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戏曲经典,在复排中焕发新活力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3-18 07:33:56

戏曲经典,在复排中焕发新活力

  《菱花镜》

  近日,传统吕剧《逼婚记》在“戏聚周末 春满泉城”2025北洋大戏院戏曲惠民演出季精彩上演。该剧是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济南市吕剧院优秀传统保留剧目。演出中,“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同台献艺,既展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深厚底蕴,又彰显出吕剧艺术薪火相传的蓬勃生机。

  近年来,市吕剧院将多部经典剧目重新搬上舞台,让经典剧目在复排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让“看家戏”传唱不衰

  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事业发展部负责人房岷介绍,《逼婚记》是济南市戏曲曲艺中心济南市吕剧院最为经典的传统剧目,首演于1959年,20世纪60年代初晋京汇报演出,1979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在全国放映,2017年《逼婚记》巡演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资助项目。该剧生活色彩浓厚,风格幽默诙谐,群像人物性格鲜明、各有风采,唱腔音乐韵味无穷,剧目演出历久弥新、广受赞誉。

  《逼婚记》是吕剧院的“看家戏”,“剧院历史上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曾经演出过该剧,像县官的扮演者张万真、兰中玉的扮演者张艳芳,还有春梅的扮演者董砚萍等。”

  房岷介绍,另外几部复排的剧目也各有特点,如移植自吉剧的《桃李梅》、移植自越剧的《莫愁女》,在音乐唱腔设计上独树一帜,具有代表性,对吕剧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莫愁女》的音乐,一改往常吕剧‘小生小旦’‘小腔小调’这样一种形式,音乐大气磅礴、优美婉转,对于吕剧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有《狸猫换太子》《菱花镜》《绣花女传奇》等作品,行当齐全、故事精彩,移植过来以后也都成为剧院的经典。

  复排如何达到守正创新

  经典剧目久演不衰,经历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检验。重新将它们搬上舞台,首先要做到守正、传承。房岷表示,经典剧目复排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演员。“比如《逼婚记》,每一代的传承首先要考虑县官由谁来演。当年由张艳芳老师反串饰演兰中玉,开创了吕剧院女小生的历史,还有《莫愁女》当中徐澄也是女小生饰演,这也成为我们剧院的特色。这些剧目在复排时,必须选好合适的女小生演员。”

  房岷解释,复排经典剧目,首先今天的演员从气质、表演、声腔上要尽量和当年的演员接近;然后再去研究当年的音乐特点和演员的表演方式。这样才能够尽量保证原汁原味。

  经典剧目复排,守正同时要创新。除了演员阵容年轻化,这些剧目最大的变化是在舞台呈现方面。“像青春版的《逼婚记》,整个舞台呈现完全采用全新的视觉效果。近期排演的《莫愁女》《菱花镜》,都尽量采用一些当代的技术手段、当代的审美方式。现在的演员身上所具备的当代性和年轻人的特质,也会潜移默化地呈现到角色当中。”

  锤炼青年演员的舞台表现力

  经典剧目艺术水准高,对锤炼青年演员的舞台表现力十分有效。吕剧院在复排时,每个剧目都有重点培养的人才。通过剧目复排,年轻人挑起大梁。“像通过《莫愁女》的复排,何瑞雪、祝天月脱颖而出。还有《狸猫换太子》的杨海涛,《桃李梅》中的谢伟、米玲,《绣花女传奇》中的赵窍窍、韩宗飞,《菱花镜》中的金马德龙,《逼婚记》中的张学超等。这些年轻演员都是通过剧目的复排,积累舞台经验、表演经验,不断学习提高成长。”不光是青年演员从复排中获益,房岷透露,通过剧目的复排,也为本土的主创队伍积累经验,为新剧目的创排打好基础。

  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口传心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这几部剧目的复排中,很多剧院的老艺术家也参与进来。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董砚萍传授指导了《莫愁女》《桃李梅》等多部经典剧目,将自己多年演出的心得经验传授给青年演员。房岷介绍:“在复排传承的过程中,这些老艺术家们从来都不谈条件、不提报酬。包括作曲王达老师、董砚萍老师等很多老艺术家,都是无偿地为剧院贡献,就是为了把我们的剧目传承下去。”

  房岷透露,今年吕剧院将复排、修改、提高1至3部传统经典剧目,在复排中锻炼青年演员,让更多优秀剧目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