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浮世长安》:大唐社会的世俗生活

舜网-济南时报

2025-03-10 10:51:28

《浮世长安》:大唐社会的世俗生活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是继汉代以后政治、经济、文化均取得杰出成就的鼎盛时期。唐研究不仅在国内是显学,也是国际汉学的热门题材。关于唐代历史文化研究的相关学术论著、文艺作品、普及读物可谓层出不穷。唐诗和唐代文学,乃至唐代那些人与事,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和津津乐道,近年几乎形成一种新的高潮,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一个标志。

  因应这样的时势,由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程蔷、董乃斌所著的《浮世长安:唐代的民俗与人文》一书修订后重新出版。本书分为六编,通过对岁时节日风俗、都市民俗、妇女和文人士子习俗、民间崇拜与禁忌,以及民俗文化产品物化形式的描述和分析,勾勒出唐人世俗生活的大致轮廓和某些细部,让读者更加真切地了解大唐盛世。长安的一天

  唐代诗人李贺在《官街鼓》一诗中有句“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写的就是长安城中居民每天从鼓声中开始一日和结束一日的习俗。“都市民俗”这一章中,作者讲述了长安城的官街鼓、东市西市的市井生态以及市署管理等内容,不妨跟随作者的叙述去感受长安城中的一日。

  第一声报晓的鼓声来自皇宫之内。每天拂晓时分,大内鼓声一起,各条街道上的鼓也随着敲响,一连要敲击三千下,可以想象这种情形是多么壮观和令人振奋。就在这洪亮而经久不息的鼓声中,长安的城门和坊市之门逐一开启,长安城新的繁忙的一天就开始了。

  先来说说官员的情况。盛唐之前的皇帝多数比较勤政,一早上朝是官员们的例行公事。“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有史料记载官员上朝的繁忙情景,官员们天不亮就要出门,如果到达皇宫之时宫门未开,只能在宫门外等候。

  文学史上有一场著名的和诗活动,记录了乾元元年的一次早朝。这年春天,诗人贾至、王维、杜甫、岑参都在朝任职。贾至写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的诗,引发了其余诗人的唱和。从四人的诗作中,读者不仅知道上朝时间之早,还可以窥见宫中的旌旗、树色和官员的服饰、步履,甚至听到佩剑的铿锵,闻到御炉的香烟。尤其是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岑参的“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早朝的声势。

  下班之后官员们也有很多娱乐方式,可以去逛寺庙或者市场,可以去曲江、芙蓉园游玩徜徉,也可以在家中读书、会友或者宴饮。

  老百姓也每天忙碌着自己的活计。在本书中,作者将普通市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脑力劳动为主,他们依恃的是某种专门的知识和自身的智力,比如医者、卜卦看相者、文物古董商、抄书者等等;另一类则以体力劳动为主,就是形形色色的匠人佣工。日头渐渐升起,各种小商贩和手工业工人也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有卖菜的、卖鱼的、卖柴火的、卖布匹缯帛的、卖油的、卖药的、卖钱贯的、卖胭脂花粉的、卖镜子的……只要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种种货物用品,而又适合于以担挑车推方式售卖的,都在他们经营范围之内。他们是市场上一股活跃的经济力量,对保证长安居民的正常生活起着积极作用。而他们的存在,他们肩挑手推各种货物出入长安各里坊的身影,各种不同的吆喝叫卖之声,也构成了一幅生动有趣的长安民俗图景。

  根据《新唐书·百官志》中的记载,每日黄昏时分,随着八百下鼓声次第响起,城门与坊市门逐一关闭,街上不再允许行人行走,长安城的一天就结束了。

  妇女的一生

  今天我们常常说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体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上。在本书中,作者用单独一章的篇幅来讲述唐代女性的生活与习俗,具体讲述了唐代的婚嫁礼仪、宫中妇女的生活以及市井、农村妇女的生活。综合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窥视唐朝一名普通女子的一生。

  与今天的情况类似,唐代女性的一生也可以以婚姻为节点分为前后两部分。从幼女到少女时期,只要家庭不是非常贫寒,这一时期女孩的生活一般是无忧无虑的。李商隐有一首《无题》诗说:“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的快乐生活。

  唐朝时女性多在十七岁左右结婚,十四五岁时开始议婚。这时她们即将告别童年,需要学习“德言容功”,为出嫁做准备。除了妇德之外,有的家庭也会教授女孩识字、读书、记数等方面的知识。如女诗人鱼玄机、薛涛,不仅读书识字,还能吟诗作文,李商隐笔下的出身商贾之家的柳枝姑娘也是如此。诗人韦应物在诗歌中也提及其妻子教年幼的女儿读书的事情。

  对古代女子来说,婚姻是一桩关于一生幸与不幸,甚至是生死的大事。婚后妇女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基本上由她所嫁到什么样的家庭中所决定。在传统的眼光中,婚后妇女的主要职责就是相夫教子。“她们必须敬老,做事必须勤快且任劳任怨,必须多生儿子且善于教子。如果儿子当中有人取得大的成就,那么做母亲的便也随之荣耀。”书中写道。

  唐代诗歌中有“弃妇”“思妇”主题,这种主题的由来是社会现实中妇女被抛弃或者夫君久出不归。诗人顾况有一首《弃妇词》,写出了唐代妇女婚后生活境遇的一个侧面。她们往往先是漫长地等待,在孤寂无援的情况下支撑着家庭,然而年老色衰以后却被丈夫抛弃,或者会因为丈夫的情感转移而失去以往的地位。

  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唐人对女子再婚的态度比较通达,很多公主都曾二婚或者三婚。在普通女子中,夫死再嫁也是被认可的。尽管官方和民间都不鼓励离婚,而当女方提出离婚时,这种诉求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放置于整个唐朝社会风俗之下来审视唐朝女性的社会地位,书中总结说,唐代妇女在思想、言论和行动上比起前代或后代妇女都要自由一些。她们可以参加种种娱乐活动;她们可以经商开店成为女老板;可以夫死再嫁而不为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捍卫自身利益,而在社会舆论上也还能够得到理解和支持。

  唐代这些妇女较为自由的现象,在别的时代自然也不是全然没有,但在唐代似乎较为普遍。

  蓬勃的民间文化

  不仅在正统文学诗歌的创作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唐朝也是民间文学极为蓬勃的时代。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一样,在广大民间随时随处产生着、流传着极为丰富多样的传说故事。可以说,凡是有人群、有社会生活的地方,也就一定有形形色色的传闻、议论和琐言,所谓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间传说。如果把它们形诸笔墨、载于书册,便是所谓小说家流。

  在《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这一章中,作者讲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各类笔记、杂史作品。文人自古以来有将遗闻逸事或奇闻怪事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习惯,这些记录虽然对现实生活有所变形、有所夸张,不过表象背后存在某些具有本质性的东西。这类杂史有时候还可以补充或印证正史,故而也具有很大的价值。唐朝时这类作品非常发达,不仅民间文人喜欢撰写这类书籍,连高官牛僧孺也写过《玄怪录》,李德裕也写过《次柳氏旧闻》。可见这种写作在当时几乎是一种社会风气。

  很多笔记杂史记录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的故事。其中对皇帝和后妃生活的好奇,使得关于皇室生活的传说成为一个重要题材。《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更是把他们作为书中的主角,书中多会涉及帝王的神奇出生或死亡,或者描写想象中的帝王和妃子的感情生活。白居易的诗作《长恨歌》和陈鸿的传奇《长恨传》就是在大量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两人的写作时间距离马嵬事变过去了五十年,正是这类民间传说从酝酿到大量产生的时代。而此时人们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态度也有所变化,呈现出从谴责到同情的态度,美化了他们的爱情和死亡。

  唐代还是民间歌谣极为发达的时代,各地百姓均喜欢唱歌,尤其是江南更有这项传统。不少大诗人也会仿效民歌作诗,如刘禹锡创作过多首民歌风情的《竹枝词》,也写过“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这类反映民歌之盛的诗句。

  留存至今的唐朝时期的敦煌曲子词民间风味也极为浓郁,尤其是反映妇女生活和心理的作品。这些词来自民间,可能经过文人的润色。如一首《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构思精巧又强烈直率地抒发思妇的心情,颇具艺术价值。

  了解一个时代,不仅仅是了解那个时代的诗文绘画等高雅艺术,与多数人息息相关的正是这些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了这些世俗生活百态,才有助于我们更贴近那个时代。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展现的是一幅幅大唐世俗生活图景,也是唐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