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三月三:不负春光不负诗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4-01 09:54:20

  正如人人生来平等、但漂亮的人总会更平等一样,理论上每一天也都平等,但有的日子天然更受偏爱。三月三日(农历)就是这样的一天——杏花微雨,枝头新绿,天朗气清,蝶舞莺飞,试问这样的人间谁不喜爱?

  过去的人比今天的我们更喜爱,毕竟他们没有手机也不用考核KPI,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他们会更全身心地拥抱美好的大自然。

  谁在用诗句弹奏一曲东风破

  今天我们出去野,自然要拍照片拍视频发朋友圈抖音小红书,古人就单调得多了,他们只会写诗。

  得益于前人留下的这些悠久文案,千百年后的我们,也能够看到那一个个消逝在历史长河里的三月初三日,天气是怎样的清明,东风是何等的煦暖,水边丽人的绣罗衣裳又是如何华贵雍容。

  从《诗经》开始,三月的春水就始终在中国文字的笔画里流淌。循着落满花瓣的纸页溯游,那些被春意浸透的诗笺会一帧帧慢慢浮现。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郑风·溱洧》的吟唱,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场被文字定格的春日欢乐。两千五百年前的郑国郊野,解冻的春水裹挟着冰凌奔涌,青年男女执兰草相邀,以芍药定情。这场被礼法默许的春日狂欢,是中华文明最早的人性回归与觉醒时刻——先民们在河畔洗濯冬日的沉郁,让生命与自然共同返青。

  三月初三时值暮春,万物生长、人间明媚,人们用一首首直白的诗,简单粗暴地宣告着对这一天的喜爱。

  南北朝时刘遵作《四时行生回诗》:三月三日咄泉水,七月七日芍陂塘。凤靥蛾眉妆玉面,朱帘绣户映新妆。

  关于三月三,最出名的诗句当是杜甫的《丽人行》,毕竟诗圣在整首诗的第一句就开宗明义定下基调“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只是杜甫的重点不在“天气新”,而在于春日出游丽人们的态浓意远与豪华阵仗。这是一幅盛世春光的多元镜像,贵族与平民共享着同一片春色。

  白居易有多首诗直接以《三月三日》为题,包括“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暮春风景初三日,流世光阴半百年。欲作闲游无好伴,半江惆怅却回船。”

  他还有一首五言律诗《三月三日祓禊洛滨》:“三月草萋萋,黄莺歇又啼。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

  众所周知白居易与元稹是好朋友,所以某年的三月三,白居易每逢佳节倍思友,来了首《三月三日怀微之》: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暗销。忽忆同为校书日,每年同醉是今朝。

  好朋友当然要投桃报李,元稹于是回复了一首《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古人的友情多么沉静而纯粹,看到了好的景色,便想起了曾经共度的时光。那时候的节奏那么慢,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宋人的情感原本就更为细腻,到了宋代,三月三寄托了更多的婉转情思。杨万里《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行春莫放一日一,修褉仍逢三月三。忍遣晴光作阴雨,更将急溅涴春衫。(其一)

  三月三对杨万里来说似乎特别重要,某年这天赶上下雨,无聊的他一口气写了十首绝句。某年这一天他出去踏青上坟,一高兴又写了十首——《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天公也自喜良辰,上巳风光忽斩新。点检一春好天色,更无两日似今晨。(其一)

  在宋朝,写三月三的诗词几乎能结成一本独立的主题诗集。

  刘辰翁《浣溪沙·三月三日》:高卧何须说打乖,小篱过雨翠长街,缃桃定有踏青鞋。晴日又思花处所,东风绝似柳情怀,人间安得酒如淮。

  贺铸《忆江南》: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

  郭祥正《三月三日》:一盏扶头又半酣,久无归梦到江南。桃花欲发杏花谢,细雨斜风三月三。

  仇远《上巳感怀》:一春无况嬾游山,风景依然三月三。十里杨花深似雪,马蹄无路入江南。

  朱淑真《三月三日》:林花落尽草初齐,客里萧条思欲迷。又是春光去时节,满城飞絮乱莺啼。

  至元明清同样不遑多让,方回、汤显祖、唐之淳、韩雍、田雯、姚燮、张英、查慎行甚至康熙、乾隆,都有各种作品来记颂这一天。

  这一首首诗词,让三月三在日历表上大有睥睨他日的意思,人们为它而搞的创作,并不亚于除夕或元日。

  一场自然与人文拥抱的热爱

  简单检阅这些以三月三为名的诗词,会发现两个高频词:上巳与修褉。

  “三月三,生轩辕”,农历三月初三被认为是黄帝的诞辰。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祭祀祖先,叫作祓禊、修禊,或者单称禊。魏晋以后把三月三日固定为上巳节,由祓除灾气的巫术仪式演变为娱怀骋情的民俗节日,除了祓禊之外,皇室贵族、文人雅士们多在这一天临水宴饮,并由此而派生出一项重要习俗——禊饮。

  这就不得不说东晋永和九年的那场曲水流觞,一场醉后挥毫让三月三登上了中国美学的巅峰。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谢安、孙绰等一众时任高官共41人,在会稽郡山阴城(今浙江绍兴)兰亭做禊事。当然其中还有一位大人物,就是书圣王羲之。众人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饮酒赋诗,事后将诗作集结成册,由王羲之为诗集写序。当时所作的那些诗的水平怎么样已经不重要,这篇《兰亭集序》(又称《临河序》《禊帖》)却堪称史上第一大喧宾夺主,无论作为书法还是作为文章,都已被尊为千古不朽。

  曲水流觞,或其变身而成的春游踏青、临水宴饮,也从此成为三月三的第一大重头戏。

  唐代三月三日是官方钦定的“三令节”之一(即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日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上巳节朝廷会在曲江设宴欢庆,举行大型宫廷文人、新科进士的诗赋雅宴。白居易曾经参加曲江赐宴,留有《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诗作。

  北宋仍然保留着民众在三月三踏青游玩的传统,苏轼在《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中写到:“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汴京百姓倾城而出,参与曲水宴的盛况,被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印证:“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三月三成了中国古代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日子。

  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失去了生存的文化环境,开始衰微。明清时期,上巳节的地位开始下降。“三月三日,旧俗祓禊,今罕行之。”原本属于上巳节的许多活动逐渐被清明节所吸收。

  清代时期“今人三月踏青,多在清明前后,而不拘上巳矣。”上巳节的传统活动已经与清明节混合。清明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而上巳节则在农历三月初三。在某些年份,两个节日的日期非常接近,有时甚至相隔仅一两天。

  唐代《岁时广记》就有记录:“上巳清明,民俗连为一节,相距不远,踏青活动连续不断。”这表明唐代时上巳节和清明节在民间已经开始融合。

  宋代刘克庄在《上巳节感怀》中也曾写到:“曾记春风上巳天,如今清明已先传。”

  每一个没有开心欢度的节日,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何况现在是最美好的春天,简直每一天都是节日。如今上巳已过、清明在望,双节相逢、欢愉加倍,去拥抱自然吧!

  附赠清代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一首:“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三月三这天,吃也是顶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不能外出踏青赏春,搞点美食也是极好的,荠菜煮鸡蛋就是个不错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