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自媒体视域下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策略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3-31 07:32:32

  城市文化形象作为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总体文化印象和看法,体现了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城市软实力建设的关键要素,对城市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近年来,全国各地探索利用自媒体矩阵打造网红城市,贵州榕江、山东淄博、黑龙江哈尔滨等持续展现城市魅力,成为城市文化形象创新传播的新途径。立足济南资源禀赋与文化特色,把握自媒体传播规律,探索城市文化形象传播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夯实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基础

  城市功能品质直接关乎一个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体验水平,也是自媒体时代城市流量的基础来源。比如,位于济南市历下区的燕山立交低线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体育休闲健身的设施,满足了居民需求,曾一度引爆网络流量热点,展现了济南的良好城市文化形象。这实际上反映了自媒体深度重构传播生态的今天,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已从传统宣传模式转向功能品质驱动的体验式传播。因此,自媒体时代要转化城市文化形象建构理念,探索出“品质筑基、体验赋能、流量转化”的城市文化形象传播新策略,坚持以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为总牵引,打造“本地人常来,外地人必来”的文旅休闲地,形成一系列口袋公园、社区书吧及网红打卡点等城市小微空间形态,全面增强城市的体验感、归属感、品质感;要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借助数字技术开发文化消费新场景,探索沉浸式数字文化消费产品,植入各类传统文化内容,将“泉水叮咚”转化为“流量涌动”,全方位布局打造可阅读、可体验、可观赏的特色文化符号矩阵;要持续构建绿色、智慧、宜居的城市未来,积极塑优“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空间意象,不断打造更具未来感的数字智慧、人工智能的城市空间体系,持续优化更具便捷性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让城市的每个空间都成为自带流量的城市文化形象传播媒介。

  打造创意传播内容,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影响力

  英特尔前总裁格鲁夫曾在1996年预言:“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纪的主宰。”自媒体时代,城市文化形象传播实质是在庞杂网络信息中获取公众注意力的过程。因此,做好传播内容生产,在自媒体空间打造关于城市文化形象的优质热点、晒点、卖点、爆点,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具象视觉符号体系,对城市文化形象传播至关重要。自媒体时代促进济南城市文化形象传播,就要立足区域特色文化基因,坚持创意思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契合年轻客群喜欢的城市文化IP,建构类似西安“不倒翁小姐姐”文化IP范式,实现历史文化的年轻化表达,增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要建立城市营销体系,持续更新消费热点、话题、场景及产品,在自媒体空间讲好文化故事,捕捉不同时期文博热、Citywalk、寺庙游、影视游等热点话题,打造契合自媒体空间的文化消费产品,始终让城市靠近自媒体流量的焦点位置。

  完善人才队伍体系,增强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能力

  自媒体时代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根本上是人的竞争,唯有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基,将专业能力、跨界思维同市民参与相结合,方能在信息洪流中构建具有辨识度、感染力的城市文化品牌,实现从“流量吸引”到“价值共鸣”的跃升。因此,要搭建城市营销的自媒体专业团队,既发挥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等城市文化符号代表者的传播作用,也要注重培育精通短视频制作与数据分析的城市文化形象运营者,实现文化资源的数智化、年轻化、情感化有效表达,持续培育“内容工匠”,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的专业度;要激活市民传播力,通过短视频大赛、“市民观察员”等,鼓励市民成为城市文化形象的代言人,在完善舆情引导基础上构建全民参与网络,降低城市文化形象传播成本;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以更加开放、互动、创新的姿态融入自媒体传播生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培育一批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新媒体人才队伍,助推新媒体平台矩阵更好展示城市文化形象,助力城市文化形象从“网红”走向“长红”。

  改进媒介传播方式,创新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策略

  自媒体传播区别于传统传播生态,具有平民化、交互性、碎片化等特征。基于此,契合自媒体传播规律,创新传播方式,成为当前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的必然选择。要注重转化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的叙事模式,突出情感的核心地位,参照淄博烧烤、“古韵长安”等网红城市建设中的情感要素,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中的情感基因,用自媒体呈现真实鲜活、荡涤心灵的精神文化符号,实现城市文化由“符号标签”向“共情纽带”的转化;要注重体验传播,借助数字信息技术还原城市文化场景,用短视频形式让受众切身感受城市的独特魅力,也注重“虚实叠加”的传播方式,借助剧情演绎等方式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的现实体验,增强城市文化形象的记忆黏性;要注重分众传播,发挥自媒体天然社群联结的属性,针对特定群体对有关文化资源的热爱作定向传播,形成跨圈层传播网络。

  【魏建国 作者系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博士。本文系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JNSK23C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