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4-03 08:18:51
黎青 作
“有订单来了!”接到提示信息,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陈丹、付琴随即出发,赶往4公里外的小区,为骨折恢复中的72岁张奶奶更换尿管排尿。近年来,手机预约、上门服务的“网约护士”在多地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多样化健康需求增加,居家护理服务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和行动不便患者的刚需。(4月2日《工人日报》)
这种“手机点单、护士上门”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空间限制,为失能老人、术后患者等特殊群体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实际操作中,不少医疗机构和护士、患者等各方均持观望态度。特别是院外护理操作可能引发的并发症风险,单靠保险机制难以完全化解。护士执业安全顾虑与患者隐私保护需求,也需要建立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概括而言,推广“网约护士”,还需要缩小几个关键差距。
首先要认识到,推广“网约护士”的目的,是缩小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巨大差距。我国60岁以上慢性病患者超1.9亿,居家护理需求呈现井喷态势。而公立医院护理资源长期向住院患者倾斜,社区医疗机构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短板。通过“网约护士”将优质护理资源精准投送到家庭场景,既能缓解三甲医院床位周转压力,又能避免非必要住院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在分级诊疗框架下,重构护理服务的空间布局。
在收费方面,则要缩小患者“喊贵”和护士普遍认为收入不高之间的差距。当前服务定价既要覆盖交通成本、耗材费用和平台运营支出,又要考虑居民消费承受能力。部分地区将网约护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畴的探索值得关注,但更需建立动态调整的价格形成机制。对低收入群体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商业保险补充等多渠道保障,同时完善分级服务和分级定价,让服务更加多元,不同的需求都能找到适合的网约护士服务。
调动护士参与的积极性,重在缩小本职工作与网约工作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之间的差距。临床护士本职工作量已接近饱和,可能无暇顾及网约服务。如何在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开展多点执业,需要精细化的排班管理和激励机制。试点网约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在排班时要为网约护理服务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若缩小了以上几个差距,在供需数量、时间分配、收费合理性等方面达到最大限度平衡,“网约护士”就有望告别“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为千家万户及时送去优质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