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日报
2025-05-19 07:19:25
□童方萍
5月17日上午,济南世纪大道旁,518棵去除树冠的法桐吐出新绿;法桐树的斜上方,济南高新东区云巴环线正在试车。从无人机航拍的视角,“车在绿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泉城新景已经雏形初显。“当初,为了留住这些法桐,云巴环线这个省重大项目修改实施方案,将线路向南平移了20米。”济南高新东区云巴环线项目党支部书记韩帅说。
(5月18日《济南日报》)
法桐是城市的记忆载体,亦是生态价值的具象化表达。这些扎根二十余年的行道树,早已超越植物学意义上的存在,成为市民情感联结的纽带。云巴环线作为现代化交通工程,本可理直气壮地要求树木“让路”,但项目方选择将线路南移,保留法桐群体,这一决策背后是城市对生态资本的珍视。
一棵树的生态效益难以用经济指标衡量:它固碳释氧、调节微气候、为生物提供栖息空间,更承载着城市的历史纹理。保留法桐,实质是让城市在高速发展中保留了呼吸的孔隙与记忆的锚点。
“为绿让道”的抉择,本质是对民生诉求的深刻回应。群众希望留住这些法桐,项目方也有所思。这种双向奔赴的共识,打破了“基建优先”的思维惯性。当工程蓝图与市民的“树情结”产生冲突,城市管理者选择倾听民意,将生态美学融入交通动脉。这种决策逻辑的转变,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大项目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对市民生活品质的守护。法桐的留存,让市民得以在车流穿梭中触摸自然温度,在快节奏都市里保有诗意的栖居空间。
这场生态与基建的“共舞”,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范式启示。济南并非首个面临此类抉择的城市,但其在省重大项目中的让步,具有示范意义。它证明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共生。云巴环线南移20米,虽增加了施工难度与成本,却创造了“车在绿中行”的新景观,这种“代价”实则是城市文明的增值投资。从大千佛山绿道为古树让路的悬空栈道,到云巴环线的线路调整,济南正以鲜活实践探寻发展和生态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为其他城市破解“发展VS生态”的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法桐新芽吐绿,云巴轨道飞驰。这场城市空间的对话,诠释了文明城市的进阶方向:当发展巨轮与生态绿意相遇,智慧的航道应是让道而非碾压。济南用20米的让步,丈量出城市文明的高度——那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对历史记忆的珍重,更是对民生福祉的承诺。