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共写文学史

舜网-济南时报

2025-03-10 10:52:20

  “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棵树是?”

  “文学史上最孤独的时刻是什么?”

  “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那场离别是什么?”

  “文学史上最经典的一声叹息是什么?”

  “文学史上哪个著名的夜晚让你久久难忘?”

  “文学史上哪一句话让你泪流满面?”

  ……

  在社交网络上,文学爱好者正以这样的方式相聚,他们在问题下面交出自己的答案,无意中也参与了文学史在今天的一次重新书写。

  显然,这些答案是主观的,无法达到某种标准,甚至可能因为记忆不够准确而有瑕疵,可是,当所有的答案汇集在一起的时候,人们发现,文学史早已经走出教科书,潜入日常的生活和情感。

  文学和它的历史,从来不是摆在那里让人仰望的。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树

  “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棵树是?”

  在小红书上,这个帖子下面有800多条评论,那是网友关于这个提问的回答。

  有网友说,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棵树是鲁迅家墙外的树。在散文《秋夜》里,鲁迅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有网友说,应该是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写的那棵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还有网友说,是史铁生母亲栽的合欢树。“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在《合欢树》中,史铁生如是写道。这棵树寄托了他对母亲的怀念。

  网友的答案五花八门,除了这些,还有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的“非谢家之宝树”,姜夔在《长亭怨慢·渐吹尽》里写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还有“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还有《布鲁克林有棵树》中的“树”,还有村上春“树”……

  在“文学史上最孤独的时刻”这个帖子下,同样评论者众。网友或凭借记忆,或查阅资料,写下曾经让自己情感共鸣的内容。

  一名网友写下:“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另一名网友继续写:“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有网友列出了海子的诗:“就像很久以前,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还有网友列出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一句话:“大爷你就叫我罗长礼吧。”有意思的是,网友在这里找到同类,有知道这句话语境的网友在这个答案下评论:“他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再到吴摩西,后来,他叫最想成为的那个人。”

  已故评论家雷达在《〈一句顶一万句〉要表达什么》这篇文章中曾经写道,孤独很多名著都表现过或涉及过,但是孤独不是知识者、精英者的专有,这部小说认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引车卖浆者们,同样在心灵深处存在着孤独。”小说写出了作为中国经验的中国农民式的孤独感,坚定地站在民间立场上,“它的不同凡响还在于,刘震云发现了‘说话’——‘谁在说话’和‘说给谁听’,是最能洞悉人这个文化动物的孤独状态的。”文学的情感力量生生不息

  很多这样的帖子下,都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回答。在社交网络上,文学史就这样被以细节的样式重新归类,而不是惯常按照时间、作者排布。没有人在意它的主旨,没有人梳理它的脉络,网友从自己际遇、情感和记忆的立场出发,在触动自己的帖子下交出触动自己的答案。

  “文学史上有哪个著名的夜晚让你久久难忘?”这个帖子下的答案几乎就是古诗词的“夜晚”描述大集合。其中,点赞数量最多的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一夜。在文学史上,这一夜苏轼找张怀民共游承天寺,并写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还有网友推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李商隐写的巴山雨夜也让不少网友难忘:“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那场离别是什么?”这个帖子的回答同样汇集了大量的古诗词。“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尽管帖子提问的范围是文学史,可是大部分网友列出的都是古诗词。这当然与它们脍炙人口便于记忆有关,但也说明,诗歌自从进入今天的生活便刻进了今天的生活。

  这些古诗词,很多网友在背诵的时候可能都认为那不过是一次常规的课堂学习,或者偶然的闲暇阅读,可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日渐体会到诗人在写下它们时的心境,然后把它们当作自己的表达。当他们看到这个帖子便下意识地想起某一句诗词的时候,诗人的生活与他们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

  无论是孤独感,还是离愁别绪,人们的情感是共通的。借由诗歌的纽带,明月、夜雨、孤帆……这些意象穿越一层又一层时空,将所有喷薄而出的情感具象化。由此可见,这些诗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不会过时,它们不会因为是白居易写的便停留在唐朝,也不会因为是苏轼写的就固封在宋朝,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自有一种强大的活力,生生不息。文化生活的底色

  在社交网络上,关于文学史的提问各种各样,关于它们的回答亦如此。许多网友发现,原来文学史如此丰富且生动。网友跳出了作家作品和时间的框架,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了一场盛大的文学史新书写活动。

  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网友提问或者写下答案的初衷。提问或许是出于流量的互动,而回答则往往是来自朴素的情感冲动。而这些提问和回答的流行,也恰恰说明,文学从未在日常生活中退场,它们可能不会那么显著,但却是一种文化的底色。

  更重要的是,这场关于文学的网络互动不是对一场基于教科书或者其他权威专著的考试与作答,而是在生活中一场偶然性的相遇。提问的对象不是具体的群体,提问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选拔某一类人才,提问的人与回答的人因为共同的爱好、情感在社交网络上相遇,无意中制造了一种文学现象。这种文学现象的出现,意味着文学依然是生活中鼓励人们前行的力量,安抚人们内心的慰藉。人们不会时时谈论文学,但是在不经意间总是回想起文学。

  “人们早就发现,文学作为最古老的审美方式,它是最具原创意味和基础意义的艺术。文学向各类艺术包括电子传媒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文本资源,而‘文学性’一语几乎成为衡量一切叙事艺术的通约。”雷达在《新世纪文学初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走向》中写道。在他看来,新世纪文学的质地和前途在于如何发现人、认识人、关心人,在于其如何在数字化、复制化、标准化、网络化的汪洋大海中保持富于个性的表达。

  仔细梳理这些社交网络上关于文学史的提问和回答会发现,网友触动最深、引用最多的回答正是文学性强、关心人的作品。无论是过去的文学,还是新世纪的文学,雷达的这段论述既是经验的总结,也是行动的建议。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交流方式的变化,今天的社交网络上出现了这种“共写文学史”的现象,明天定然会有新的文学现象发生,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新的智能技术一直在突破、颠覆人们的想象,当然这其中也会包括关于文学的想象。

  到时候,文学史又会以怎样的面目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