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3-31 07:29:55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济南市不仅是齐鲁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更是黄河流域非遗资源的富集区。近年来,济南市立足历史文化名城优势,不断发挥黄河非遗资源特色,通过构建非遗廊道、推动文旅融合、创新传播模式等举措,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黄河非遗传承路径。然而,面对传承人老龄化、过度商业化、数字化应用不足等现实问题,亟需结合国家战略导向,立足城市发展特色和文化资源优势,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济南市非遗传承现状与特色
资源禀赋:非遗项目与传承人体系完善。济南市是黄河在山东境内流经区县最多的城市,黄河自平阴入济,依次流经长清、槐荫、天桥、历城、章丘、济阳等区县,积淀了丰厚的黄河文化遗产,其中非遗资源尤为丰富。济南市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非遗项目108项、市级非遗项目565项,涵盖非遗十大类别。传承人队伍持续壮大,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人、省级68人、市级278人,形成了“老中青”梯次衔接的传承体系。同时,非遗传承展示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建有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2个非遗曲艺书场被列入国家级试点。
政策支撑:顶层设计与区域协同并进。济南市积极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将非遗保护纳入“文化济南”建设核心任务。着力打造“黄河非遗廊道”,建设13个特色非遗展馆,形成“一馆一特色”的展示体系。展馆免费开放研学体验,有效推动了非遗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转化。此外,通过成立“黄河流域省会城市文化旅游联盟”,联合沿黄九省(区)开展“黄河岸边话非遗”系列活动,与山东省其他沿黄城市签署《山东黄河流域城市文化旅游联盟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提高黄河文化遗产展示水平,实现跨区域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济南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非遗名城”的实施意见》《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非遗保护工作制度保障。《细则》明确规定了非遗曲艺书场、民间曲艺表演团体申报条件以及乡镇(街道)、村(社区)历史文化展示工程,黄河、小清河文化非遗展馆的建设标准,提出了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项目资助,以及支持传播传承曲艺发展、历史文化展示项目晋级等政策措施。
实践创新:文旅融合与校园传承探索。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济南市策划“千里走黄河文化节”“非遗黄河大集”等活动,将非遗展演与民俗体验融入旅游场景。例如,济阳区通过“济北手造”平台,开发黑陶茶具、剪纸家居等文创产品,2024年实现营收近千万元,带动消费上亿元。 2025年春节期间,济南市推出《济南年俗地图》,创新“旅游+非遗”发展模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牌阿胶积极构建“文旅+中医药”发展新路径,打造阿胶祖源地城市名片,助推高质量发展。
非遗与教育协同并进,优化非遗校园传承。济南市积极探索非遗校园传承创新路径,形成“课程融合+实践体验+数字化传播”的立体化模式。2018年济南市启动“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列支市级财政资金,对进校园授课的项目传承人进行补助,建立了完备的保障制度。工程实施以来,支持159所中小学与非遗传承人签订教学协议,在学校开设面塑、剪纸、皮影戏、鼓子秧歌等非遗课程。例如,济南市市中区通过建立“政府—学校—传承人”三方协同机制,推动非遗深度融入校园教育。同时,市中区成立“非遗进校园联动工作室”,整合非遗工坊、传承基地资源,开发《泉润非遗文传校园》推广计划,形成“展演—体验—研学”闭环,覆盖全区75所中小学。自2020年开始,天桥区文化和旅游局围绕“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下的非遗实践研究”展开工作,通过国家课程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实施与非遗十大门类有效链接,引导传承人与一线教师提供“同课异构”“双师课堂”课例展示,形成非遗实践示范性课例6节,研发非遗关联教学产品30余套,出版《中小学非遗示范课例——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下》等,有效推进了非遗进校园。2020年,济南市“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实践案例”入选全国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中小学校已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基地。
济南市非遗传承发展路径
尽管济南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可观,但国家级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青年传承人占比不足20%。传统技艺学习周期长、收益低,导致年轻人参与意愿薄弱,传承生态脆弱。部分非遗项目为迎合旅游市场需求,过度简化工艺或篡改文化内涵,还有的非遗项目脱离原有文化语境进行传播,沦为商业表演道具。除此之外,多数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仍停留在记录存档阶段,缺乏虚拟仿真、区块链确权等深度应用,不利于广泛传承传播。基于济南市非遗保护传承存在的现实问题,亟需在保护机制创新、数字化转型、优化传承模式和强化政策保障等方面寻找突破口。
构建“跨区域协同+社区参与”的保护机制。深化黄河流域非遗联盟,不断总结“黄河岸边话非遗”经验,联合沿黄九省(区)建立“非遗保护协同中心”,定期举办传承人互访、联合申遗、版权共享等活动,实现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例如,可探索济南鼓子秧歌与陕西秦腔、青海花儿等非遗项目的艺术联创,打造黄河流域艺术展演品牌,创新表现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
激活社区内生动力,在非遗密集的村落设立“非遗合作社”,引导村民以技艺入股、参与分红,激发民众的参与性,提升非遗生产性保护水平和能力。同时,可积极探索“合作社+研学”模式,将教育资源与非遗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
推动“科技+非遗”的数字化转型。建设非遗数字孪生平台,利用5G、AR技术构建虚拟非遗展馆,开发“云游济南黄河非遗”小程序,实现线上沉浸式体验。例如,为章丘铁匠技艺制作3D锻造流程动画,用户可通过VR设备模拟打铁过程。通过3D建模与全景记录,对黄河泥塑、龙山黑陶等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进行制作流程留存记录;对鼓子秧歌、山东琴书等表演类非遗,进行多机位4K拍摄与全景声录制。
区块链助力版权保护,为非遗作品生成唯一数字身份,解决盗版泛滥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为非遗数字内容确权,建立不可篡改的传承谱系数据库。文化主管部门或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可联合相关高校、研究院,试点“非遗数字证书”项目,确保传承人权益。
开发非遗传承人数据库,打造“黄河非遗数字IP库”,实时记录技艺传承状态,通过AI语义分析整理口述历史资料,构建“黄河非遗知识图谱”,揭示文化符号间的关联性,便于后续非遗的传播与研究。
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传承模式。借力高校非遗学科建设,强化非遗教育。依托齐鲁师范学院文化遗产专业、山东艺术学院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增设“非遗数字化保护”“非遗项目管理”相关课程,吸纳非遗传承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联合导师,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借助高校资源,推动校企、校地联合课题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深化非遗传承保护与利用。
探索非遗工坊与产业孵化新模式。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设立“非遗创新产业园”,引入设计团队开发跨界产品,与相关高校结合,搭建非遗科研创新平台,推动成果转化。例如,将泥塑、剪纸等非遗项目与潮玩结合,推出“黄河吉祥娃”系列盲盒,借助电商平台扩大市场。
强化政策保障与品牌塑造。设立非遗传承专项基金,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由政府牵头,吸纳社会资本成立“黄河非遗保护基金”,重点支持青年传承人创业、濒危项目抢救、优秀项目转化等,打造一批具有济南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
深挖济南黄河非遗中的治水智慧、农耕文明和手工艺等,突出非遗“大河匠心”精神。同时强化“黄河非遗活态传承地”概念,构建品牌IP矩阵,设计与济南黄河非遗相关的主品牌、子品牌等,深化文创产品开发,突出功能性跨界,与科技企业合作推出“鲁绣智能穿戴”“黑陶材质无线充电器”等实用产品。
打造“泉城非遗”“黄河优礼”等特色品牌。借鉴“济阳@黄河”文化品牌经验,着力推进文旅融合,推出“济南黄河非遗护照”打卡活动;联动海外孔子学院传播济南非遗故事,助推济南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
济南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遗资源的活态传承是黄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载体。保护、传承和利用好黄河非遗资源,对济南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济南市黄河流域非遗传承发展,彰显文化自信,履行国家战略使命。通过跨区域协同、科技赋能、产学研融合等创新路径,济南有望成为黄河流域非遗保护标杆。未来,应强化政策落地,激发社会参与,平衡保护与开发,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黄河文化带建设贡献“济南智慧”。
(楚国帅 作者系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济南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