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新闻 >

看着孩子沉迷短视频如坐针毡?试试和娃组队打怪升级吧

舜网-济南日报

2025-04-16 09:19:23

  “如果青少年长时间沉迷短视频,文字阅读能力很可能得不到有效培养和训练”“在AI技术飞速进步的科技时代,沉迷刷短视频的孩子,是人生赛道上被淘汰的第一批人”……“孩子沉迷短视频”的话题,持续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当下“全民触网”的时代,儿童与短视频很难完全切断,记者采访多位教师,就如何科学引导孩子将短视频作为生活学习的辅助,他们有话说。

  现状

  部分短视频内容消极偏激

  “她上学,我上班,她上学不见分,我上班不见钱,我等她发光,她等我发财……”听着iPad里传出的声音,家长王女士皱起了眉,看见孩子的笑容,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赶紧的,别看了啊,最后3分钟!”

  王女士的孩子正上四年级,按照约定,每天放学做完功课,孩子有半个小时“iPad时间”。据她观察,前一两年,孩子主要以科普短视频为主,看看动物习性、了解军事知识,但渐渐喜欢上了内容无聊、表演夸张的短视频。

  更让她忧心的,还有某些传达“价值观”的视频。“作业纸张很锋利,容易划伤人;写多了作业容易累,会得近视眼……所以同学们,远离作业,从你我做起!”仅以“远离作业”为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诸多真人出演、动画剪辑等,描述师生矛盾、抵触学习、对抗家长的视频。

  王女士说,这种话简直说到孩子心坎里了,天天拿着这些视频说事儿,“最近学会了一套‘话术’——老师留作业叫‘压迫学生’,家长布置学习任务是‘破坏亲子关系’,抄写生字、单词,更是‘压力源头’。”

  她坦言并不希望孩子与网络隔离,许多网络热梗也是孩子的社交话题,但视频内容消极偏激,又令她如坐针毡。

  提醒

  短视频正在“做坏事”

  在采访中,济南高新区科航路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孙岐慧、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长马敏、济南高新区科创路小学教师李强均表示,短视频正在无声无息地侵蚀孩子们的重要能力。

  最明显的是持续专注力。短视频像跳动的火焰,每15秒就吸引目光转向新的刺激。习惯了这种节奏的孩子,面对需要静心阅读的书本或需要长时间思考的功课时,就像被无数小钩子拉扯注意力,总忍不住想切换到下一个“精彩片段”。他们的眼睛还在文字上,心却早已飘向其他的热闹画面。

  真实社交能力也在悄然退化。当孩子们习惯了用“六六六”“绝绝子”这样的网络热梗表达情绪,面对面交流时反而变得笨拙。他们对着手机屏幕能熟练发送大笑的表情包,却在现实中当朋友伤心时说不出安慰的话——因为短视频里的情感总是夸张直白,而真实的人际交往需要细腻的感知和真诚的回应。

  独立思考能力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短视频把知识打包成“三秒记住一个知识点”的糖果,孩子们只需要张嘴吞咽结论。当遇到数学题时,他们不再尝试画图分析,而是本能地搜索“解题妙招”。就像总吃预制菜的人会忘记如何烹饪,长期依赖短视频的孩子正在失去拆解问题、抽丝剥茧的思考本能。

  最令人忧心的是创造力的枯萎。算法不断投喂相似的内容,孩子们被困在信息茧房里,画出的太阳永远是短视频里的“卡通笑脸”,写出的作文总带着网红文案的影子。那些发呆时偶然迸发的奇思妙想、失败多次才摸索出的独特方法,都被即时推送的“正确答案”替代了。

  警惕

  别让大脑习惯“短平快”

  事实上短视频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影响,比游戏来得更加直观猛烈。

  孙岐慧说,从信息科技视角看,沉迷短视频可能削弱孩子的深度学习和创造力,而未来社会更需要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及持续学习意识。若孩子长期依赖碎片化信息,可能难以适应需要系统性思考的AI协作环境。

  马敏也表示,淘汰人的不是技术,而是人对待技术的态度。如果孩子只会瘫在沙发上被短视频“投喂”,确实很危险,“大脑习惯了‘短平快’,可能以后上课坐不住、遇到难题就想放弃。”

  “人性特质无法被算法替代。AI能生成标准答案,但解答不了‘为什么夜空会有流星’这类充满个人体验的追问;短视频可以展示实验过程,但无法复现亲手点燃酒精灯时指尖的颤抖。”李强说,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对美的独特感知、对情感的细腻体察,这些生命自带的“传感器”,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取代的竞争优势。

  李强表示,教育实践表明,孩子们对碎片化信息的快速抓取、多任务切换的适应性,可能转化为未来社会的关键技能。“关键在于教会他们建立‘信息炼金术’,如用短视频学习折纸步骤,再通过纸质教程完善细节;用AI生成作文框架,却坚持加入自己喂养流浪猫的真实经历。”

  建议

  引导孩子“用网络办大事”

  李强认为,家长与其严防死守各种诱惑,不如先填平孩子内心的情感洼地。“每天15分钟放下手机,专注倾听孩子讲述校园趣事或烦恼。”李强说,当现实世界的情感支持足够充沛,虚拟世界的刺激就会自然褪色。

  其次培养自主管理的根系。与其没收手机引发对抗,不如教会孩子绘制“生活平衡轮”。带着孩子将每日时间划分为学习、运动、娱乐等模块,让他们自己分配观看短视频时长。当孩子不小心超时,不要指责,而是引导反思:“刚才哪个环节让你停不下来?下次怎么调整?”这种参与式管理,比强加规则更能培养责任意识。

  更重要的是播种价值判断的种子。通过家庭电影夜讨论剧情选择、新闻热点分析,潜移默化培养批判思维。当孩子追问“为什么网红带货的产品不一定好”,正是引导思考“流量与质量”“表象与本质”的黄金时刻。这种思维训练就像给孩子配备“认知放大镜”,让他们在众多诱惑中看清本质。

  马敏认为,要让孩子尝到“用网络办大事”的甜头,引导他们感受网络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有很多帮助。比如,当全家旅行策划师:用手机查路线、比价订票,成功后就夸赞:“没你这导航,咱们早迷路啦!”用短视频助力学习:数学不好?找搞笑数学博主;写作文差?看“五分钟故事构思法”……

  “科技在进步,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就会被社会淘汰。”马敏说,与其严防死守,不如和孩子组队“打怪升级”,帮助孩子剔除网络中的糟粕,让孩子能成为网络和短视频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