发的生态型防渗材料,确保了水质安全与生态和谐;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中心同样选用天海产品,为这一国际盛事增光添彩。这些标志性工程的成功应用,不仅体现了天海产品的可靠性与先进性,也是企业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的坚定承诺。目前企业已参与30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产品远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从企业自强到行业共荣 产业报国践行绿色使命

  在肖华春的办公室,珍藏着绣源河治理前后的对比图。这项投资3.2亿元的生态工程中,天海创新采用“立体防渗+生态修复”技术,使干涸河床变身40万平方米城市“绿肺”。如今,改造后的绣源河成为新章丘的名片,波光潋滟的秀丽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我们不是在卖材料,而是在修复地球的‘皮肤’。”她常说:“用我们的产品为人类环境保护与改善提供帮助,为绿色地球贡献一份力量。”这不仅是天海新材料奉为圭臬的企业使命,也是天海人“做环保要有情怀”的真实写照。

  这种绿色担当还延伸至企业管理的多个环节:投资800万元建设光伏发电系统,推动低碳经济的实现;主动开放技术专利,带动上下游42家企业形成绿色建材产业集群……此外,企业高薪诚聘人才,组建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培养出380人的专业技术团队,其中70%为本科以上学历。肖华春还大力招聘本地人才,鼓励他们参与到防渗行业中来。“我们不怕竞争,我希望能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她说,整个行业得到大的发展能够形成集群效应,从而使企业在良性竞争中与同行一起壮大。

  从戈壁女儿到防渗领域“铁娘子”,肖华春用科技创新的密码解开了生态保护的难题。在天海新材料展示厅,陈列着企业参与的每一个应用领域工程模型,每个微缩景观都在讲述一个关于坚守与突破的故事。正如她所言:“防渗事业是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我们要做地球生态的终身守护者。”在这条绿色长征路上,这位女民营企业家正带领天海人续写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